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做梦也没想到,曾获五连冠女排队长杨锡兰,如今在瑞士当保安

今天,郎平是什么状态?卸任女排主教练后,她大部分时间在美国洛杉矶,陪陪家人,研究研究美食,时不时回国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去年那个“科技赋能运动”的大会,聊的都是AI怎么帮助运动员训练,怎么把过去的比赛经验数据化,给后辈们当教材。妥妥的一副功成名就、退居幕后指点江山的宗师派头。

但就在大家觉得这才是女排功勋该有的晚年生活时,一张照片在网上悄悄传开了。照片里的人,是当年和郎平并肩作战,甚至在郎平退役后接过队长袖标,带领中国女排拿下“五连冠”最后辉煌的传奇二传手——杨锡兰

照片里的她,穿着一身笔挺的制服,站在一个看起来像是大厦内部的地方。于是,“女排冠军杨锡兰晚景凄凉,在瑞士当保安”的说法,一下子就传遍了。

这反差太大了。一个是全球排球界的教母,一个是异国他乡的“保安”,这怎么可能?当年她们可都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神”啊,怎么退役后的人生轨迹,一个在天上,一个像是在地上?

杨锡兰真的在当保安吗?

聊这事儿,就得从那张照片说起。照片是真的,杨锡兰穿着制服工作也是真的。但“保安”这个词,用得有点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完全是误解。

咱们平时说的保安,可能是商场里巡逻的大叔,或者是小区门口站岗的师傅。但杨锡兰的工作,跟这个完全是两码事。

她工作的地方,是日内瓦的联合国总部。她的职位,叫“安全协调员”。

这是个什么概念?首先,想进这地方工作,门槛就高得吓人。你得精通好几门外语,比如英语、法语是基本要求,德语也得会点。杨锡兰刚到瑞士的时候,一句法语都不会,硬是靠着三个月的时间,就能流利地接受当地媒体采访。这份语言天赋和后天努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其次,她的工作内容,不是站岗巡逻。她是坐在监控室里,盯着无数个摄像头画面,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她要接来自世界各国的咨询电话,要核对来访贵宾的证件信息,还要负责协调整个总部的安保资源调度。

说白了,她更像是一个安保系统的“大脑”和“调度中心”,而不是一个执行体力劳动的“四肢”。这份工作要求极高的责任心、判断力和多语言沟通能力。所以,你还觉得这是咱们理解的那个“保安”吗?这完全是两个世界的工作。

篮球名宿王立彬也证实过,杨锡兰确实在联合国从事安保工作。但这背后的含金量,远比“保安”两个字重得多。

那问题就来了,一个曾经站在世界之巅的排球女王,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份虽然体面、但远离排球,也远离聚光灯的职业?这就要从1988年的汉城说起了。

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中国女排的一个坎。作为卫冕冠军,全国人民都盼着她们能再拿一块金牌回来。但结果,女排输了,最后只拿到一枚铜牌。

在那个“唯金牌论”的年代,亚军都是失败,更何况是铜牌。一时间,国内的舆论炸了锅。作为队长的杨锡兰,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面对记者的追问,她只说了一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可能没什么,就是说努力和结果是成正比的,我们这次没打好,是自己的原因。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句话被解读成了“态度不端正”“推卸责任”。铺天盖地的指责和批评像潮水一样涌向了杨锡兰。

她想不通。她为排球付出了整个青春,浑身是伤。作为二传手,她是球队的灵魂,场上的每一个球都要经过她的大脑和双手。她的传球,被誉为“会说话的传球”,精准、灵动,总能把球喂到攻手最舒服的位置。从1982年进入国家队,到1986年作为队长带队拿下世锦赛冠军,实现“五连冠”伟业,她的功劳,谁也抹杀不掉。

可就因为一场失利,一句话,之前所有的荣誉似乎都清零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性格耿直的杨锡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灰意冷。

更重要的是,她的身体确实也撑不住了。长年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让她的膝盖、腰部都落下了严重的伤病。她自己心里清楚,已经无法再维持巅峰状态了。

于是,在27岁这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退役,并且,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离开,不是一时冲动。在决定退役后,杨锡兰收到了来自意大利一家豪门俱乐部的邀请,对方开出了20万欧元的天价年薪,请她去执教。

20万欧元,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是个什么概念?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如果她接受了,完全可以过上另一种富足、并且依然被排球光环笼罩的生活。

但她拒绝了。她拒绝得干脆利落。

她选择了和同为运动员的丈夫张建国一起,远赴瑞士。没有媒体采访,没有欢送仪式,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悄悄地走了。

她们为什么选瑞士?因为那里没人认识她,那里没有排球带来的巨大压力,那里可以让她重新做一个普通人。

刚到瑞士,她也没闲着,在一家小型的业余排球俱乐部当教练。哪怕带的是一支业余队伍,她硬是把这支队带到了瑞士联赛的亚军,还打进了欧洲杯。

这件事也让瑞士当地政府注意到了这对来自中国的体育人才。为了留住他们,政府特批了一栋1200平米的带花园的豪宅给他们,并且承诺了永久居住权。

但即便如此,杨锡兰还是慢慢地淡出了排球圈。她发现,只要还从事这个行业,过去的伤病就会不断地提醒她。有一次,她只是做了个下蹲的示范动作,就疼得直接跌坐在地上,半天站不起来。

身体的警报,让她最终下定决心,彻底和排球告别。她需要一份稳定的、不会加重伤病、能让她照顾家庭的工作。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联合国的招聘。

于是,就有了我们开头看到的故事。杨锡兰在联合国找到了工作,生了一儿一女,过上了普通瑞士小镇居民的生活。

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丈夫张建国也找了份普通工作,两人一起还房贷,养育孩子。在女儿上初中前,家里一度入不敷出,需要动用以前的积蓄。她也曾为了补贴家用,出去打过工。

孩子们长大后,她的生活就更简单了。打理打理自家院子里的瓜果蔬菜,剩下的时间,就是去联合国总部上班。生活规律,平淡,但安稳。

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孩子身上。大女儿天赋异禀,不到10岁就掌握了5国语言,但志向不是体育,是当一名外交官。杨锡兰全力支持。儿子曾经有点贪玩,但在她的严格管教下,上大学后也变得独立懂事,会自己做兼职赚生活费。

对她来说,儿女成才,家庭和睦,可能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另一边,她的老队友郎平,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郎平的人生,始终和中国女排紧紧地绑在一起。两次出任主教练,两次将女排从低谷中拯救出来,带队拿到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她成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一个精神图腾。

即便是退休了,她依然是中国排球学院的院长,依然在为中国排球的未来出谋划策。她的生活,始终在聚光灯下,始终与荣誉和责任为伴。

这两种人生,你能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吗?

没法说。

郎平选择了承担,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为中国女排遮风挡雨。这是她的格局,也是她的宿命。

而杨锡兰选择了放下,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条河,在异国他乡静静流淌,滋养着自己的家庭。这是她的智慧,也是她的选择。

有人曾问过杨锡兰,看到郎平那么风光,你羡不羡慕?

杨锡兰的回答很平静。她说,不羡慕。每个人的风光背后,都有外人看不到的辛酸和苦楚。她知道郎平扛起了多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少代价。那种生活,她也经历过,但她现在不想要了。

杨锡兰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另一种“冠军人生”: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站在巅峰,是拥有随时可以离开巅峰,并且过好平凡生活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体育   瑞士   女排   队长   保安   杨锡兰   排球   工作   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   冠军   安保   中国女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