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兰台|媒体人

今年全球股市的镁光灯,的确落在了韩国。
以半导体为矛、军工为盾,KOSPI年内飙涨72%,把新兴市场MSCI的31%与标普500的18%远远甩在身后,实至名归地坐上了“全球股市之王”的宝座。
数据之强,不仅体现在指数点位,更落实在广度:半导体族群暴涨128%、军工涨102%、汽车涨67%,即便是传统防御与夕阳行业如公用事业、纺织,也分别录得23%和18%的涨幅。
全市场总市值跃至3,500兆韩元、较去年同期增48%;10月日均成交额达12.6兆韩元,突破 4,000点当天成交放大到18.9兆,券商系统一度“被买单挤到喘不过气”。
这是典型的“牛市级”广谱上攻。

资金面先行:三低环境+外资回流
推动这一切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振。
先看“天时”:全球进入“利率、油价、美元”三低的窗口——市场交易着美联储降息预期,WTI退守60美元附近,美元指数回落带动韩元走强,外资不仅赚股价、还吃到约6.8%的汇兑收益。
贸易端,韩美关税争议缓和,10月底签下关税协议,韩国汽车对美出口成本下调约10%;军工合作亦频有催化,韩华海洋因核潜舰合作曾单日拉升15%。政策阴霾的散去,使外资愿意用真金白银“投票”——10月新兴市场基金净买超 320 亿美元,其中 28% 流向韩国,显著高于印度(17%)与巴西(12%)。

产业面硬核:AI超级周期点燃“韩系芯”
“地利”来自半导体的超级周期。
AI推动算力与高带宽内存(HBM)爆发,SK 海力士以HBM3E坐拥约72%高端份额,三星12层 HBM3E获英伟达青睐,两者合计控制了约91%的HBM产能。
价格层面,内存已进入补库与涨价的共振:DRAM从1.8美元/GB抬升至3.2美元,NAND从0.30提至0.52美元,利润率弹性迅速释放——海力士由18%飙至35%,三星半导体由12%上修至 21%。
股价反馈直接而残酷:三星站上10万韩元、年涨近58%,单一权重就为KOSPI贡献约12.3个百分点;海力士股价近倍翻,第三季净利12.6兆韩元(约88亿美元),同比倍增。
龙头向上,整条价值链“鸡犬升天”:设备商 SEMES上涨176%,材料商KCC上涨128%,连军工里的“太空赛道”(如韩华太空)也沾上“算力+航天”的溢出红利。
如果说过去十年韩国半导体常被诟病“过度倚赖存储”,那么这一次,HBM的工艺台阶与封装迭代,把“同质化内卷”换成了“技术壁垒”。
在AI服务器迅速爬坡的背景下,HBM的成本议价权、产能分配权、良品率爬坡曲线,都转化为业绩与估值的乘数效应。

政策面托底:财政+税收+公司治理的“三箭齐发”
“人和”体现在政策的持续推进。
政府端,6月推出35兆韩元的支持计划,其中12兆投向半导体研发、8兆支持军工出口;《半导体特别法》提供10%税额抵免,使得三星与海力士的税后利润率再抬约2.3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制度层面,要求股利率低于3%的公司强制回购,全年回购规模达18.7兆韩元,推动市场整体估值由9.3倍回升至11.7倍,向新兴市场平均靠拢。
更具穿透力的是资金流:首尔21区的限购令收紧后,房地产在10月净流出约4.2兆韩元,其中2.8兆转战股市,占散户新增资金的65%。
政策的“指挥棒”,把沉淀在房市的高风险杠杆与边际资金,引导到权益市场的“增长股权”。

第二动力:军工,从“内需保底”到“出口拉动”
半导体是一条主赛道,军工则成为今年的第二条“提速带”。
年内板块涨幅达到102%,背后是订单与市场的实打实扩张:2024年上半年,韩国主要军工集团出口额同比增长19.8%,全年武器出口被普遍看好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远超2023 年的135亿美元。
结构上,传统客户仍以东南亚与中东为主,但在俄乌冲突拉动“欧洲军备回补”的大势下,欧洲正成为新增量来源。
订单层面,波兰与韩国签下多笔重装合同:4月采购72套“天舞”火箭炮与弹药,5月追加43亿美元的K9自行火炮与“天舞”订单;两年前起累计对韩下单已达2,076亿美元,交付期拉长至2025–2028年,形成“跨周期订单池”。
罗马尼亚订购K9火炮与K10补给车(约9.2亿美元),中东市场里,LIGNex1对沙特出售10套“天弓-2”系统(32 亿美元)。
韩国还在挪威、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市场推进谈判,若年底前落地,出口规模大概率改写历史纪录。
相比欧美巨头,韩国军工的核心卖点并不在“绝对技术天花板”,而在“性价比+快速交付+官民协同”的组合:供应链高度工业化、交付节奏快,配合政府层面的展会、融资与对外防务合作,形成“组团出海”。
2025年上半年,韩企与美英德等企业在无人地面装备、潜艇、远程空地导弹、下一代战斗机子系统等领域展开联合;大韩航空承接驻韩/驻日美军F-16延寿,HD 现代与美国海军签署维护服务协议。
这些横向合作,一方面为订单穿针引线,另一方面把韩国更深地嵌入美国盟友供应链,提升了政治确定性与商业可见度。
当然也要看到短板:韩国在部分“顶尖原创”环节基础仍薄弱,若长期停留在“韩国装配、万国制造”,将掣肘高毛利环节的占比提升。
更现实的挑战在目标与竞争:韩国提出2027年军工出口全球份额5%、跻身前四的雄心,但在美法稳固、土耳其崛起、欧洲再工业化加速的格局下,要达标并不轻松。

三股势力与“热度的代价”
今年的韩股上涨,是外资、机构、散户“三股势力”合力的结果:外资第三季净买入8.2兆韩元,10月英国资金单月扫货3.1兆;韩国国民年金持股市值破208兆韩元,三星、海力士合计贡献增值超23兆;散户方面,杠杆资金余额23.8兆,逼近2021年高点,闲置资金66.6 兆、同比增38%,10月新增账户87万、季增42%,20–30岁占 63%。
交易频率与情绪指标也在升温:股市相关论坛日发文量达128万,是去年3倍,“HBM”相关搜索量月增380%。
这既是“人气就是估值”的写照,也意味着波动的放大器随时在线。
隐忧也在抬头:外资平均账上收益约42%,英国“快进快出”的短线资金占比偏高,10月末已有2.3兆韩元开始撤离;监管层对杠杆升温发布预警,将杠杆ETF的涨跌幅区间从30%收窄至20%。
短线看,这些都可能引发“技术性冷却”。

风险与对冲:把“波动”当成朋友
今年的韩国股市,是一次教科书式的“产业周期+政策加持+资金回流”的三重共振。
半导体的技术跃迁与军工的订单全景,共同构筑了基本面的硬支撑;财政与治理改革则提供了制度性溢价;而来自房市的再配置与散户的热情,把行情从“机构驱动”推到了“全民狂欢”。
但牛市从来不是直线,尤其当杠杆与情绪同频放大时,波动会更剧烈。
将这场行情理解为“多阶段的结构牛”,在高潮时冷静、在回撤时布局,或许才是分享“全球股市之王”红利的正确方式。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