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大洗牌:欧元占比25.6%,人民币连续跌破3%,什么原因?

说起全球货币这事儿,总让人觉得像一场没硝烟的拉锯战。美元稳坐头把交椅,欧元一度风头正劲,现在却守着25.6%的份额喘口气,而人民币呢,最近几个月在SWIFT系统里连续跌破3%,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SWIFT作为国际支付的“大管家”,每个月都会放出报告,记录各国货币在全球交易中的分量。2025年8月的最新数据里,美元占比46.94%,欧元25.6%,英镑6.7%,日元3.37%,加元2.96%,人民币2.93%。

乍一看,格局没啥大变,但细品就能尝出味儿来——欧元稳住了,但离巅峰差老远;人民币虽小幅回弹,却连续几个月在3%线以下晃荡。

SWIFT数据透视下的支付江湖

先聊聊SWIFT这玩意儿吧,它不是万能的,但确实是观察全球货币使用的最直观窗口。每个月,它统计通过自家网络完成的国际支付总额,按货币分门别类。2025年上半年,美元的份额从年初的47%左右小幅下滑到8月的46.94%,但这点波动不算啥,它还是牢牢霸占近一半的市场。

为什么?简单说,美元的网络效应太强了,全球贸易、投资、储备都绕不开它。举个例子,石油、大宗商品多半用美元标价,结算也顺手就走美元渠道。这就好比大家习惯用微信支付,你突然换支付宝,总得适应适应。

欧元这边,25.6%的份额听着体面,但回想2021年5月,它曾冲到39%,短暂反超美元,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可从那以后,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元就开始走下坡路。到2023年年中,跌到31%,2024年一度探底21%,今年反弹到25%左右。

数据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背后是欧盟能源账本的痛点。俄罗斯被踢出SWIFT后,欧元结算的能源大单子没了影儿,欧盟得四处找替代气源,成本直线上升。这不光拉低了欧元的使用率,还让市场对它的稳定性打了个问号。英镑呢,从冲突前的5.78%爬到6.7%,小步前进,主要靠英国金融城的黏性,伦敦还是全球外汇交易的枢纽。日元和加元也各有小算盘,日元3.37%靠日本的制造业出口,加元2.96%沾了北美贸易的光。

人民币的排名是第六,2.93%,这数字听着不显眼,但得放长远看。从2021年的1.9%起步,2023年年中到2.54%,2024年3月飙到4.69%,7月还创下4.74%的新高,连续九个月稳坐第四。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人民币国际化要起飞了。可好景不长,2025年3月4.13%,4月滑到3.5%,5月直接破3%到2.89%,6月和7月徘徊在2.88%,8月才勉强回2.93%。连续四个月低于3%,这下滑幅度不小,5月比4月少了23.07%的支付额,远超整体市场的6.81%降幅。

为什么会这样?SWIFT数据只抓住了冰山一角,它主要统计欧美主导的通道,但人民币的很多交易压根儿不走这条路。比如,中俄能源贸易多用本币结算,伊朗那边也类似,这些都绕过了SWIFT的视线。

所以,单纯看SWIFT,人民币份额低了,但全口径算下来,它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贸易融资第二大。这就好比你只看超市的销售单子,忽略了网购和街边摊,得出结论说某品牌销量惨淡,其实人家早换赛道了。

欧元份额的滑铁卢与回暖逻辑

欧元这几年像坐过山车,巅峰时大家觉得它能跟美元平起平坐,现在却在25.6%上喘息。原因说白了,就俩字:能源。2022年冲突一打响,欧盟丢了廉价俄气,进口账单暴涨,欧元区通胀压力山大。欧洲央行得加息稳物价,但这又伤了出口竞争力。结果,SWIFT里的欧元支付指令少了,份额从39%一路滑到21%的谷底。

2024年那会儿,市场一度担心欧元区经济硬着陆,交易员们忙着对冲风险,欧元的使用场景缩水。别忘了,欧元不像美元那样有全球储备的底气,它更多依赖欧盟内部循环,外部冲击一来,就露怯了。

