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春秋《人生往事》家事篇 (三十)七十感怀

六十周岁生日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六十岁生日随想》,文章记述了六十岁生日那天的一些片段以及六十周岁时的感慨随想。

2010年笔者六十周岁生日全家福

2013年妻子六十岁生日全家福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今天已经是2025年的8月10日了,我已步入75岁的这个人生暮年阶段。

75岁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个年龄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度过了大部分的人生旅程,站在人生的第七十五个年头回首往昔,岁月的长河在记忆中泛起了层层涟漪,那些或深或浅或平平淡淡,也或丰富多彩的人生痕迹,皆是生命给予我的馈赠。

2020年12月13号,农历十月二十九日,是我70岁生日,那是虚岁。

笔者七十周岁照片

七十岁生日过后,本计划写一篇七十岁感怀的文章,但因为琐碎之事,一直没有动笔。

一晃眼,五年的时间又过去了,但七十岁生日那天的一些片段仍然是历历在目。

生日那天,天气晴朗,但不时地刮来一丝丝的小风,冷飕飕的。生日那天的一些议程都是孩子们安排的,宴席孩子们安排到了汾阳恒基大酒店。

生日那天,高朋满座,酒店上下两层座无虚席,原来孩子们安排的桌数也不够了,只好临时又加桌。生日那天我旧的那些朋友,同学,原来生意上的那些伙伴们我都没有通知告诉,但原来在八二0四工程上后在演武供销社任主任的张光亮还是偕夫人参加了我的七十岁宴席。

七十周岁生日笔者妻子和太原的外甥女 两个孩子是第四代小外孙

当地有句俗话: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说的也是,来的那些宾客除了亲戚、村里的乡亲们、城里小区的一些邻居以外,大多数是孩子们的朋友,特别是儿子的朋友和他生意上的伙伴。

当主持人以热情洋溢的语调宣布宴席正式开始,悠扬欢快的音乐瞬间在偌大的宴会厅里奏响,原本欢乐有序的空间一下子变得更加热闹异常。

宴会厅的中央,巨大的水晶吊灯洒下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将整个场地映照得金碧辉煌。

身着整洁制服的服务员们穿梭其间,端着精致的餐盘,不断地为客人们送上美味的食物。那色泽鲜艳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那鲜嫩多汁的清蒸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还有那造型别致的点心,口感丰富,甜而不腻。每一道菜都仿佛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厨师们的精湛技艺。

整个宴会厅里杯盏交错、欢声笑语、音乐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热闹非凡的交响乐。人们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美食、交流着感情,只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之中。这场热闹的宴席,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

诗圣杜甫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而今我已七十,正是古稀!

回首往事,七十载的人生旅程,虽然平平淡淡,但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一生的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岁月的笔触下徐徐展开。

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有一句话;“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它们仅仅属于你,不能转让给任何别人,而只要你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

我是一个地道的草根百姓,籍贯山西省文水县。出生地山西省汾阳市演武镇

出生于1951年11月27日,农历10月29日。

1959年在演武完小开始上学。1965年考上山西汾阳中学,正式上课学习一个学期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汾阳中学发中学毕业证。同年回到演武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习劳动技能。

1970年——1974年在毛主席亲自批示的八二0四国防工程(八七三战备飞机场)担任民兵团材料员,后来是民兵团后勤组总务。1974年底退场回村庄参加农业生产队劳动。

1973年八二0四国防工程连团干部留念 右4笔者

1975年在生产大队当治安员(农村看护庄稼等),同时担任生产小队记工员和出纳员。后又担任生产小队会计员。并在以后好些年的秋冬天我村农业学大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地上担任司务长工作,期间,也担任大队小灶事务长(那时候为打井吹水立的灶)。其中还有好几年在生产大队林业上劳动,并一段时间担任大队民兵营的干事。

1980年在生产小队担任会计工作的同时,管理生产队的副业(手摇织袜厂)。并深刻体验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变革。

1982年参加了我村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1982年参加见证目睹了当时农村土地下户,财产下户,农村私有化的全过程(当时一些农村干部所说的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1982年农村私有化之后,家庭在经营十几亩口粮田和承包土地的同时,开始了家庭的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发展家庭工副业(手摇织袜),并获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桶金(尽管是小小的)。

