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当众将烟头甩到妻子脸上,当天晚上,她的房间传出一声枪响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32年11月7日夜里,克里姆林宫正在举行庆典晚宴。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喝醉了,他把燃烧的香烟扔向自己31岁的妻子娜杰日达。

不到8小时,她的卧室传出一声枪响。这件事被严密封锁,直到今天仍有太多谜团。

克里姆林宫里的面包和香烟

先说说那场晚宴。

193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十五周年。红场上白天刚举行完盛大游行,娜杰日达还和莫斯科工业学院的同学们一起接受了检阅。 晚上,克里姆林宫灯火通明,苏联的精英们齐聚一堂。

娜杰日达精心打扮,她穿着得体的礼服,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在场的人都注意到了这位年轻的"第一夫人"——31岁,正是女人最好的年纪。

斯大林来晚了,他出现的时候,已经喝得醉醺醺。娜杰日达试图说几句半开玩笑的话,想缓和气氛。 斯大林不高兴,粗暴地回了几句。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尴尬。

斯大林开始和一个年轻贵妇调情,他玩得很开心,完全不顾那个女人的尴尬,更不在乎自己妻子就坐在旁边。

娜杰日达受不了了,她想从丈夫手里抢下面包,没成功,她压着嗓子说了几句责备的话。

斯大林不理她。

他平时抽烟斗,那天偏偏抽香烟。 看到妻子发脾气,他为了在众人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了一件事——他把燃烧着的香烟,直接扔到了娜杰日达脸上。

香烟从她的衣领掉进去。

娜杰日达取出香烟,脸色惨白,她站起来,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大厅。 斯大林也跟着出去了,庆祝活动不欢而散。

这不是普通的夫妻吵架。在权力的最中心,在那么多人注视下,一个男人用烟头作为武器,公开羞辱自己的妻子。 而妻子能做的,只有逃走。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在一群精英面前,被自己的丈夫这样对待。

两个世界之间的女人

很多人不知道,娜杰日达白天是莫斯科工业学院的学生。

她在学化学纤维工艺,同学们大多不知道这个勤奋文静的黑发女生,晚上回的是克里姆林宫。 她刻意隐藏身份,只想做个普通学生。

这种双重生活撕裂着她。

在学院里,她听到了真话,同学们私下议论农村集体化带来的灾难,议论政策的问题。这些声音在克里姆林宫是听不到的,那里只有歌颂和服从。

娜杰日达把这些民间的真实声音带回家,她想告诉斯大林,外面发生了什么,普通人在经历什么。 结果呢?斯大林斥责她"收集右派言论"。

他不需要听真话,他只需要听话的人。

娜杰日达和斯大林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对等。1919年,39岁的斯大林娶了不满18岁的她,那时候,她是个中学还没毕业的少女,心里装满了对革命英雄的崇拜。

她见过斯大林的另一面,内战时期,他会牵着她的手,从硝烟中走下装甲车。 那个画面很浪漫,让她觉得自己嫁给了英雄。

时间会让人看清很多东西。

斯大林的大男子主义越来越明显,他粗暴,专断,对妻子的态度恶劣到让人难以忍受。1926年,娜杰日达带着孩子离家出走,回了娘家,说再也不回去了。

斯大林打电话来求和,她心软了,又回去了。

可这次和解改变了什么呢?什么都没变,矛盾继续积累,裂痕越来越大。

莫洛托夫的妻子后来说,娜杰日达可能患有躁郁症,情绪波动的时候像个"疯女人"。 她滴酒不沾,因为一喝酒就会发病,两臂痉挛。

但那天晚上,斯大林当众让她喝酒,他喊:"哎,你也喝一杯。"

娜杰日达怒不可遏:"我不是你的什么'哎'!"

这句话里藏着多少委屈和愤怒?她不是一个物件,不是可以随便呼来喝去的东西。 她是个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

在学院和克里姆林宫之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爱与恨之间,娜杰日达被撕碎了。

那封永远不会公开的信

11月8日深夜,娜杰日达回到自己的卧室。 没人知道那几个小时里她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样的挣扎。

她拿出了一支小手枪,那是哥哥送给她的"瓦尔特"式手枪,小得像玩具。她还准备了一封信,和几朵白玫瑰。

这些细节说明什么?这不是冲动之举,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当天深夜,枪响了。

第二天早上,佣人推开门,娜杰日达已经躺在血泊里,尸体僵硬了。 枪在身旁,还有那封写给丈夫的信,和白玫瑰。

那封信,没人敢看,除了斯大林本人,谁也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后来有说法称,信里的内容不是私人恩怨,是政治批评。 娜杰日达可能在信中尖锐地批评了斯大林的政策,据说还得到了布哈林的支持。

斯大林看完信后,下令严厉封锁一切相关档案,官方对外宣称她死于阑尾炎,后来又说是急性腹膜炎。

谁信呢?

