
王阿姨最近总觉得有点“撑不住”,刚一进十月,家门口的菜市场就开始人声鼎沸。她一边和老姐妹们比价,一边把白菜、萝卜、大葱都装进了编织袋,生怕入冬后买不到新鲜菜。可她没想到,家里阳台的菜才堆放了几天,就因为潮湿腐坏了一大半。
最闹心的是,最近的一次体检,还因为肠胃有些不适,被医生叮嘱要少吃油炸食品,忌口期间王阿姨反倒觉得胃口更差了,天气骤然降温,新的一轮健康挑战才刚刚开始。

其实,类似王阿姨这样的焦虑,在每年秋冬交替时都是不少中老年人的写照。有人反复问:气温忽上忽下,到底该怎么吃、怎么穿、怎么养生才对?
在北方,大批新鲜秋菜集中上市,“囤点存冬”,似乎是每家每户的老传统。但现在大部分城市,蔬菜供应已经全年充足,贪便宜大量购买,反而容易造成浪费和健康隐患。
数据调查发现,在温度低于10℃、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白菜、大葱存放超过7-10天,腐烂率高达20%-35%。潮湿导致细菌繁殖,吃了变质蔬菜,轻则肠胃不适、重则食物中毒。尤其是今年入秋后多雨,新菜“看着新鲜,实际更难保存”,囤多了反变麻烦。

不仅如此,中老年人搬运、整理重物时,极易诱发腰腿伤和慢性病急性发作。统计数据显示,因冬季“猛囤菜”导致拉伤、闪腰的就诊中老年人比例比平时高出26%以上,而这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小意外”。
所以,建议每次少量购买,随吃随买、新鲜为先。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依靠便利的市场、超市补给,小批量、多频次采购,不仅格外省心,还能规避因贪多造成的损失与健康风险。
第一不吃:高油脂油炸类食品
降温后,许多中老年人喜欢换着花样进补,“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但油炸食品热量和脂肪含量极高,如100克炸鸡块能有340-370千卡热量,饱和脂肪酸高达7-14克。中老年人的肠胃消化能力下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极易导致腹胀、便秘,甚至胆固醇升高、心脑血管加重负担。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指出,每周摄入油炸食物超过3次,冠心病发病风险高出18.7%以上。

而且秋季本就干燥,油炸食品更易让人“上火”,引发咽干口渴、口腔溃疡等秋燥症状。“馋一口,废一身”,尤其不值得。
第二不吃:过甜水果,尤其是柿子等高鞣酸水果
秋冬是柿子、苹果、梨的销售旺季。柿子虽好,却含有大量鞣酸和果胶,空腹食用或搭配高蛋白(如螃蟹、虾等)摄入,鞣酸与胃酸反应易形成坚硬“胃石”,诱发胃痛、腹胀,甚至胃肠梗阻。而这类“胃石”,实际在中老年群体中占到胃结石患者的20%左右!
另有一部分甜度极高的水果(如葡萄、蜜橘),每百克含糖量可达13-20克。血糖代谢变慢的中老年人频繁食用,易导致血糖波动、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所以,建议水果“只选不甜的、不过量”,每日摄入200克左右,多样搭配更健康,柿子等特殊水果慢慢吃、不过量,切忌空腹。
第一不做:突击干重活、搬重物
天一冷,一些“主力军”便争着缴暖气、搬运采买、打扫卫生。但骤降的气温,关节、肌肉血液循环都会减慢,突击干重活容易造成腰背、膝盖拉伤或关节损伤。数据提示,在降温首周急性劳损、软组织损伤的就诊人数增长了约15%。
中老年朋友一定要量力而行,必要时寻求家人协助,工作分批进行。重体力任务尽量交由年轻人或外包,自己少动重、不逞强。

第二不做:靠饮酒驱寒
不少老人觉得,冷天喝点酒“暖身子”,殊不知,“酒精带来的发热仅是暂时的表面‘假象’”。医学证据显示,酒精作用下,皮下血管扩张、散热加快,核心体温反而降低。人在醉意上头时皮肤表面发热,体内热量随之迅速流失,实际更容易着凉感冒。而且酒精还会加重高血压、心血管等慢性病风险,得不偿失。
最好的取暖方式,是增加衣被,适时泡脚、热水袋、暖贴辅助御寒,而不是依赖酒精。
第三不做:秋装过渡过快,“一刀切”换冬装
不少人一见降温,立刻把厚羽绒服、秋裤全换上。事实上,“春捂秋冻”有一定科学道理——短期、适度“冻一冻”,有助于人体适应环境变化,加强抗寒能力。但如立刻裹上厚冬装,身体出汗又受凉,反而容易感冒。
正确方式是“洋葱穿衣法”,分层叠搭,便于增减。只要不感冒,不发冷,调整服装以舒适为主,给身体一个温和适应过程。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202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老年生活方式建议指南. 2021.
中国疾控中心. 高油脂食物与慢性病风险研究报告. 2022.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哈佛医学院. 如何安全健康过冬?Science Daily, 2022.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