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妻子机器人”迅速售空,与人造子宫结合或淘汰女性?太离谱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妻子”可以被程序模拟,但“母亲”能被技术替代吗?日本“妻子机器人”火速售空,再加上中国人造子宫动物实验取得进展,有人高喊:女性或被技术取代。

这话听着炸裂,实则荒谬,问题不在“能不能”,而在“谁想让它成真”。

妻子机器人热卖,日本真准备“技术替代女性”?

2019年,日本大阪,一家机器人公司发布了名为“妻子”的AI仿生机器人。

身材比例近乎完美,五官清秀温顺,声音甜美不刺耳,连下厨、洗衣、唱歌、讲笑话都能胜任。一口气投放30台,三天售空。

这不是噱头,不是展会上玩票的概念模型,也不是“高仿硅胶娃娃”。这批“妻子机器人”具备基础的语音互动能力、视觉识别系统、日常服务执行模块

价格大约120万元人民币,买家几乎全是40岁以上的日本单身男性,有工程师、IT自由职业者,也有收入不低却彻底断了婚恋念想的“中产隐居者”。

他们下单的理由很统一:不结婚,不想麻烦,想有人在身边,不是人也行。

日本不是唯一制造“科技妻子”的国家,却是最早市场化的国家。

从1980年代索尼的AIBO机器狗,到2010年代Pepper情感机器人,再到这款号称“类人伴侣”的“妻子”日本已经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非传统家庭结构市场。需求是真实的,甚至持续增长。

2023年日本婚姻登记数量不足40万对,是战后最低值,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滑,65岁以上人口突破总人口30%。

同时,日本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2.5万亿日元,年增长率接近9%。人类不愿意陪人过日子,机器人就被推上来填这个空位。

听着是不是很荒唐?问题是,很多人对此甘之如饴。

他们不在乎对方是不是人,只要不吵架,不花钱,不跑掉,不管孩子。这类技术并没有宣称取代女性,却正在满足一些人对“关系”的最低期待。

而这也正是危险之处,技术的逻辑是效率最大化、情绪最小化。

可真正的人类关系,恰恰就是靠麻烦、靠情绪、靠摩擦建立起来的。那些花了120万买机器“妻子”的男人,真的在寻找伴侣吗?还是在逃避现实中的人?

日本的孤独经济早已不是新鲜事。胶囊旅馆、出租男友、哭泣服务、机器人陪护……技术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却越萎缩。“妻子机器人”只是这个趋势最具象的一步罢了。

它并不邪恶,它甚至没做错什么,只是,我们得问一句:它满足的到底是谁的幻觉?

中国人造子宫冲刺全球第一

2024年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人造子宫动物实验第四次成功,胎羊在无ECMO(体外肺辅助)条件下存活90分钟。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脱离母体的状态下,胎儿可以在“人工环境”中维持基础生命功能。这是全世界首次实现在不借助体外循环支持的前提下完成此类实验,连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实验都未做到这一步。

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叫赵高峰,是郑大一附院胸外科主任。他带领团队用了三年时间,从第一代ECMO辅助下的人造子宫,到第四代“完全自主供血+封闭环境模拟”,一步步突破了五大技术难关:

每一个步骤,都难得要命,尤其是最后一个:模拟母羊与胎羊之间的血液交换系统。它不像插根管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精准模仿自然血流节律,否则胎儿会因灌注异常而死亡。

成功的那一刻,实验室里所有人都愣住了。

不是因为兴奋,而是知道接下来得接受无数拷问,这东西是救命的,还是造人的?

赵高峰自己说得很清楚:“我们做的是‘外部子宫支持系统’,并不是取代女性生殖。”

目前的技术,只能用于胎龄24-28周、在母体无法继续孕育的“极早产儿”救治。你想从精卵结合开始在设备里养个完整婴儿?门儿都没有。

所以,那些把人造子宫与“淘汰女性”直接挂钩的说法,全是断章取义。

但问题不在科学家,而在社会舆论。

这几年,关于人造子宫的讨论热度一直在上升。有些激进者甚至公开提出:女性的子宫不再是“不可替代资源”,科技可以完成生育,女人的“生育特权”终结了。

说到底,这还是个“掌控”问题。

在原始社会,女人掌控生育;在父权体系中,男人用婚姻控制女性;在现代社会,技术又想把这个权力彻底外包。

人造子宫如果被用于医疗救治,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被用于“替代女性”这种幻想,那就是危险的歧途。

郑大一附院的人造子宫目前每一次实验花费超过30万元,系统运作一天费用近万元,耗材无法复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家科研机构真正宣称“我们正在制造能从头到尾孕育婴儿的子宫”。