克里姆林宫的两位医生——列夫·列文和德里米里·普列特尼奥夫,拒绝在验尸报告上签字。 后来在莫斯科审判中,他们被处决了。

娜杰日达的哥哥帕维尔,原本是部队的政治委员,不久后突然死在办公室里,他的妻子以"间谍活动"罪被捕入狱。

这些后续事件说明了什么?那封信里一定写了不该被人知道的东西。

我有时候会想,一个31岁的女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是对丈夫的控诉?是对那个时代的质疑?还是对自己人生的叹息?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了,那封信随着档案一起,被永远封存。

6岁的女儿斯维特兰娜被告知母亲死于急性腹膜炎,直到10年后,她从外国报纸上才知道真相。

她后来在回忆录里写:"也许命运赐予她死亡,使她免于遭到等待她的更大的不幸。"

这句话细思极恐。如果娜杰日达活下去,等待她的会是什么? 大清洗开始后,她的家人几乎都没能幸免。她可能也逃不掉。

从这个角度看,1932年11月8日的那声枪响,也许是她唯一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方式。

墓地里的烟斗烟雾

斯大林赶到现场的时候,震惊了,他站在那里,看着眼前的景象,一句话都没说。

他决定为妻子举行隆重的葬礼,不用共产党员传统的火葬,要土葬,埋在新圣母修道院公墓——那里埋着彼得大帝的妹妹苏菲亚和俄罗斯的老贵族们。

他说要步行送葬。

队伍走到一半,他突然停下了,他对身边的叶努基泽说:"你做了她的教父,你就再为她举行葬礼吧。"说完转身就走了。

下葬那天,他没去。

墓碑上刻着简单的文字:"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阿利卢耶娃-斯大林娜(1901-1932),苏共党员。" 没有多余的修饰,没有歌功颂德。

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后来说,父亲从未去过墓地。

这是假的。

斯大林的警卫员在回忆录里写了实话:"很长一段时间,斯大林会在夜里开车去墓地,走进墓旁的小亭子,待在那里,沉默地一袋接一袋抽烟斗。"

这个白天掌控着数亿人命运的男人,在深夜的墓地里,也会感到某种东西。 是痛苦?是悔恨?还是别的什么?

我们不知道,他从来没对任何人说过。

斯大林一直在寻找"是谁之罪",谁给她"灌输了这种思想"。 直到去世前的最后几年,他都在问这个问题。

他始终不明白,妻子为什么要自杀。

或者说,他不愿意明白, 承认妻子是因为自己而死,对一个独裁者来说,太难了。

娜杰日达的死没有改变任何事,几年后,大清洗开始,那些她试图为之发声的人,成批成批地消失。她接触过的"右派",她同学里的"反对派",一个个被抓走。

她的家人也没能幸免,哥哥死了,嫂子被捕,整个家族几乎被清洗干净。

如果她还活着,会怎么想? 她会后悔当初选择这个男人吗?她会后悔把自己18岁的青春,交给一个比她大22岁的革命家吗?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我想说的是,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女性。 她们嫁给了权力,以为嫁给了爱情;她们试图在权力和人性之间找平衡,最后发现根本做不到。

娜杰日达的名字在俄语里是"希望",这个希望在1932年11月8日凌晨死了,留下的只有一个秘密,一座墓碑,和深夜墓地里飘散的烟雾。

那个在墓地抽烟斗的男人,继续掌控着苏联,直到1953年他自己走到生命尽头, 21年里,他再也没有娶妻。

有些伤口,连独裁者也无法愈合。

参考资料:

光明网-文摘报:《斯大林第二任妻子为何自杀》(2015年1月31日)

中国青年网-舆情频道:《斯大林之妻为何突然自杀》(2008年1月22日)

光明网-中华读书报:《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父亲的爱渐成枷锁》(2012年1月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历史   斯大林   枪响   烟头   当天   脸上   妻子   房间   晚上   克里姆林宫   墓地   香烟   莫斯科   苏联   深夜   丈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