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宣战维基百科!Grokipedia能终结知识偏见吗?

埃隆・马斯克又搞大动作了,这次不盯着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也不折腾X平台的功能,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维基百科,这个全球最大的在线百科全书。

他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最近宣布,要开发一个叫“Grokipedia”的项目,说要做个更公正的知识平台,替代他眼里“满是政治偏见”的维基百科。

他还在X上发帖说,这是xAI朝着“理解宇宙”目标走的必要一步,这话一出来,科技圈和媒体都炸了锅,又把“在线平台中立性”这个老争议给翻了出来。

马斯克对维基百科的意见真不是临时起意,早好几年就开始吐槽了,2020年的时候,他就多次在社交平台上质疑维基百科的编辑方式和政治倾向,到了2023年,他甚至开玩笑说,要是维基百科改名叫“Dickipedia”,他就愿意捐10亿美元。

这话听着像调侃,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是打心底里不信任这个平台,更有意思的是,不光马斯克这么说,还有不少有头有脸的人也站出来呼应。

比如,即将加入特朗普政府、负责加密货币和人工智能事务的DavidSacks,他就发过帖子说,维基百科的偏见根本改不了,一群左翼活动家把控着词条,想改点合理的内容都会被驳回

他还提到,维基百科在谷歌搜索里总排前面,又是AI模型训练的重要数据源,这偏见的影响可就太大了。

最让人意外的是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LarrySanger,他居然也成了平台的“头号批评者”。

LarrySanger老早就说,维基百科被左倾的激进编辑占了,写出来的文章都带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普通用户想改点东西,分分钟就被这些有组织的编辑给退回去。

他甚至公开说,维基百科已经成了左倾建制派的“宣传工具”,这种把控让有权势的人更容易操纵信息,你想,连平台的创始人都这么说,这中立性确实有点站不住脚了。


维基百科的“编辑小圈子”:少数人说了算?

其实,这些批评,说到底还是指向维基百科的运营模式,本来平台的初衷是“任何人都能编辑”,可实际操作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活跃的编辑就那么一小撮,但手里的权力却特别大。

很多政治类的词条,基本上就是这些人说了算,跟他们观点不一样的内容,要么被改,要么直接删掉,之前看过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报告,全球活跃的维基百科编辑也就一万来人,可90%以上的词条最终版本都是他们定的。

而且,在政治类词条的编辑里,不少人都自认是“左翼倾向”,那些有词条锁定权限的“资深编辑”,好多都干了五年以上,新用户想编辑点内容,得先过“新手任务”,就算过了,改的内容要是跟“圈子里的共识”不一样,立马就被回退。

=本来是想做人人可用的知识库,结果慢慢变成了少数人把控的“一言堂”,这跟初衷差得也太远了,不过话说回来,马斯克想靠Grokipedia替代维基百科,也不是光靠嘴说,确实有AI技术的优势在跟维基百科靠人慢慢编辑不一样,Grokipedia用的是xAI的Grok大模型,这模型可是学了整个互联网的内容,理论上随便一个主题,都能马上生成百科式的文章,效率比人工高太多了。

就拿今年6月SpaceX星舰第四次试飞来说,试飞成功才10分钟,Grokipedia上相关的词条就更新了,里面不光有试飞的参数、技术突破,还有未来的计划。

反观维基百科,俩小时后才有人第一次编辑,内容还只说了个大概,这种速度差距在现在这个信息快节奏的时代,确实很有吸引力,尤其是追科技新闻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等维基百科更新完,可能大家早从别的地方知道消息了。


Grokipedia还有个特点,就是能多角度展示信息

不像传统百科那样给个“标准答案”,它能把不同立场的观点都列出来,让用户自己判断,比如查“气候变化政策”,你能看到支持政府干预减排的说法,也能看到主张市场驱动的观点,还能看到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科学结论,每个观点后面都标着来源。

本来想觉得这种方式会让信息变乱,但后来发现,用户其实更愿意自己对比着看,总比只看一边的内容要客观。


Grokipedia的麻烦:AI也怕“继承偏见”?

但Grokipedia也不是没麻烦,马斯克自己都承认一个挺讽刺的事儿,Grok模型训练的时候,很可能用了维基百科的内容,那维基百科里的偏见,说不定早就被AI“学”进去了。

怎么把这些预设的偏见从AI里去掉,这可是个大难题,不过xAI也没闲着,他们搞了个“偏见检测与修正算法”,专门找训练数据里那些带倾向性的表述,比如“某政策显然不合理”,就改成“某政策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不合理”。

之前看他们公布的测试数据,这么一调整,Grokipedia词条的政治倾向确实轻了不少,但也没完全消除。


还有个问题是AI的“幻觉”,就是会编一些没影的事儿

维基百科虽然慢,但靠人工核查,错误率挺低的,Grokipedia为了控制这个问题,专门找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建了个审核团队,像“新冠疫苗安全性”“量子计算原理”这种访问量大的词条,专家会实时盯着,发现错了10分钟内就改,还会标上审核时间和专家名字。

目前测试下来,错误率比维基百科高一点,但也在能接受的范围里。


除了技术,商业模式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维基百科一直靠公众捐款,去年收了1.5亿美元,可仔细看支出,只有20%用在技术维护上,剩下的要么给员工发工资,要么搞些“知识普及项目”,马斯克之前就质疑过,运营个文本平台,用得着这么多钱吗?手机都能装下所有内容,这钱到底花在哪了?

Grokipedia就不一样了,走的是商业化路线,打算跟X平台绑在一起,普通用户看基础词条不用花钱,也没广告,想解锁深度分析、多语言实时翻译这些功能,每个月付9块9就行。

他们还计划让专家用户创建“付费专栏词条”,赚的钱跟平台分,这种模式虽然是为了赚钱,但至少钱花在哪能看明白,用户愿意花钱买更专业的内容,也比捐了钱还搞不清去向要实在。


现在看来,Grokipedia一出来,在线知识平台的格局可能真要变了

以前维基百科一家独大,就算有争议也不用太担心用户走,现在有了AI平台的竞争,维基百科也开始改了,最近推出了“编辑透明度报告”,把编辑的地域、倾向、编辑次数都公开,还在测试AI辅助编辑工具,想提高更新效率。

不光维基百科,百度也跟着凑热闹,推出了“文心百科”,主打中文知识的精准性,Anthropic还跟维基媒体基金会合作,给自家的Claude大模型搞了维基百科实时更新插件。

这么一看,以后用户选知识平台的余地就大了,不管是喜欢传统人工编辑的,还是偏爱AI快速更新的,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其实,不管是马斯克的Grokipedia,还是老牌的维基百科,核心都得是“中立、准确、多元”。

维基百科得打破“编辑小圈子”,找回当初“人人可编辑”的初心,Grokipedia得解决AI偏见和幻觉的问题,让用户真能信得过,它们不用非得对着干,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最后受益的还是咱们这些想查点靠谱知识的普通人

毕竟大家找百科,不是为了看某一方的观点,而是想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对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偏见   知识   编辑   词条   平台   内容   在线   用户   政治   倾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