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翻开中国历史,商周两代的辉煌至今让人神往。
商纣王的朝歌城里曾经歌舞升平,周文王的西岐之地更是被传为风水宝地。
这两座承载着三千多年历史记忆的古都,见证了王朝更替、沧海桑田。
时光流转到今天,当年那些显赫一时的都城还在吗?它们变成了什么模样?现在的人们还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踪迹吗?
朝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流传至今。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座城池每天清晨都能最早迎接到朝阳,城中的人们习惯在黎明时分高声歌唱,欢庆新一天的到来。
久而久之,"高歌黎明,喜迎朝阳"就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朝歌之名由此而来。
另一种说法则更加直白,城池正对着一座叫作歌山的山峰,因为位置朝向歌山,所以被称为朝歌。
这座城市最初并不叫朝歌,而是有个更加朴素的名字——沬邑。
商朝建立之初,都城就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变换,直到盘庚这位君主横下一条心,把国都定在了殷这个地方。
殷这个都城一待就是好几代人,商朝也因此有了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殷朝。
到了商纣王帝辛统治的时期,他觉得殷这个都城不够大,于是把旁边的沬邑也纳入了都城范围。
帝辛平定东夷之后,踌躇满志,觉得应该给都城换个更有气势的名字,沬邑就这样改成了朝歌。
朝歌作为商朝都城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但它却成了商朝最后的见证者。
帝辛这个人能力是有的,年轻时候平定东夷,让商朝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
他力大无穷,据说能徒手与猛兽搏斗,头脑也不差,处理政务的时候反应敏捷,口才更是了得。
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君主,却在朝歌城里迷失了方向。
说起西岐,就不得不提岐山。
这座山位于殷朝西部边境,在商朝人眼里,那就是西边的岐山。
岐山本身并不算特别高大雄伟,却因为一个传说而声名远播。
相传周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徙到这片土地时,天空中突然飞来一只凤凰,落在岐山上引颈长鸣。
凤凰自古就被视为祥瑞之兆,这个"凤鸣岐山"的景象让古公亶父认定这里就是天选之地。
周部族在岐山脚下扎根之后,这片区域就被称为西岐。
周人在这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到了周文王姬昌手里,西岐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周文王是个很有耐心的统治者,他在西岐埋头发展农业,训练军队,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姜子牙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周文王发现,从渭水河边钓鱼的老头变成了周国的军师。
西岐的地理位置其实挺微妙的。
它处在商朝的西部边陲,距离朝歌有相当一段距离。
这个距离恰到好处,既能让周部族避开商朝朝廷的直接控制,又不至于完全脱离中原文化圈。
周人在西岐这片土地上,既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明,又保持了自己部族的特色。
这种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为后来周朝推翻商朝打下了坚实基础。
朝歌城在帝辛手里达到了极致的繁华。
这座都城扩建之后规模庞大,宫殿楼阁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齐。
帝辛在城中修建了鹿台,据说这座高台用了七年时间才建成,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鹿台上堆满了搜刮来的奇珍异宝,帝辛没事就登上高台,俯瞰整座朝歌城,享受君临天下的感觉。
城中还建造了专门的酒池肉林供帝辛享乐。
所谓酒池,就是挖了一个巨大的池子,里面灌满美酒。
肉林则是把各种肉食挂在树上,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树林。
帝辛带着宠妃妲己和一群宠臣在其中纵情声色,通宵达旦地饮宴作乐。
朝歌城的夜晚灯火通明,笙歌不断,完全是一副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种奢靡的生活需要巨大的财富支撑。
帝辛不断向百姓征收重税,派遣官吏到各地搜刮财物。
朝歌城是繁华了,但商朝的根基却在一点点被掏空。
东夷虽然被平定,但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
帝辛身边的贤臣一个个被贬谪或者处死,留下的都是一帮只会拍马屁的庸才。
朝歌城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商朝内部的腐朽。
西岐这边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周文王姬昌是个勤政爱民的君主,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西岐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
姬昌还特别重视教育,在西岐推行礼乐文化,让周人不仅身体强壮,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姬昌在处理与商朝关系时非常谨慎。
他表面上对商朝恭恭敬敬,按时进贡,从不给商朝找麻烦的借口。
但私下里,姬昌一直在暗中联络其他对商朝不满的诸侯,编织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帝辛曾经怀疑过姬昌,还把他关押在羑里。
姬昌的儿子们为了救父亲,献上美女珍宝,帝辛这才把姬昌放了。
经过这次事件,姬昌变得更加小心。