今年反弹到25.6%,得益于几点实际调整。一方面,欧盟多元化能源进口,挪威气田和美国液化气补了缺口,成本虽高但稳定了供应链。另一方面,全球利率环境变了,美联储降息预期让美元走弱,欧元相对捡了便宜。SWIFT数据显示,最近五个月,欧元份额涨了3.36个百分点,美元降了2.74%。这不是巧合,而是市场在重新洗牌。

欧元区企业开始多用欧元结算内部贸易,避免汇率波动。比方说,德国车企和法国供应商的订单,直接欧元走起,减少了美元中介费。但话说回来,这反弹也有限,欧元还丢了14%的市场,大头让美元吞了。未来呢?如果欧盟能推更多绿色债券用欧元计价,或许能稳住阵脚,但地缘风险还在,乌克兰局势一变卦,欧元又得抖三抖。这事儿提醒我们,货币份额不是天生的,得靠经济体量和政策合力来扛。

人民币的下滑更值得细聊。SWIFT里它从第四掉到第六,表面看是支付额腰斩,但深挖下去,问题出在统计口径和外部环境。SWIFT是比利时公司,受美国影响大,很多新兴市场交易不爱走它,尤其是避险需求高的。中俄贸易里,人民币结算占比超31%,但这些数据SWIFT抓不到。加之中国资本账户没完全开放,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还得时间养。

2025年5月那波23%的降幅,部分是因为全球贸易放缓,中国出口增速从高位回落,支付需求自然跟着少。央行数据显示,全口径人民币支付已超600万亿元,CIPS系统覆盖189国,2025年上半年就处理90万亿元。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不是停步,而是换了条低调的路——本币互换和区域结算。

人民币低谷背后的多重推手

人民币份额连续破3%,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但别急着下结论说它不行了。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扒开看。先说SWIFT的局限性,它只管自家网络,全球支付里欧美通道占大头,但亚非拉的贸易越来越多走本地系统。

中国CIPS从2015年起步,现在直接参与者176家,间接1500多家,2024年全年跨境支付175万亿元。比方中欧班列的货物结算,多用人民币走CIPS,SWIFT压根儿没份儿。这就好比你统计全国快递,只看顺丰的单子,得出的结论肯定偏颇。

其次,外部环境在作祟。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磕磕绊绊,美欧加息周期让新兴市场融资贵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谨慎,支付需求跟着降。加上地缘摩擦,美国围堵供应链,中国转向“一带一路”沿线,本币结算比例升到50%以上。

SWIFT报告里,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份额其实在涨,但全球平均拉低了排名。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提过,人民币已是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这不是吹牛,全口径数据摆在那儿。另一个推手是资本管制,中国强调稳汇率,避免热钱乱窜,这让人民币在投资渠道上没那么活跃。IMF数据显示,央行持有的美元储备占58%,欧元20%,人民币才2.1%,这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能抹平的。

再者,市场习惯得慢慢改。企业用人民币结算,得算成本和风险。比方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贸易,本来多走美元,现在推人民币,得有汇率对冲工具跟上。2025年6月,CIPS签了六家外资银行的协议,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啥的加入,直接参与者多了,结算效率上去了。这步棋下得实诚,绕开美元依赖,降低地缘风险。但话说回来,人民币国际化还得稳扎稳打,别指望一夜爆红。SWIFT份额低了,但实际使用在爬坡,这才是真功夫。

多极货币时代:机遇藏在裂隙中

这场货币大洗牌,说到底是美元霸权遇上挑战的产物。美国用SWIFT当武器,随便踢国家出去,这逼得大家另起炉灶。欧盟推欧元结算,巴西建自己系统,中国CIPS如火如荼。2025年9月初,央行和欧洲央行续签3500亿元互换协议,瑞士1500亿元,匈牙利400亿元,总额超4.5万亿元。这不光是数字游戏,更是撕开美元网的口子。本币贸易多了,美元中介费少了,全球支付更均衡。

欧元守25.6%,靠的是欧盟的经济底子,但能源瓶颈还在。人民币破3%是暂时的,全口径看它已第三,未来靠CIPS和互换协议发力。美元份额虽高,但最近降了,市场在多元化。

想想看,如果多极化成真,贸易成本降了,小国说话声儿大了,这对全球经济是福是祸?反正,货币这东西,从来不是谁的专利,得看谁的体系更韧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欧元   货币   人民币   原因   全球   美元   份额   贸易   欧盟   央行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