说白了,这玩意现在连一只羊都养不全。

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象它已经成了“婴儿工厂”?因为他们不懂科学,却想控制结果。

对了,再多说一句这个项目的科研团队全是女性产科专家、护士和工程师。那些鼓吹“淘汰女性”的人,有没有想过,这些科技,是女性自己主导做出来的。

美荷中三国竞速“子宫实验室”

人造子宫并不只属于中国,它正在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科技角力。美国、荷兰、中国三国正站在这个医学新边界的最前排。

最早爆出惊人进展的是美国。

2017年,费城儿童医院公布了一项实验。他们用一个透明塑料袋,模拟了母体环境,里面装有羊水模拟液、脐带血流回路、呼吸辅助系统,八只胎羊在里面活了四周,并成功出生。

那一年,全球震动,科技媒体一边倒地叫好,说“未来人类可以在实验室中出生”。伦理委员会却直接叫停,FDA至今未批准人体试验。

荷兰的打法更克制。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牵头的一个欧盟资助项目,目标是到2030年完成一套真正支持人类早产儿的子宫模型。

他们不搞哗众取宠,不急着发论文,只做一点:模拟胎盘。荷兰团队非常明确,“任何宣称取代自然分娩的想法都是危险的技术乌托邦”。

中国走的是最实际的路径。

郑州大学团队从第一天就把目标放在“救治极早产儿”,不炒作,不上市,不找风投,这才是真正的科研。四次动物实验、超百万总投入,没有一分钱是为了“替代女性”这种伪命题花的。

真正让人焦虑的,并不是科研团队的目标,而是旁观者的狂热。

你去社交平台搜“人造子宫”,一大堆评论不谈技术难度,只讨论“女性会不会失业”“能不能消灭母爱”“以后男人自己造孩子”……你以为是在讨论技术,其实是在倾泻情绪。

谁在推动这场“非理性科技幻想”?

一部分人是被过度科技乐观主义洗脑,觉得只要机器能做的,就应该取代人类。还有一部分人,骨子里是在敌视女性,他们从不关心胎儿,也不关心技术,只关心:能不能不用跟女人打交道。

所以这不是“人造子宫”的问题,而是人心造的幻觉。

再退一步讲,人造子宫就算能养活胎儿,那孩子谁教?谁养?谁疼?谁哭?谁拍夜里惊醒的背?你以为子宫是问题,其实母爱才是代价。

这就是人造子宫讨论里最大的谎言,把“生孩子”当成了一个纯粹的生理事件,而忘了这是一个深度情感、长期责任、社会结构参与的过程。

机器能孕育身体,代替不了情感;技术能复制生命,复制不了爱。

技术替代女性?现实离“科技乌托邦”还差几个维度

想一想,真的到了那一步吗?人类真的可以靠一堆算法、塑料、传感器和泵管来造孩子?

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实验成功将一个胚胎完整孕育至足月。

别说胚胎发育,连着床这一关都过不去,羊胎可以在24周状态下撑90分钟,不代表人类胎儿可以从0周撑到40周。

技术的瓶颈远远不止实验室。伦理、法律、医保、监管、社会接纳度、文化语境,每一道都是硬墙。

美国FDA 2023年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讨论是否批准全球第一例人造子宫人体临床试验,结果一出,所有舆论几乎炸锅。有医生说这是突破,有民权组织说这是“强行剥夺女性孕育权”,最后,这项申请还是被搁置了。

这才是现实。

不是技术拦着人类,而是人类自己不敢迈出去。

而日本的“妻子机器人”,也根本没跳出“陪伴幻觉”的圈子,说到底,它仍旧是个玩具。

漂亮的、可以动的、讲段子的高级玩具。你想跟它结婚?法律不承认;你想要孩子?技术不给你;你想用它代替妻子过日子?可以,那你也得接受没有拥抱、没有争吵、没有复杂的人性关系。

说得难听点,如果有人甘愿和机器过日子,那不是技术替代了女性,而是这个人已经放弃了真实的人类生活。

所以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女性被淘汰”,技术做不到,资本不敢碰,伦理不允许,现实不接纳。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有些人正急着让技术替代“人性”,让效率取代情感,让幻觉掩盖真实。

到头来,人造子宫救的是命,“妻子机器人”哄的是人,只有一群活人,误把它们当作未来。


参考资料: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通告(2024年7月)

日本东京电视台关于AI伴侣机器人报道(201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科技   日本   子宫   机器人   妻子   女性   技术   人类   胎儿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