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来袭 中医教您科学“打虎”

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常会出现短暂的回热天气,民间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生动描述了立秋节气对后续天气的影响——晨立秋则凉意早至,夜立秋则暑热延续。这种特殊的天气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起居,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秋老虎”伤身的三大健康隐患

燥邪伤肺,津液耗损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季燥邪当令,易伤肺阴,临床常见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痒、大便干结等症状。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可致肠道失润,诱发便秘。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出现鼻出血、声音嘶哑等症候。

脾胃虚弱,湿困中焦

夏季冷饮、空调的持续刺激已使脾胃功能受损。秋老虎期间暑湿未消,湿热交蒸,易致湿邪困脾,表现为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肢体困重等。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失调可影响气血生化,导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气血不足之证。

阳气耗散,卫外失固

持续高温迫使人体通过大量汗出散热。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汗出可致气随津脱,出现气短懒言、动则汗出、精神萎靡等气虚证候。若此时过食生冷,更易损伤脾阳,削弱卫外功能,增加感冒、泄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中医“打虎”四步法

饮食调养

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等辛散食物,避免耗散肺气;适量增加酸性食物摄入,如柠檬、山楂、乌梅、西红柿等,酸味可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兼可补益肝阴。

润燥生津:可服用银耳百合羹,将银耳15克、百合20克、莲子30克、枸杞10克,冰糖适量,文火炖至软烂。此方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尤宜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者食用。

健脾祛湿:可服用薏米山药粥,将薏米30克、山药50克、小米50克,慢火熬煮至软烂。此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合脾虚湿盛见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者。

起居调护

作息规律:遵循《黄帝内经》“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养生原则,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舒展肺气,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夜间保暖: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头颈、胸腹、腰背及关节部位。入睡时建议穿着薄款长袖睡衣或加盖薄毯,以防脾胃阳气受寒邪侵袭。

适度运动: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和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而耗损阳气。

情志调摄

秋季肺气易受悲忧情绪影响,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悲伤易损伤肺气。推荐练习“秋季吐纳法”。

静坐叩齿:闭目盘坐或端坐,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叩击36次。

赤龙搅海:用舌尖在口腔内沿牙龈内外侧,顺时针、逆时针各搅动9圈,待口中津液充盈后,分三次缓缓咽下,意念导引津液送达下丹田(脐下三寸处)。

呬字诀: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吸气;呼气时,舌尖放下,嘴唇微张,口型发“呬”(si,只做口型不发声),同时缓慢均匀地呼气,感受肺内浊气排出,重复6~9次。此法具有宣发肺气、清热润燥之效。

艾灸四穴

1.迎香穴(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疏风清热,通利鼻窍。适用于鼻干、鼻塞、流涕、咽痛者。

2.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健脾和胃,化湿通络,补中益气,扶正培元。为强壮要穴,可改善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3.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调补肺气,宣肺止咳。缓解咳嗽、气喘、鼻塞、背部发凉。

4.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温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有助于增强整体免疫力。

操作方法:使用艾条悬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每穴灸5~10分钟,以局部感觉温热舒适、皮肤微微潮红为度,注意避免烫伤。

注意事项:孕妇、婴幼儿禁用艾灸,阴虚火旺体质者慎用,皮肤感觉异常或破损处禁用,有特殊疾病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8月15日 8版,吴遍 曾思涛 广东省中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养生   秋老虎   中医   科学   立秋   阳气   脾胃   津液   舌尖   艾灸   皮肤   大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