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多少次睡前别刷手机,你就是不听,现在天天失眠到后半夜,黑眼圈比熊猫还重,白天上班没精神,这不都是自找的!” 妈妈的唠叨,戳中了不少年轻人的痛点。如今,失眠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困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 “熬夜大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数小时睡不着,或是睡着后轻易惊醒,第二天顶着疲惫应付工作和生活。

打开社交平台,关于失眠的吐槽随处可见,而 “熬夜刷手机” 几乎成了众矢之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三成的年轻人存在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是最常见的问题。与此同时,年轻人日均使用手机的时间普遍超过 6 小时,其中睡前刷手机的时长就占了近一半,不少人甚至抱着手机直到眼皮打架才肯放下。
加上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影响睡眠的说法广为流传,让很多人默认:年轻人失眠,罪魁祸首就是熬夜刷手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刷手机确实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但并非唯一原因。

手机屏幕所释放的蓝光,会抑制体内促进睡眠的褪黑素分泌。它会使大脑误判为白昼,进而维持清醒状态,导致入睡时间显著延长。更关键的是,刷手机时接收的碎片化信息、短视频的强刺激,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即便放下手机,思绪也很难快速平静,导致躺在床上脑海里还在回放看过的内容。长期如此,就会形成 “越刷越精神,越精神越想刷” 的恶性循环,慢慢打乱正常的睡眠节律。
但我们不能把所有失眠问题都归咎于手机。生活中还有很多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同样会影响睡眠。比如白天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睡前脑子里反复琢磨未完成的任务;或是饮食不当,下午喝了咖啡、奶茶,晚上吃了辛辣油腻的食物,都会让身体难以放松。还有些人因为偶尔失眠就过度紧张,担心自己睡不好影响第二天状态,这种焦虑情绪反而会加重失眠,形成 “怕失眠→睡不着” 的心理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完全戒掉手机也未必能解决失眠问题。适当的睡前放松,哪怕是看会儿手机里的轻松内容,只要控制好时间和方式,反而能帮助缓解白天的疲劳。睡眠的核心是让身心进入放松状态,手机只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以及是否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

想要摆脱失眠困扰,不用盲目对抗手机,重点是调整生活方式,这 3 个习惯一定要及时改。
首先,给手机和睡眠划清界限。不用强制要求自己睡前完全不碰手机,可设定 “睡前一小时无电子设备” 规则,把刷手机的时间提前,最后一小时用来读纸质书、听舒缓的音乐,或是做简单的拉伸放松。如果确实需要用手机,可开启夜间模式,降低屏幕亮度,减少蓝光刺激,同时避免刷剧情紧凑的视频、容易引发争论的话题,选择轻松无压力的内容。
其次,稳住饮食和作息节奏。白天尽量别喝浓茶、咖啡和功能性饮料,尤其是下午三点以后,避免咖啡因在体内持续作用。晚餐宜选清淡易消化之食,切勿过饱。古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三小时就别再进食了,如此方能养护脾胃,让睡眠更安稳。与此同时,需维持规律作息。无论前一晚入眠多迟,次日都应按时起身,即便周末亦不例外。如此循序渐进,促使身体构建稳定生物钟,届时便会自然而然萌生困意。

最后,别让焦虑 “偷走” 睡眠。很多人失眠后会反复看时间,越看越着急,这种行为只会加重心理负担。若卧床 20 分钟仍未入眠,切勿强行逼迫自己入睡。此时可起身至客厅稍坐,做些静谧之事,待困意袭来,再返回床上安歇。白天适当做些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既能释放压力,也能让身体产生适度疲劳,帮助提升睡眠质量,但要避免睡前一小时内做剧烈运动。
失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善也需要耐心和坚持。手机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没必要彻底抛弃,关键是学会和它和平共处,同时调整好饮食、作息和心态,让身心回归放松状态。睡眠是身体的自我修复过程,只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安稳的睡眠,让白天的自己更有精力。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