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骊国与铁利、铁勒、五国部等关系
黑龙江古代铁骊国在史典和史料中没有系统文章,但是铁骊国又确实是存在于中国史典或史料中,是实实在在可找到蛛丝马迹的历史。铁骊国的史料,在辽史、契丹史、高丽史、渤海旧志,甚至金史(其中有的地方以铁勒代铁骊)等史料中都有准确记载。只是清朝以后,把铁利与铁骊相混淆,把铁骊问题人为复杂化了。可以证明,铁骊国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铁骊国虽然曾是辽国的番属国,至少在东北独立存在三四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古代一支不可轻视的社会力量。铁骊国,在《辽史》、《契丹史志》等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和清楚的说明,起码在辽国时期,铁骊是国不是部。这个问题,不用我在此耽误时间。
铁骊国从何时开始出现?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下》载:天显元年(926年)二月,契丹“丙午,改渤海国为东丹……丁未,高丽,濊貊、铁骊、靺鞨来贡”。说明,铁骊国起码自公元926年以前就存在。问题是之前到什么时候?
铁骊国最晚在819年左右,最早应该是723年以后。为什么这么说?
史料知:铁骊国的出现,及铁利的变迁,同渤海国的活动分不开!任何国家形式的变化,一定与这个国家内部的民族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在同时期,铁骊国周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是渤海国和辽国。渤海国有两次涉及周边国家的大事,一是大武艺的“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皆畏臣之。”此时,渤海的主要攻击矛头是指向黑水靺鞨。大武艺因黑水靺鞨爱唐朝封官没通知他,认为是黑水靺鞨想与唐南北夹击渤海,所以发兵打击黑水靺鞨(新唐书)。黑水靺鞨受不过打击,必然收缩国土面积,造成被覆盖的达末娄政权变化。另一次是大仁秀的“开大境宇”,但这次渤海的主要对象是其南部的一些国家和部族,如:新罗、铁利、越喜、。
铁骊国的前身是豆莫娄,《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豆莫娄传》载:“豆莫娄国,在勿吉北千里,旧北夫余也。在室韦之东,东至于海,方二千余里。”这是个很大的地方,但不到海。勿吉,位于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室韦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国家,一直在嫩江流域生活。其东,正是铁骊国的地方。新唐书说,室韦东是黑水靺鞨,说明在唐初豆莫娄曾被黑水靺鞨覆盖,但豆莫娄并未亡。很多书说“铁利,本黑水靺鞨也,在夫余府之北。”此“铁利”很明显是指“铁骊”,是指在黑水靺鞨覆盖期间在。铁骊在夫余府之北,这种说法刚好前后相互印正。
《新唐书》:“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又有达末娄、达垢二部首领朝贡。”正是大武艺斥大土宇的时候。渤海这次行动,大武艺的主要指向是黑水靺鞨(见《新唐书·渤海志》),但影响了周边一些国家,达末娄和达垢两个首领是害怕了。在这种复杂的矛盾下,这块土地必然会发生变化。豆莫娄的政权维持到723年,是史料能够证明的。但是,723年后,任何史料中都再无豆莫娄的信息,而随之在史料中出现了铁骊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史料证明的是,铁骊这个地方正好座落在原豆莫娄的地方上!只能并且必须说明,铁骊是豆莫娄的延续!
