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摆渡人
精研出品
破浪前行,共探财富新局
大家好欢迎收看【古今财鉴】
最近餐饮圈有点热闹,绝味鸭脖不好好卖卤味,跑去开了家砂锅菜餐厅。
海底捞更夸张,前前后后孵出27个子品牌,活下来的没几个。
蜜雪冰城前段时间花2.97亿收购了个鲜啤品牌,连卖奶茶的都开始折腾啤酒生意了。

这事儿让不少人看不懂,这些餐饮巨头到底为啥非要这么“折腾”?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的焦虑。
中国餐饮早就不是随便开家店就能赚钱的年代了,现在是存量竞争,单品牌做到顶之后,增长就变得特别难。

就像海底捞,大家提到它就想到火锅,想突破这个“火锅专家”的标签特别不容易。
这时候搞副牌,就成了他们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救命稻草。
最早搞副牌的那批企业,其实踩了不少坑。
2015年海底捞收购的U鼎冒菜,巅峰时开了45家店,后来因为定位模糊,最后就剩1家。

全聚德、小南国那些老牌餐企也试过,大多是“叫好不叫座”,没搞出啥名堂。
那时候大家对副牌的理解还比较浅,基本就是碰运气。
2019到2021年那阵子,餐饮巨头们像是集体打了鸡血。
海底捞一年多时间推出11个子品牌,有炒鸡、面食、小吃,啥火就跟风做啥。

结果呢?管理精力根本跟不上,2021年直接亏了42亿,最后只能把那些不行的副牌全砍了。
这段“狂飙期”让不少企业明白,副牌不是越多越好。
现在巨头们学聪明了,开始走精细化路线。
海底捞去年搞了个“红石榴计划”,鼓励员工创业,店长可以跨品牌管理。
新出的“小嗨爱炸”“喵塘主烤鱼”,单店投入只有主品牌的五分之一,试错成本低多了。

蜜雪冰城更会玩,先是搞了幸运咖咖啡,今年又控股鲜啤福鹿家,这三个牌子共享供应链和下沉市场渠道,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茶颜悦色也没闲着,2022年一口气孵出古德墨柠、鸳央咖啡等4个子品牌。
沪上阿姨更猛,去年同时推了“茶瀑布”和“沪咖”两个副牌,一个签了1000家店,一个覆盖1700家。

这些新茶饮品牌的副牌打法,比以前的火锅、卤味企业更灵活,毕竟产品迭代快,试错成本也低。
为啥中国餐饮企业这么爱折腾副牌?看看西方巨头的做法就知道差异在哪儿了。
麦当劳这些年没搞过啥新品牌,就靠优化汉堡工艺、改良薯条口感过日子。

肯德基更绝,直接在菜单里加螺蛳粉汉堡、生椰拿铁,用产品创新代替品牌迭代。
他们好像更愿意守着自己的核心品类慢慢做。
德克士这么多年就盯着“脆皮炸鸡”一个卖点,塔斯汀搞“中国汉堡”火了之后,时隔6年重返披萨赛道,结果还是把汉堡当核心产品。

必胜客从始至终都围绕“披萨专家”这个定位,没见它大规模搞独立子品牌。
西方企业好像特别怕稀释品牌认知,宁愿在一个赛道深耕。
这种差异说到底还是市场环境逼出来的。

中国餐饮连锁化率2024年才20%左右,街上到处都是中小品牌,巨头们不通过副牌抢占细分市场,别人就会占。
西方连锁化率超过50%,头部企业只要把存量市场做精做透就行。
再说消费者,中国Z世代天天换花样,没新东西吸引眼球很快就没人理了,西方市场消费习惯相对稳定,老产品复购率高。

中国餐饮企业搞副牌也是被逼的。
单品牌做到一定规模,市场就饱和了,消费者又喜新厌旧,不开辟第二曲线不行。
海底捞主品牌固化成“火锅专家”后,想突破品类边界只能靠副牌。
同一企业搞高中低端副牌,既能覆盖不同消费场景,又能共用供应链降低成本。

蜀海供应链给海底捞子品牌供70%的食材,蜜雪冰城、幸运咖、福鹿家共享下沉市场渠道,这些都是副牌战略的好处。
不过副牌这东西也是把双刃剑。
蜜雪冰城收购的鲜啤福鹿家能成功,核心是抓住了下沉市场“6-10元现打鲜啤”的空白,客群又跟幸运咖咖啡用户高度重合。

海底捞“红石榴计划”单店投入才主品牌的五分之一,3个月就能根据数据调整产品,这种轻资产+快迭代的模式就容易活下来。
供应链复用率高的副牌,采购成本能降15%-20%,天生就有优势。
但失败的案例也不少。
海底捞2019到2021年同时运营11个子品牌,结果管理精力全分散了,2021年直接亏42亿。

呷哺刚推凑凑的时候,好多消费者以为是海底捞的高端线,企业不得不额外花钱教育市场。
最可惜的是U鼎冒菜,完全跳出海底捞的火锅场景,又没啥差异化竞争力,最后关店98%。
这些失败案例都有个共同点:要么资源内耗,要么品牌混淆,要么脱离主品牌优势。
现在餐饮巨头搞副牌的思路慢慢变了。

茶颜悦色搞“鸳央咖啡”,是看长沙年轻人熬夜多,专门针对熬夜党做的。
蜜雪冰城现在形成“茶饮+咖啡+啤酒”的下沉市场三角矩阵,明显是想构建品牌生态。
海底捞2021年砍副牌那下“断臂止血”,现在给副牌设了生命周期管理,连续6个月亏损就强制关停,风险控制意识强多了。

“折腾”对中国餐饮巨头来说,现在是不得不做的事。
副牌战略能带来第二曲线,但也藏着管理失控的风险。

企业得在试错速度和资源聚焦之间找平衡,供应链是基础,数据是工具,在细分市场里找“小而美”的机会。
未来随着连锁化率提升,副牌战略会从比数量转向比质量,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既会折腾创新,又能稳住根基的企业。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