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是泡沫?炒作背后是长还是短,国内机器人配置格局在哪

最近A股里人形机器人概念火得有点不真实,上纬新材今年以来靠着这概念,股价直接涨了18倍。

我一开始看到这涨幅还以为这机器人都能帮人做饭带娃了,结果查了查才发现,人形机器人时代压根还没到呢。

有人抱老牌大腿,有人赌新兴赛道

资本市场对这事儿的看法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就说基金吧,同样是机器人ETF,选的方向完全不一样。

截至2025年上半年,华夏中证机器人ETF盯着汇川技术、科大讯飞这些老牌企业猛买,这些公司做传统机器人好多年了,业绩相对稳;而易方达国证机器人ETF偏不,专挑双环传动、绿的谐波这些做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新兴公司重仓。

本来想觉得两边总有一边是对的,后来发现还真不好说。

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更直接,朱啸虎就明着说不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模式。

他采访里那句“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去干这些活?”,我觉得戳中了不少人的疑问,炫技归炫技,不能当饭吃啊。

有人觉得资本对机器人预期太高,总想着它立马进千家万户做家务、照顾老人。

但技术迭代哪有那么快?2023年机器人展览上,好多人形机器人连走都走不了,全靠支架撑着,当时不少人说这就是个摆设。

现在确实进步了,天工机器人都能跑半程马拉松,速度跟人差不多,但离“能用”还有距离。

有一级市场投资者说这是“科技烟花”,别被跳舞机器人骗了,表面进步都是自动化层面的,没感知还空场尬舞。

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也不是没道理。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些表演能吸引资本关注啊,只有更多钱进来,才有人愿意花钱搞研发迭代,总不能让厂家饿着肚子做技术吧?

机器人要“打工”还缺啥?灵巧手和低价缺一不可

聊完资本的分歧,咱再看看机器人本身,它现在到底能不能干活?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动手能力”,控制精度也不够,这俩问题不解决,大规模商业化就是空谈。

好在现在厂家都把心思放这上面了,重点攻感知和手部运动控制。

马斯克在All-In峰会上特意说,Gen3机器人核心要搞定“手与前臂”,特斯拉最新的金色Optimus视频里,灵巧手也越来越像人的手了。

国内厂家也没闲着,智元出的轮式双臂机器人灵犀X2-W,带三指灵巧手还能触觉反馈;美团更实在,直接给配送机器人“小黄蜂”装了灵巧手,看样子是想让它早点上岗送外卖。

开源证券说国内以后可能会形成“第三方整手企业、头部大厂自研、核心零部件厂商延伸代工”的格局,我觉得这路子挺靠谱,各司其职才能把效率提上来。

等灵巧手真优化好了,机器人离规模化量产就差最后一步了,只是这步得花点时间,急不来。

除了技术,成本也是个大坎。

之前机器人售价动不动十几万,普通人肯定不会买。

但现在有变化了,宇树科技今年7月发的轻量级人形机器人UnitreeR1,售价降到3.99万,教学、科研用着就挺合适。

小鹏汽车更狠,计划2026年量产工厂用的机器人,现在正在工厂实训优化,目标是把成本压到12万以下。

不少厂家还自己搞核心零部件研发,广汽GoMate核心部件自研率100%,成本比海外低不少。

看到这些降价和自研的动作,我觉得机器人离“进厂打螺丝”越来越近了。

而且今年还有不少大额订单,智元和宇树联合中了中移1.2亿的单,优必选不仅中了觅亿汽车9000多万的单,还拿了个2.5亿的全球最大合同,这些订单说明市场是真有需求,不是资本自嗨。

政策方面也给足了支持,2023年10月工信部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直接给产业定了“三步走”目标。

北京设了百亿产业基金,对关键零部件研发企业最高补5000万;深圳要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还说要到2027年新增10家估值超百亿的企业、20家营收超十亿的企业,形成1200家产业集群;重庆也有计划,2027年要实现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营收超300亿。

有政策托底,国内机器人企业估值也慢慢被认可了。

优必选市值640亿,宇树科技C+轮融资后估值超120亿,智元估值超150亿。

本来想拿这些估值跟A股其他公司比,后来发现跟海外比更有参考性,今年9月16日,Figure AI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按这个标准看,国内这些企业的估值真不算高,泡沫论有点站不住脚。

不过得提醒一句,A股现在做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大多是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绿的谐波这些供应链企业,它们现在订单和营收还没放量,想算准业绩挺难。

要是光看当下的市盈率,不少企业确实有泡沫,比如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未来两年预测净利润增速也就那样,消化现在的估值有点费劲。

所以别用传统的市盈率估值方法看人形机器人企业,得找更多适配的估值锚。

而且不少资金配置机器人,不光是看好行业趋势,还想着A股牛市带来的流动性增加,牛市里科技股弹性大,往往能拿到更高估值。

人形机器人现在还没到“奇点时刻”,但技术在进步、成本在下降、政策在支持、订单也在增加。

要是只看眼前的业绩就否定它,怕是有点短视;但要是盲目追高那些只炒概念没实质进展的公司,也不是明智之举。

配置机器人到底需不需要“格局”?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这不是赌短期涨跌,而是看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产业潜力。

毫无疑问,现在还处于产业早期,有分歧、有卡点很正常,但只要技术和商业化持续推进,迟早会迎来爆发的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人形   机器人   格局   泡沫   机器   国内   企业   灵巧   技术   产业   订单   资本   概念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