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王耀南出生在江西萍乡的一个鞭炮世家。家里开了个小作坊,好几口人就靠搓鞭炮糊口。他5岁起就跟着父母学手艺,配火药、卷炮筒,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能熟练摆弄硝石、硫磺。
后来还有人开玩笑说,“王耀南这辈子跟‘炸’字杠上了,小时候炸鞭炮,长大炸碉堡”。
王耀南8岁那年,作坊里的火药桶意外炸了,房子烧了大半,家里彻底垮了。为了活命,父亲带着他去了安源煤矿,当起了最苦的童工。煤矿里黑得不见天日,他跟着父亲在坑道里扛煤、挖煤。
后来矿主听说他们家懂火药,又让父子俩干起了爆破工,用炸药炸开坚硬的煤层,这活儿危险,弄不好就会出人命,可王耀南却没出过一次差错。
也就是在安源煤矿,王耀南接触到了不一样的东西。那时候共产党在煤矿里组织工人运动,有人给矿工们讲“人人平等”“反抗压迫”的道理,王耀南听得眼睛发亮。
1922年安源煤矿大罢工,他跟着父亲举着标语上街;1927年毛主席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安源的矿工们成了起义军的主力,16岁的王耀南背着炸药包就参了军,成了工农革命军里少有的“爆破能手”。
红军时期的王耀南,把“工兵”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长征路上,红军过赤水河,河上的桥被敌人拆了,船也烧了,几万大军困在河边。时任工兵连连长的王耀南急了,带着战士们在村里找材料,结果只找到一堆竹片和麻绳。
他盯着河面琢磨了半天,让人找来几个会水的老乡,把麻绳一端系在对岸的大树上,一端固定在河边的老鹰石上,再把竹片一层层绑在麻绳上,硬生生搭出了一座浮桥。等红军全部渡过河,敌人的追兵才赶到,看着空荡荡的河面傻眼了。
后来过乌江、打沙县,王耀南的“坑道爆破”更是成了红军的“制胜法宝”。1933年打沙县,敌人躲在高厚的城墙里不出来,王耀南带着工兵连在城墙下挖地道,填进几百斤炸药,一声巨响把城墙炸出个大口子,红军没费多少力气就攻进了城。
战后,他还得了枚二等红星奖章,这在工兵里可是少见的荣誉。
到了抗战时期,王耀南又琢磨出了“地道战”。那时候日军在华北搞“三光政策”,八路军在平原上没处躲,他就带着老百姓在地下挖地道,还设计了通风口、排水沟、射击孔,日军来了,军民往地道里一钻,日军要么找不到人,要么进了地道就挨揍。
冀中平原的地道网,后来成了日军的“噩梦”,也让王耀南“工兵王”的名号传遍了八路军。
1951年,朝鲜战争打得正酣,前线战事正紧,毛主席看着电报,也明白志愿军的难处,可以国内的情况来看,短时间补上重武器根本不现实。思考过后,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给军委发个令,调王耀南去朝鲜,马上去。”
王耀南接到调令时,正在北京养病,常年的工兵作业让他落下了肺病,医生说再累着可能会出大事。可一听说朝鲜前线需要他,他立马收拾行李,连药都没带够就上了火车。
刚到朝鲜三八线附近的阵地,王耀南就跟着侦察兵上了山。白天不敢露头,只能躲在掩体里,晚上借着月光摸地形。他发现志愿军的工事确实有大问题:大部分战壕都修在山岭的表面,暴露面积大,美军的炮弹一炸,战壕要么塌了,要么溅起的泥土能把躲在里面的战士埋了。
有个战士跟他说:“首长,我们也想把战壕挖深点,可山上的土硬,又没工具,挖半米就挖不动了。”
王耀南蹲在地上,用手刨了刨土,又敲了敲旁边的岩石,心里有了主意。他回到指挥部,铺开地图,指着三八线的山地说:“地面上的工事顶不住,咱们就往地下走,挖坑道,把整个山头的地下掏空,修成‘地下长城’。”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有人犯嘀咕:“挖坑道得多少人?多少时间?美军天天炸,能挖成吗?”王耀南却说:“能!咱们有挖地道的老经验,再从国内调点工具,战士们加把劲,几个月准能成。”
很快,国内调来了钢钎、铁锹、炸药,甚至还有些简易的掘进工具。王耀南把战士们分成小组,白天躲在掩体里休息,晚上轮流挖坑道。
山里的石头硬,钢钎砸下去火星子直冒,战士们的虎口震裂了,就用布条缠上继续挖;遇到土层松软的地方,怕塌方,就用圆木搭成支架。王耀南自己也没闲着,每天都到坑道里查看进度,有时候还亲自抡起铁锹挖两下,肺病犯了就靠在墙边喘口气,缓过来又接着干。
他设计的坑道,可不是简单的“洞”。整个坑道分3层:最上面是观察层,留着小口子,战士们能盯着美军的动向。
中间是生活和作战层,分成宿舍、弹药库、医疗室,甚至还挖了厕所和排水沟,朝鲜多雨,之前的简易工事总积水,战士们泡在水里得风湿,王耀南专门加了排水沟,还在坑道里铺了干草,让战士们能睡个安稳觉。
最下面是物资层,储存粮食、弹药和药品,就算美军把山头炸平,里面的物资也坏不了。
更妙的是,坑道之间还挖了横向的通道,一个坑道被炸了,战士们能从别的坑道转移;每个坑道口都设计得特别隐蔽,有的藏在石头后面,有的伪装成土堆,美军飞机飞再低也看不见。
短短几个月后,第一条坑道挖通了。战士们第一次走进坑道,摸着光滑的岩壁,看着整齐的弹药库,都不敢相信:“这比咱们老家的地窖还舒服!”