1984年,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联合村里五个农民加上当地供销社成立了汾阳县演武农工商联营贸易货栈。

1987年联营贸易货栈分开独立自主经营,直到2008年。

期间被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多次授予信得过商店。并在1991年五一劳动节的时候被吕梁地区行署授予吕梁地区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并且参加了吕梁地区第一届个体工商业者先进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经营的贸易货栈

1991年五一劳动节被吕梁地区行署授予吕梁地区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

90年代初,村委会改组,将原来的十个生产小队改编为五个生产小组,我由生产小队会计变为村委会的出纳员,兼村委会采购员。

2005年底因故将以前在我们古镇南北正街上的门店开在了位于偏僻地段的居家居住地。

2008年底因劳累过度在汾阳医院检查患了乙状结肠癌。

2009年2月16号入住山西省肿瘤医院,2月20号动手术切去肿瘤,3月2号出院。后经四次化疗,五次检查,痊愈至今。

2009年在汾阳购买下商品房,同时处理了经营二十多年的贸易货栈全部商品,于同年10份搬到了汾阳居住。

休养期间,于2011年8月6号在网易博客上建立了个人博客“草根练剑”,2012年在新浪博客建立了新浪个人博客《草根春秋》。

图为原我的网易博客首页封面

并于2014年7月开始在网易博客创作自实自传体乡村百姓回忆录《草根春秋》,花了大约四年时间,于2018年7月完成一百二十多万字的初稿。

2018年完成120多万字《草根春秋》初稿

2020年1月11日获得孝义市文联“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奖暨文学创作交流“二等奖”。

2020年1月11日获得孝义市文联“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奖二等奖

2020年1月11日孝义市文联“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颁奖仪式 右二笔者

于2020年出版了一部大约三十万字的童年回忆录小说《遥望童年》。

笔者出版的《遥望童年》

后来在网易博客、新浪博客、今日头条、百家号、美篇、豆瓣、凤凰网等网络平台上陆续发布重新整理,充实、添加了不少内容的纪实自传体乡村百姓故事回忆录《草根春秋》系列。字数达到了2500000——3000000之间。

并且有部分文章散见于当地《汾州乡情》《孝义文艺》《民俗文化》等一些地方刊物。

之后,闲暇时间除了看书,下象棋以外,就是在电脑上写点东西,通过文字记录自己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把自己经历过的一些点滴故事记录下来,发在今日头条上。

但我写的东西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七杂八,不成体统,什么题材和体裁的都有,并不专注某一方面,有时说说自己在闲逛时的所见所闻,有时也聊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事情,或者人生感悟与启迪,反正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总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感恩生活赋予的一切 。

其次,转载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有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历史地理,民居美食,风俗习惯等。

继而发一些世界博览,锦绣中华名胜古迹,中华传统文化,天文地理,百科知识,历史人文荟萃,古文欣赏,各地土特产等资讯。

笔者在电脑上创作

回顾这七十多年的人生,我感慨万千。

七十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这一切的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七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那是父辈们数千年来梦想中也梦不到的巨大变革。

七十岁,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虽然身体已经不如从前,精力也大不如前,但我的心态依然比较年轻前卫。

“老马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七十岁后我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将自己这些年来创作的心血;纪实自传体乡村百姓故事回忆录《草根春秋》系列这部书稿正式出版。

虽然自己也知道即使书籍出版了,也不能带来什么。但我只是希望能够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以及经验和教训留给年轻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后人能够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气息和脉搏。

我们这一代人是半个多世纪中国巨变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生长于乡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在当下社会,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地在变迁。

而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征,怀着对乡村的热爱与对乡村百姓命运的关注,决定用纪实自传体的方式,将乡村百姓的故事记录下来,为乡村留下一部生动的“史诗”。这种创作初衷使得《草根春秋》系列丛书具有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文化价值。

《草根春秋》系列丛书是以乡村百姓的生活为核心。书中涵盖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农耕劳作到婚丧嫁娶等重要的人生节点,从邻里之间的琐碎小事到乡村集体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乡村变化,从旅游散记到走进故宫等的描写。

这部丛书不仅记录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更深刻揭示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在平凡生活中的无奈还有坚强与智慧。

