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小时,越写越丑!专家:孩子假期练字,别在错误里刷时长

文|凝妈悟语

暑假,每个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就是练字,但是20多天过去了,效果如何呢?

来自新闻媒体(钱江晚报)的消息是:每天一小时,越写越丑!

一升二的童童,每天在家练字一小时,字迹像是残兵败将,横斜、竖不直。还养成了很多错误习惯:双臂打开趴桌上,脑袋向左歪成45度,作业本歪成“斜塔”。

在家练不行,难道是因为没有报班?也不是!

王女士的儿子,书法班里写得十分工整,生字本上却狂草飞舞,学校测试一写快就是“鬼画符”。

这两位妈妈的苦恼不是个例,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坐姿不正、握笔姿势错误,字迹难看。

钱江晚报《“每天一小时,越写越丑!”孩子暑假练字忙,专家提醒:别在错误里刷时长》

明星书法老师谈经验:孩子写丑的字别重复,逮住一个好看的字死磕到形成肌肉记忆。把正确发力融入每天写作业,笔尖有章法,落笔定乾坤。

专家提醒的核心是:孩子假期练字,别在错误里刷时长

我家孩子也是一升二,同样每天都在练字,但发现效果很不错:

字越练越好,掌握的字越来越多。脱离字帖,在横线本或随意纸上书写,字体也保持美观。

孩子的进步肉眼可见,他自己也兴奋不已。

回顾这20多天的实践,结合过往经验,我发现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能有效帮助孩子提升练字效果,并形成良性循环:

设立清晰目标,激活大脑学习力

放假之初,我就跟孩子约定:每天练字任务是一页字帖,聚焦3-4个生字。

原以为这样的任务很容易完成,但孩子总是磨洋工,导致花费时间过长。

刚写几个字就求关注:

妈妈,看,这个字好看吗?

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

妈妈,这个字长得像谁?

妈妈,这个字以前学过。

或者各种小动作不断:

总之就是不专心练字,效率低下!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纠正措施:设定目标、即时奖励。

在半小时内专注完成任务,并且保证书写工整,就可以得到一枚贴纸,积累贴纸可以兑换心愿。

孩子对奖励充满渴望,欣然同意。

几天坚持下来,分心情况显著改善,基本都能在30分钟内达标。

需要说明的是:

这个改变是渐进式的,不是说过去的毛病一下子就能改掉,还时常会犯。

但这时候,因为有了目标,根本不用吼不用说教。

而是用手指一指定时器和奖励贴纸,孩子就心领神会,开始奋笔疾书。

这样做是基于脑科学的一些理论:

1、目标设定理论:

明确、具体、具有挑战性且可接受的目标能显著提高学习动机。

目标为大脑提供了清晰的“导航”,使其能量得以聚焦。


2、神经可塑性与反馈机制:

大脑是目标导向的器官。

目标的实现会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提供积极的神经反馈。

这种正向强化能巩固学习成果,激励持续努力。

对孩子来说,及时、具体的表扬和奖励(如贴纸),能有效满足他对正面反馈的敏感需求,从而形成“学习-实践-(积极)反馈-成长-再学习”的完美闭环。

呵护积极情绪,为“好字”保驾护航

我深刻体会到,情绪是书写质量的“晴雨表”

孩子情绪高涨的时候,写的字往往又快又好。情绪低落的时候,则字迹潦草,慢得没边。

你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这些做法是情绪化表达,破坏的是孩子的情绪,加剧的是孩子的紧张和抵触,让他越来越写不好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当心情很糟、或者遇事紧张的时候,手臂肌肉也处于紧张状态,一写字就哆里哆嗦,字就开始漂移,自然很难看。

我们写了几十年字,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

孩子本来就是刚刚学写字,没有经验,正在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过程,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和赞赏,而不是批评和惩罚。

积极的情绪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信念。

当孩子得到积极反馈,就会相信自己能写好字,并从中获得愉悦感,会更主动投入练习,形成正向循环。

所以,当孩子练字的时候,要点燃孩子的情绪火花

上面提到的设定目标、即时奖励是激发孩子好情绪的方法之一。

另外,要对孩子的字给出具体的评价。

找出孩子写的好的字,明确说出字好在哪里,为孩子树立清晰的标准,让孩子以此为榜样继续努力。

比如“杏”字,简直和范字一模一样,横平竖直,口框扁写,显得很协调,中间的竖再短一些,做到“裙不落地”就超级完美了。

明确告诉孩子情绪很重要,如果感到烦躁不安或心情不好,可以暂停练字。

让孩子出去走一走、深呼吸或者想想高兴的事,让情绪变好,真正能集中精力时,才开始练字。

专注状态本身会促使大脑分泌“快乐激素”,进一步改善情绪和书写状态。

掌握科学方法,让练习事半功倍

练字需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之稳步提升,越练越好。

确定练字的内容,优先选择新学期生字

上一学期的字早都练得滚瓜烂熟,熟悉的旧字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而生字带来新鲜刺激,既能练字又预习了新课,一举两得。

确定练字的载体,使用正规字帖。

带有笔顺、结构示范和定位格(如田字格)的字帖,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字形、笔顺和空间布局概念。

建立初步的标准印象后,关键要逐步引导孩子脱离描红,进行独立书写。

确定练字任务量,不宜过多。

孩子的专注力时间有限,学习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有限,过多的任务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严格控制每日练字量,比如3-4个生字。短时、高频的专注练习远胜于长时间的低效磨蹭。

确定练字的时间,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7-9岁的孩子专注力时间才1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已经是在和大脑做对抗。如果让孩子一次练1小时,又没有什么趣味变化,写字质量肯定很难保证。

所以单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设定在20-30分钟左右,孩子可以接受。

确保正确的书写姿势。

在写字之前,就要强调坐姿、握笔姿势,让孩子规范操作,避免影响书写准确性,也是对身体、眼睛的保护。

光要求没用,要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

善用动态资源。

发现孩子有时候写错方向,利用汉字书写动态演示,能直观展示正确的笔顺、运笔方向、甚至用力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

增加趣味性。

如果单纯练字,缺少新鲜刺激,孩子很快就会厌倦,可以让练字变成有趣的事情。

比如选择有趣的主题:二十四节气、诗词、传统文化、名胜古迹等图文并茂的设计。

或者写扇面、书签、挂历等等,制作成小作品,孩子很有成就感。

我家孩子喜欢的方式是拆字,总是能把一个生字变成一个熟悉的字。

比如,“桂”,是木和两个土组成的。

学以致用。

除了把练字当作任务,还要在实际中使用字,让练的字发挥作用。

比如让孩子写小日记、画画等的,练字的成果就“活”了起来。

写在最后:

一手好字是个人形象和卷面分数的“加分项”,童年正是打基础的黄金时期。

练字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记住字形笔顺、写得工整美观,更要能在日常快速书写中稳定输出。

关键在于,让孩子真正理解并认同练字的意义,将其视为自己的事,而不是被动完成的任务。

吼叫和强制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唯有结合科学方法,激发内在动力,才能让假期的每一分钟练字,都成为通往“落笔定乾坤”的坚实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育儿   假期   错误   孩子   专家   情绪   生字   笔顺   目标   贴纸   时间   字帖   大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