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来得如此之快!
当德国诺奖得主根策尔评价中国航天“单干走不远”的同时,其团队却与中国天文界展开深度合作。

1993年“银河号”商船因GPS信号中断在公海滞留三周,让中国深切体会到受制于人的困境。
此后,国际空间站将中国拒之门外,伽利略计划虽接受中国资金却封锁核心技术,这些经历告诉我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北斗导航系统从1994年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二十六载耕耘构建起64颗卫星组成的导航网络,其定位精度已达到亚米级,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已主动寻求与北斗实现兼容互操作。
2008年神七出舱活动时,部分国际评论质疑中国技术能力,而如今,完成组网的天宫空间站正稳定运行,而国际空间站却面临设备老化、延期退役的困境。
极地科考的“雪龙2”号成为首艘能在密集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科考船。

国际空间站确定2030年退役,美国月球门户计划尚处设计阶段,欧洲目前仍未拥有自主载人飞船。
天宫空间站作为近地轨道重要的科研平台,已批准来自17个国家的实验项目,包括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卫星。
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本数据已向全球137个国家科研团队开放,这种合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既不是单向技术输出,更不是简单的技术交换。
从初期寻求合作受阻到如今掌握主动权,中国航天用实践表明,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可以相辅相成。

这种反差打脸是西方对中国的惯性思维,网友对此已经不再“买账”了,来听听我们的底气在哪里吧!
“德国教授这话挺有意思,一边说单干不行,一边自己真香了。说白了,科技合作最终看实力,有北斗和天宫在手,咱们自然有了话语权。”
“数据不会说谎!北斗每天万亿次请求,精度还超过了伽利略,这就是硬道理。当初不带我们玩,现在想合作得按我们的规则来。”
“其实没必要纠结“单干”这个词。现在哪个大项目是真靠一个国家的?关键是核心技术和主导权在谁手里。中国这条路走对了。”

“想起当年的“银河号”,真是憋屈啊!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技术这东西,求不来也买不来,还得自己硬。”
“西方某些人得适应这种变化了。以前是他们定规则,我们加入;现在是我们建平台,大家一起来玩。这种心态调整需要时间。”
“看来搞科研和做生意一个道理——你有独家技术,别人自然找上门合作。根策尔团队很务实嘛!”
“最佩服的是咱们的定力。二十六年磨一剑搞北斗,这种长期投入的魄力,才是真正的大国战略。”

“说个冷知识:现在美国NASA的科学家要想做某些太空实验,也得开始研究天宫空间站的实验舱参数了。时代真的变了。”
“根策尔教授的‘矛盾’态度恰恰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成功。”
“核心技术突破带来了平等合作的底气,而中国用北斗、天宫等实打实的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从被迫自主到引领合作,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看了中国航天的逆袭之路,您觉得对于科技发展来说,是“独立自主”更重要,还是“开放合作”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理由!
信息源:新华社相关报道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