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部分口岸开放,生活在广东福建一带的百姓胆子更大,向海外大规模迁徙人口。1847年6月3日,首批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古巴,华人在这个加勒比岛国的创业史正式拉开序幕。
为古巴独立做出了贡献
由于旅途艰辛,许多华工丧命于大海,真正抵达哈瓦那的只有200多人。此后的近三十年里,先后有15万中国劳工漂洋过海来到古巴,从事着甘蔗种植等繁重工作。1868年,为了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古巴争取独立的战争打响,大量的华人加入到这场争取古巴独立的斗争中,他们身先士卒、英勇作战,赢得了古巴人民的崇敬。
为了纪念华人为古巴独立作出的贡献,在首都哈瓦那市中心的大街旁竖立着一座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华人中,没有一个叛徒,也没有一个逃兵。”
在历经近百年的艰苦奋斗后,在上世纪50年代,哈瓦那形成了一个规模,商业、餐饮业和娱乐业设施齐全的中国城,成为全市最繁华的街区之一。哈瓦那中国城的繁荣多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人前来淘金。
最盛时,中国城的范围达40个街区之大,其中有3家电影院、4家报馆、数不清的餐馆与商店,豪华的太平洋酒楼高达5层,是当年最气派的宴客场所,夜夜笙歌不辍,戏院里常常上演广东大戏。有超过20万华人在这里生活,街区的生意欣欣向荣,被誉为是全拉丁美洲发展最好、最容易赚钱的地方。现今七八十岁以上的古巴人都还能津津乐道当年中国城的盛况与华人在古巴社会里的特殊地位。
繁华不再人口大减
然而,如今走在哈瓦那的中国城里,华人数量大为减少,只有偶尔一现的蹩脚的中国字与中文招牌,算是标示出中国城的范围。一直要走到中国城的核心区,才看得出来华人文化的残存迹象:中华总会馆、洪门、酒楼、戏院以及置身其中的华人身影,绝大多数都是老人,绝大多数都只会说广东话与西班牙话。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这一切还要从1959年的古巴革命说起,卡斯特罗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古巴共和国,以小资本私营生意为主的华人受到致命的打击,革命后的私产国有化运动让整个中国城几近关闭百业停顿,华人经营的商店转眼间全被没收充公,多年积蓄,一夜清零。
许多华侨华人便纷纷离开古巴,前往美国、加拿大以及附近加勒比地区国家生活。自此中国城一蹶不振,和世界范围内生机勃勃的海外华人社区相比,古巴的华人社区几乎不再有生命的迹象,一度是哈瓦那经济繁荣象征的唐人街成了死城。到了80年代末,古巴中华总会馆登记在案的华人大约3000人,全古巴有华人血统者已不到1万人。
1993年古巴实行经济改革,开放私营小生意,让中国城又有了丝活络复苏的迹象。一些年轻一辈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人组成“哈瓦那华区促进会”,希望能够让中国城起死回生,再凝聚起古巴华裔的力量。
如今,古巴各地都成立了华人组织。华人文化成为古巴文化里重要的资产,华人带来的药草、针灸等传统医术,至今仍深深影响古巴民间。在哈瓦那,中国传统艺术馆为古巴成年人和学生开办了汉语学习班,设有太极拳课程,还经常举办中国传统艺术展览和各种讲座。 受华人的影响,古巴人也形成了食用白菜、生菜、韭菜等蔬菜的习惯。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