《草根春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纪实自传的形式,赋予了作品无与伦比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勤劳朴实的农民,还是至亲至爱至敬的父母亲,亦或是天真烂漫的孩童,也或者是集体化时期那些艰苦奋斗的农民,再还有那些在改革开放中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积善好义的企业家们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缀在乡村的夜空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哲理。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珍珠,串联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活画卷。这些故事成为了连接城乡文化、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桥梁。

这些故事如同一坛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让人回味无穷。它们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希望的热切期盼。

其中,有的讲述着家族的传承与变迁,有的描绘了邻里间的温情与互助,还有的则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乡村生活的深远影响。它记录了乡村在特定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变迁,为后人研究乡村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一部记录乡村百姓故事的书籍,更是一部展现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精神的佳作。为后人了解乡村百姓过往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敞开的窗户。

它让我们在品味乡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丛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乡村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虽小却蕴含着整个时代的风貌。它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变迁中,虽然乡村的面貌在不断地改变,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深情、对家族的责任感,却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种,生生不息。

《草根春秋》系列丛书不仅是一部乡村百姓的自传体故事集,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和初心,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春秋”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乡村故事可能会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里,激励他们继续传承乡村的优秀文化传统。

就像豆瓣网《草根春秋》开篇语说的那样:个人生活史 也是中国的当代民俗史 扩而广之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这是说到我创作《草根春秋》系列丛书时的有感而发。

孔子在《论语》中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七十古稀这个年纪,我更加懂得了人生的真谛。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不再计较得失成败,我只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相信,只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余下的人生依然会充满阳光和希望。

七十载的人生,是一部充满故事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人生的成长和进步,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我的喜怒哀乐。

人生七十载,仿佛是一场穿越春夏秋冬的旅程。

少年时心怀鸿鹄之志,一腔热血,勇往直前;

青年时意气风发,为梦拼搏,不惧艰辛;

中年时肩挑责任,甘苦自知,不甘平庸;

而今老去,看惯了世态炎凉,但学会了安然自处。

在家庭方面,我们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从1972年开始,我与妻子携手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蒙祖上阴德,生育两女一男,到现在已经有第三代七个孙辈,第四代五个小外孙,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安享清福。

图是1978年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照片

图片说明;1978年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照片,那时候是我一生中最为艰苦的一个时间段(高度集体化时期),同时也是最为温馨美满的一个时间段。

1999年儿子结婚纪念

图为我六十岁生日时我和妻子及两个女儿 儿子儿媳照片

2019年笔者在汾阳会展中心

我和妻子一起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如今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看到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而说到了孩子们,那还正是有一些一言难尽!

三个孩子文化程度都不高,都是中学程度。但他们都继承了家族的传统美德;善良仁义、诚实守信、淳朴厚道、知恩感恩。

善良是他们的第一美德,他们与人共事秉承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这个原则,处人共事他们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占别人的便宜(我父亲就是那时候十里八乡老百称呼的“筛子俩”,《草根春秋》中有文章专门介绍)。因此好些人都愿意和他们合作。

而在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方面,孩子们更是令我们感慨万千!对于我们老两口,孩子们是竭尽所能关心、照顾我们。

所幸的是两个女儿住所离我们住的地方不太远,也就是所说的“一碗汤”的距离,儿子稍远一些,但他们有车隔三差五就会给我们送吃送喝,送钱送物,生活上给了我们很多的便利。

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都给我们安排的约约贴贴(土成语指非常舒服)。什么时令水果、蔬菜,什么稀罕美食,时兴衣服,保健用品等,都是第一时间给我们购买,我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县城的饭店那里有好吃的,新鲜的,他们一定第一时间带我们去品尝。恒利源、丰泰源等好些高挡一点的饭店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甚至好些时候去别的地方品尝美食。

孩子们知道我爱喝茶,总是不约而同的给我们购买。什么西湖龙井茶、太湖碧螺春、云南普洱茶、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安吉白茶、安化黑茶、帝泊洱茶珍以及一些其他茶叶(《草根春秋》系列——从“汾阳家的茶架子”说起中有详细介绍)。

而其他一些小事孩子们也事无巨细考虑的非常周到,腿上不同的护膝(有长短,厚薄),腰上不同的护腰带,胳膊上有护膊,肘上有护肘,脖子上还有护脖按摩带。

我的耳朵不好听不清,孩子们给购买了助听器。为了我出行方便,孩子们给买了电动自行车。大部分家庭用品都是孩子们给购买,有时候有些头疼脑热什么,也是孩子们第一时间赶过来看视。请医生买药品,从来不用我们操心。

