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想当年,吃一根双汇火腿肠就觉得很幸福,因为这是国货之光。
可如今,双汇这个名字成了大家吃瓜的主角,这一切都是因为,双汇创始人万隆的大儿子万洪建,在2021年公开了一封信。
他控诉自己的父亲,早已将国民品牌偷偷转变成美国资本的“提款机”,同时他还称万隆是“损中利美、包养情妇、转移资产”的双面人。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创始人万隆真的这么“坏”吗?
事情的引爆点,是2021年万隆的长子万洪建发出的那封公开信。
从这封信里,我们能看到这场悲剧里最关键的指控——双汇,究竟是怎么用中国的市场和利润,去“供养”美国业务的?
万洪建在那封信里,捅出了一个核心操作:高价进口,低价销售。
他的父亲万隆下令,让双汇以远高于市场价的水平,从美国进口猪肉到中国,这批肉运到国内,再以低价卖给双汇发展。
一进一出,中间那笔巨大的差价,就这么凭空消失了,那么这笔钱到底去哪儿了?
万洪建的说法直白得吓人:这不就是拿着双汇发展这家上市公司的钱,变相补贴了美国那边的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嘛!
光这一笔交易,就让双汇白白亏了8个多亿。
这活脱脱像一个家庭,大儿子在中国辛辛苦苦挣钱,小儿子却在美国大肆花钱。
而当爹的,非但不阻拦,反而不断从大儿子口袋里掏钱,去填小儿子那边的窟窿。
常年累月下来,这个窟窿能有多大,简直难以想象。
而这套“乾坤大挪移”的手法之所以能玩得如此顺畅,离不开一个关键的“娘家”——在香港上市的万洲国际。
它既是双汇发展的母亲,也是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的母亲。
通过这个母公司,资金的腾挪和调度就变得“名正言顺”,成了所谓的“内部贸易”。
要说这病根,还得往前翻翻,它早在十多年前,双汇那根红色的基因悄悄被改变时就埋下了。
时间回到2006年,这是双汇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的双汇集团,还是根正苗红的国有控股企业,是地方上的骄傲。
然而,漯河市国资委却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将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区区20.1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一家名叫罗特克斯的公司。
这家公司透着一股神秘劲儿: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才几个月,背后是华尔街的资本大鳄高盛和国内的鼎晖投资。
这笔交易在当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议声不绝于耳。
要知道,那时候的双汇年利润已经超过5个亿,净资产也有15亿多,按照行业惯例,估值起码在50亿以上。
可它最终只卖了20亿,这和“半卖半送”有什么区别?
更关键的是,这一纸协议,不仅仅是卖掉了股份,更是交出了企业的控制权和未来的命运。
从那一刻起,双汇的基因就被悄悄改变了。
它不再是那个纯粹的“民族品牌”,而成了国际资本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如果说2006年的股权转让是埋下了病根,那么2013年的一场豪赌,则是让病情急剧恶化的催化剂。
那一年,万隆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决定:斥资71亿美元,这可是近500亿人民币的天文数字,去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
在万隆看来,这是雄才大略,是要走向世界、整合全球产业链,打造一个横跨中美的猪肉帝国。
他想掌控从上游养殖到下游餐桌的全部环节。
然而他的长子万洪建却看到了这枚硬币的另一面:这根本就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
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此“蛇吞象”式的收购,会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随时可能把整个企业拖入险境。
父子俩的根本分歧,也从此刻开始公开化。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收购,确实为前面提到的“资金挪移”提供了最完美的舞台。
收购完成后,万洲国际在香港上市,成了两家公司的共同控股方。
于是那个“一个娘家,两头占利”的局面正式形成。
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的猪肉,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内部交易”的名义,高价卖到中国,再由双汇的销售网络低价消化。
其中的利润,最终通过万洲国际这个顶层设计,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境外的股东和资本方。
万隆的“全球梦”,客观上却成了别人套利的工具。
理解了资本层面的布局,我们再来看这场父子决裂,就能看清其本质。
这不仅仅是家庭恩怨或是简单的权力斗争,它背后,是两种经营理念、两条发展路线的根本冲突。
万洪建作为长子,长期奋战在双汇的业务一线,他看到的是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是工人们的辛勤付出,是经销商们的辛苦推广。
他眼里的双汇,根在中国,利润也应该反哺中国业务的发展。
而万隆,站在万洲国际的顶层,他看到的是全球资本的棋局,是华尔街的规则,是如何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去实现他那个庞大的“帝国梦”。
他或许认为,牺牲一部分国内的利润,去维持整个全球盘面的稳定,是值得的。
这场冲突的爆发,还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的因素。
万洪建的公开信里,更是揭露了父亲与秘书沈瑞芳长达二十年的婚外关系,以及这位“老板娘”对公司人事和决策的深度干预。
当一个企业的最高决策,不再基于理性的商业判断,而是夹杂了复杂的个人情感、枕边风和非正常的权力关系时,其治理结构必然会出现问题。
这种内部治理的崩坏,使得企业在面对外部资本的侵蚀时,更加不堪一击。
当亲情、伦理和公司治理的底线都被突破后,决裂便成了唯一的结局。
如今双汇换了新的团队,万隆的次子万宏伟接了班。
新团队也在努力求变,比如进军预制菜,搞产业整合,他们看起来似乎活力满满,试图扭转局面。
但是,只要2006年那份股权转让协议的底层架构还在,只要万洲国际这个资金“漏斗”还在,双汇就很难真正摆脱困境。
它就像一个武功高手,虽然还在努力出招,招式依然精妙,但命脉早已被别人拿捏在手里,一举一动都带着枷锁。
双汇的故事,是中国很多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缩影。
他们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白手起家,创造了商业奇迹。
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面对资本运作、国际化和家族传承这三大关口时,很多人却没能走好。
在拥抱国际资本时,如果缺乏对规则的深刻理解和对风险的足够敬畏,最终可能从“主人”变成了“高级打工仔”。
那根曾经带给我们无数回忆的火腿肠,味道或许没变,但它背后的故事,早已尝不出当年的滋味。
一个企业的强大,不只在于规模有多大、营收有多高,更在于它的根扎在哪里,它的血脉究竟为谁而流淌。
看了这么多,现在的你,还会为双汇火腿肠买单吗?
参考资料:
【1】封面新闻2021-08-18《“废太子”的复仇?双汇实控人长子万洪建发公开信历数父亲罪状》
【2】人民资讯2021-08-19《双汇内斗升级!儿子万洪建实名举报父亲偷税漏税、始乱终弃,万洲国际:指控不真实具有误导性》
【3】人民网2013-05-31《437亿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双汇吃下全球最大"肥肉"》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