坑道刚用上,就碰上了美军的进攻。1951年10月,范佛里特集中了美军和英军的两个师,想拿下马良山,这座山是三八线附近的制高点,拿下它就能直接威胁志愿军的防线。
进攻那天,美军的炮击比往常更猛,炮弹像冰雹似的砸在马良山上,山头都被削低了半米。英军士兵跟在坦克后面冲锋,心里想着:“这么炸,志愿军就算有十条命也没了。”
可等他们冲到半山腰,突然从地底下冒出一群志愿军。原来战士们早就躲进了坑道,等美军炮击一停,立马钻出来反击。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开火,英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退下去的时候,山坡上躺满了尸体。
范佛里特不信邪,又下令炮击,再冲锋,可每次都是一样的结果:炮击时山上静悄悄的,冲锋时志愿军就从“地下”冒出来。就这样,英军一天之内冲锋了好几次,每次都被打退,最后伤亡惨重,再也不敢往上冲了。
后来英军士兵提起马良山,都叫它“伤心岭”,说“那地方邪门,中国人能从土里钻出来”。
这一仗,志愿军伤亡还不到70人,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27:1。消息传到指挥部,彭老总笑着说:“王耀南这小子,还真把‘地下长城’玩出了花样!”
可王耀南没满足。他发现坑道虽然能防御,但进攻能力还不够,志愿军总不能一直躲在里面,得能主动打击美军。
于是他又开始改进坑道:在坑道旁边挖了小型的火炮掩体,把迫击炮、山炮藏在里面,美军看不到火炮位置,志愿军却能从掩体里把炮弹打出去;还在坑道外挖了伏击点,战士们能摸出去炸美军的碉堡、坦克,打完就钻回坑道,让美军防不胜防。
后来的上甘岭战役,坑道战更是成了志愿军的“护身符”。
美军调集了6万大军,往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上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山头的土石都被炸松了,用手一抓就能捏碎。可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除了觉得有点震,啥事儿没有,坑道顶部有两三米厚的土层和岩石,美军的炮弹根本炸不透。
坑道里的战士们,白天躲在里面休息、擦枪,晚上就摸出去反击。有个叫黄继光的战士,就是从坑道里冲出去,用身体堵住了美军的机枪口;还有的战士,在坑道里坚持了十几天,没水没粮,就靠喝坑道壁上的水珠、嚼压缩饼干渣,硬是没让美军占领阵地。
美军指挥官看着上甘岭,都快疯了:“我们炸了这么多炮弹,怎么还打不下来?中国人到底躲在哪?”
1953年,朝鲜战争快停战时,范佛里特不甘心失败,想搞一场“最后的大胜”。他集中了17万发炮弹,瞄准了志愿军的一个小高地,还特意叫了十几名美国记者,想让他们拍下“美军攻克志愿军阵地”的画面。
炮击开始后,整个小高地被浓烟笼罩,连太阳都看不见了。范佛里特站在指挥部里,得意地对记者说:“等着吧,再过半小时,那里就会成为志愿军的坟墓。”
可等硝烟散去,范佛里特傻眼了,小高地上,志愿军战士们从坑道里钻了出来,端着枪向美军冲锋,有的战士还扔出了手榴弹,美军士兵吓得掉头就跑,山坡上又多了一排排尸体。
记者们拿着相机,拍下来的不是“美军大胜”,而是“志愿军反击”的画面。这件事传到美国国内,不少人嘲笑范佛里特:“花了这么多炮弹,连个小高地都拿不下来,简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范佛里特的“最后一搏”成了笑话,而王耀南设计的坑道战,却成了抗美援朝的“制胜关键”。
战争结束后,王耀南回到国内,继续搞工兵建设。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还获得了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都是对他“工兵王”身份的最好认可。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