早些年身体好的时候,国内好些著名景点的旅游,都是孩子们给安排。

2005年华东五市旅游

老两口的手机也都是孩子们给购买。我的手机先是韩国三星牌,后是苹果,后来孩子们又给换成国产牌华为手机。而孩子们知道我在电脑上写作,先后给换了四五次电脑。还给购买了康佳牌按摩机。

而为了我们不时地回农村住,儿子还在村里建了一栋小别墅,房屋装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为了方便我们生活起居,卫生间安装了抽水马桶以及洗澡实施。为了我在电脑上创作,安上了网络宽带,配备了电脑。而且为了我在村里出行方便,又给购买了电动自行车。

客厅一角

孩子们给我们的真是太多了,我们老两口虽然是农村户口,一个月领着国家补贴的一百多块养老补助金,但生活质量还是蛮好的,好些方面都引起一些人的羡慕嫉妒。

因此,从心底里感觉到孩子们对我们是非常之好,正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境界了。他们的真情孝道使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家庭的温馨。

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孩子们的孝顺,感谢他们体贴入微,无所不至的关心照顾。而他们的这个孝道,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孩子们身上。他们的孩子也就是我们的第三代,孙儿外孙辈,他们也继承了父母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也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也是隔三差五给我们送一些稀罕食品。

同时,我还要感恩所有的亲朋好友,感恩故乡的左邻右舍,感恩那些《草根春秋》系列丛书中所描写的那些乡村父老乡亲,是他们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充实、整理我的回忆录《草根春秋》系列丛书。同时尽可能陪伴孩子们,把家族的传统美德传承给他们,把自己一生的经历讲述给他们,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综上所述;活到七十岁,才算真正明白:

苦与乐,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年轻时,总渴望活得轰轰烈烈,追求世间所有的美好。行至暮年,才知平淡是真;少些较量,多些随遇而安。

家庭,才是生命的港湾。曾以为世界很大,无处不可去闯。老来才知,最珍贵的是每一个平静如水的日子,是子孙绕膝,是饭桌上的笑声,是一杯热茶温暖着岁月凉意。

真正幸福的老人,从不羡慕他人的繁华,而是在柴米油盐中品出甘甜。

七十载风雨,看惯了人情冷暖。人生本如落叶归根,从繁华到素净。真正的成熟,是不再计较得失。该得到的,自会来到身边;错过的,不用遗憾叹息。懂得顺其自然,才能安然到老。

身体健康,比什么都珍贵。一日三餐吃得安稳,有电脑创作,有茶饮,有亲人问候,即使寡淡,也觉得岁月静好。世事纷杂,内心无尘,便是最好的生活。

人心态好,路就宽。人生难免有坎坷,有误解,有委屈。年轻时容易钻牛角尖,动辄愁绪满怀。回望七十年,才发现许多曾经的烦恼,如今想来不过是过眼云烟。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活出自由,活出自我。选择释怀,就是给自己放生。在人生的后半程,渐渐学会不焦虑、不攀比、不强求。人老了,脾气要淡,心思要柔,谦和待人,平淡之处自见真情。

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夕阳的美,从不输于初升的朝阳。

我们这一代人,尝过最艰难的日子,也见过最辉煌的年代。我们身上刻着时代的印记,心底里流淌着生活中的坎坷和美好的记忆。

岁月教会我: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每一天醒来,能穿上鞋子,还能看见窗外的晨曦,喝上一碗自己煮的粥,那都是上天的恩赐。人这一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走不出的心结。

七十岁,学会欣赏、宠辱不惊,包容自己,宽容待人。往后余生,惟愿心宽似海,笑对风霜。

我祈求,人类和平,国泰民安;我祈求,儿女和孙辈平安健康,孙辈能成大才;我祈求,我们夫妻少病无灾,相互搀扶,共同到老;我奢望,儿孙们能够继承传统美德,将善良仁义、诚实守信、淳朴厚道的这些家族传统发扬光大!

夫复何求,我今生今世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美文   家事   草根   春秋   往事   人生   乡村   汾阳   生日   吕梁   故事   百姓   自传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