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国宝——偷梁换柱逃过一劫的后母戊大方鼎

1939年3月正是艰苦的抗战时期,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和乡亲们正在挖地道。因为此时的安阳城已经被日本所占领了。当乡亲们挖到一半的时候,被一个巨大无比的坚硬的东西挡住了去路。这个东西一定不是石头,因为在这个庞然大物的身上发现了铜锈。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大多重呢?任凭十几个壮汉对他都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害怕被日本人发现,当天晚上村民们就封住了洞口。

第二天晚上,吴培文又组织了四五十号人来一起挖掘,可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只挖出了一半儿。通过这一半儿,他们已经猜到了这是一件古董,因为他们清楚的看到了这个东西是金属质地,并且上面还有着一些看不懂的花纹。知道了这些的村民就变得更加谨慎了,又把洞口封住,准备明天继续挖。就这样一连挖了三天,终于把这个庞然大物给抬了上来,这就是后世震惊世界的司母戊大方鼎。当然,此鼎也叫做后母戊大方鼎。

虽然当时的村民们都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但是他们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件文物,是文物就绝不能被日本人发现。乡亲们把司母戊大方鼎秘密地运回村中,埋到了吴培文的院子里。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几天,在安阳的日本人就知道了这件事情,下令搜查大鼎下落。日本人荷枪实弹浩浩荡荡地闯入了吴培文的院中。大家一看这架势就猜到,这一定是有人告密了,不然日本人为什么目的性这么强的来到了吴培文的院子呢?果然不出所料啊,日本人没费多少功夫就挖出了这个大鼎,并带走了它。

但是自从大鼎被挖出来以后,吴培文就多了个心眼儿,他就猜到肯定会有人告密,于是他就用了偷梁换柱之计。他花了20块大洋从市场上买了一件假的青铜器,偷偷地埋在了原来的位置,而把真的司母戊大鼎换了个地方埋了起来。日本人走了之后吴培文和乡亲们为了保护国宝,又三次转移埋藏地,才使得司母大方鼎免遭日寇的掠夺,一直到抗战胜利。

1946年6月,当时国民政府将大鼎从吴家挖了出来,放在了当时的中央博物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博物院。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的时候,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的,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就把它留落在了南京的飞机场,后来被解放军发现。1959年,司母大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再来说说大鼎的这个名字,8090后的朋友一定记得,咱们上学时在课本上,这个大鼎叫做司母戊大鼎。那是因为大鼎之内刻有一个名字,司母。但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发现,这第一个字可能不是司,而是后。所以这大鼎后来就改名为后母戊大方鼎了。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随着对商代更多的考古发现和史料查询,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癸"(又称后母癸)的庙号,因为后字与司字在书写上很相像,所以是一开始人们就叫错了。她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商王祖庚祖甲的生母,死后庙号为戊,是武丁的三配之一。后母戊鼎就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她而铸造的,所以名字叫做后母。后母指的是法定王位继承人母后的意思。

后母戊大鼎重达832.84kg,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在当时,想要铸造出如此大的青铜器实属不易,首先要找到这么多的金属,还要有这么大的熔炉,掌握火候,把握时间,这每一项在当时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可以说,能够在商代造出后母戊大鼎,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同时,大鼎上的雷纹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也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准。不知道朋友们除了在课本上,您是否博物馆的现场参观过这个大鼎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历史   后母   偷梁换柱   国宝   璀璨   大方   日本人   乡亲   青铜器   南京   安阳   庙号   东西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