他回到西岐后继续韬光养晦,把更多精力放在内部建设上。
西岐的实力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很多诸侯国,已经具备了与商朝抗衡的资本。
姬昌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这个年轻的君主比他父亲更有野心,也更有行动力。
帝辛平定东夷之后,商朝的主力军队都还驻扎在东方,朝歌城防守空虚。
姬发在姜子牙的协助下,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他集结了西岐的军队,同时联络了早就准备好响应的各路诸侯。
这支讨伐商朝的联军在孟津会师,军容之盛前所未有。
联军浩浩荡荡向朝歌进发。
帝辛听到消息后仓促应战,他把都城附近的奴隶武装起来,组成了一支临时军队。
这些奴隶平时就对商朝的残酷统治怀恨在心,根本没有为帝辛卖命的想法。
两军在牧野相遇,战斗刚一打响,商朝军队就发生了倒戈。
那些奴隶士兵调转矛头,反而帮助周军进攻。
战斗很快分出了胜负。
帝辛眼看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登上鹿台,穿上他最华丽的衣服,然后纵身跳入火海。
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君主,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商朝六百年的统治。
姬发的军队进入朝歌城,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都城,在战火中满目疮痍。
姬发攻下朝歌之后,面临一个重要决定——新王朝的都城该设在哪里。
朝歌虽然繁华,但它承载了太多商朝的记忆,不太适合作为周朝的国都。
西岐虽然是周人的发源地,但它的地理位置存在明显问题。
西岐太靠西了,远离中原腹地,如果定都西岐,管理东部地区会非常困难。
姬发想起父亲生前曾在沣水流域进行过考察,那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比西岐更加居中。
他决定在沣水东岸建立新的都城,取名镐京。
镐京的位置选得很讲究,它既能照顾到西边的周人老家,又方便管理新征服的东部地区。
这座新建的都城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规划理念,城市布局规整有序。
镐京建成之后,周朝的政治中心就从西岐转移了过来。
西岐虽然还保留着特殊地位,但它的实际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
周朝统治者把更多资源投入到镐京的建设中,西岐逐渐从都城变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
那座见证了周人崛起的岐山,依然矗立在那里,但它的光环已经被新都城镐京所取代。
时间来到现代,那座曾经灯红酒绿的朝歌城,现在变成了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下辖的一个镇——朝歌镇。
这个镇子保留了不少商代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大量文物,印证了史书上关于朝歌的记载。
镇上还有一些古建筑,虽然年代没有商朝那么久远,但也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朝歌镇现在主要发展旅游业,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专程来这里寻找商朝的痕迹。
镇政府修建了商文化主题公园,还原了一些商代建筑的样貌。
当地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从朝歌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这些器物上精美的纹饰,让人不得不感叹商代工艺的高超。
西岐的情况也差不多。
当年的西岐之地,现在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
岐山县比朝歌镇的规模要大一些,毕竟陕西是周朝的龙兴之地,这里的周文化遗存更加丰富。
岐山县境内的周公庙、周原遗址都是重要的考古基地,出土了大量周代文物。
岐山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岐山臊子面,据说这种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
这两个地方都不再是政治中心,它们只是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两个普通县镇。
朝歌镇的居民过着平静的生活,种地、经商、接待游客。
岐山县的百姓也是如此,他们守着祖先留下的土地,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只存在于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中。
朝歌和西岐,一个在河南淇县,一个在陕西宝鸡,它们从当年叱咤风云的都城,变成了今天的小镇县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再辉煌的王朝也终会落幕,再显赫的都城也会归于平静。
这两个地方现在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能够通过它们触摸到那段遥远的历史,感受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站在朝歌镇或者岐山县的土地上,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见三千年前的鼓角争鸣,看见商周交替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信息来源: 《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淇县朝歌城商代遗址考古报告》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岐山周原遗址发掘与研究》 河南省文物局:《鹤壁市淇县朝歌商代文化遗存调查》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