铁骊的地方以豆莫娄人为主,但一定有黑水靺鞨人,句丽亡人,东室韦人等。这个复杂的人群组合在渤海的外力作用下,一定会发生变革,产生“铁骊国”。而后的松花江北岸再无重要的冲击和变革。所以只能是在这个时间,出现铁骊的可能性最大。
铁骊曾为国三四百年左右,其中,与渤海国至少并列一百多年,与辽国并存二百多年。
仔细研究就会相信,《辽史》(元脱脱著)和《契丹国志》中的“铁骊国”是可信的。
铁骊与铁利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看待。
从契丹人916年收复渤海铁利府为铁利州,到926年接受铁骊国为附属国;仅十年之隔的这样两个历史活动看,足以证明铁骊与铁利不是一回事,不在同一个地方。
《渤海国志长篇》中:
“鐵利國唐鐵利部也( 利,高麗史同遼史作驪,北盟會編作離)在黃龍府北,數自通於唐,見朝貢中國篇。亦嘗附渤海使通於日本,見日本史。後為渤海鐵利府,渤海之屬,於契丹改府為州。鐵利遺民仍建國稱王,遼史所謂鐵驪國王府是也。”又说:
“铁利部与越喜部相比,武王文王两世凡十三朝唐,……(719——795)其后不復朝唐,盖渤海已役而属之。宣王(大仁秀)以后(公元819年)併其地设铁利府,部人北徏(xi)”。
“铁利一作铁骊,渤海亡后尚能通于中国,是否未亡或其遗族重振均不可考。然渤海设府于其地当无疑义,或谓在今在沈阳附近?盖为《辽史》所误,所属广州乃为移置,不能以此为佐证也。”
清·黄维翰和满州·金毓黻对铁骊和铁利不分,表露了他们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二者地理位置混乱,事件组合混乱,论说时间不吻合等。关于“北徏”的问题,他们自己就不肯定地否认了。”“均不可考”一句,否定了自己的猜测。
铁骊的位置:《契丹史志》:契丹“正東北至鐵离國。南至阿里眉等國界。居民言語、衣裝、屋宇、耕養稍通阿里眉等國,無君長,皆雜處山林。不屬契丹統押,亦不與契丹爭戰,復不貢進,惟以大馬、蛤珠、鷹鶻、青鼠、貂鼠等皮、膠魚皮等物與契丹交易。西南至上京五千餘里”。
铁利的位置:从所属的广、汾、蒲、海、义、归六州的位置看,在辽东汉襄平县地。(见后文)
在《辽史·本纪三、太宗上卷》中载:铁骊国自926年归顺十一年后,即937年,辽国“遣使高丽、铁骊”。若以铁利就是铁骊的说法,辽国人这时去铁利州,是不应“遣使”的。
有些书中,把铁骊写作铁离,把铁利写作铁里。《辽史》、《契丹史》等历史书刊,就是这样。在一本书中同时出现两种名称。也许,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是表明,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基本写法。
1、有关的铁利问题
①与辽国和渤海国之间的战事
《辽史·卷一》载:公元902年7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接着又载:公元903年春,“伐女真,获其户三百,九月,復攻下河东怀远等军”。
《辽史·卷一》还载:辽太祖于公元909年“幸辽东”;于公元915年,“钩鱼鸭渌江,新罗遣使贡方物”。明确说,辽神册四年(919年)二月,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辽史·卷二》载:公元921年,辽国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安远、……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瀋州”。又载:公元924年5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
②铁利的基本情况
《新唐书》及渤海的有关史料中,在灭句丽国的战役中,唐朝也曾调动了东北的靺鞨军队。其中栗末靺鞨和白山靺鞨都出了力,所以这两个靺鞨部族得以发展。栗末靺鞨势力最强,先称为震国及忽汗州等。后来继续扩张,向北发展为强大的渤海国。而白山靺鞨则离开自己的祖居地长白山,向西南发展,在太子河畔,汉时襄平县、句丽的档山县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铁利国(渤海国志长篇等)。
在《辽史》中,铁利被称谓“铁里”,铁骊则被称谓“铁离”。铁里(利)是靺鞨人后裔。而 铁离(骊)则是濊貊人后裔。
公元714年——740年(唐开元年间),铁利国曾15次派使者到唐朝朝拜或进贡。唐朝先后先后封铁利官员为中郎将、郎将等官职,与唐朝关系较为密切。
公元746年,铁利国曾与渤海国的官员,总一千一百余人去日本国朝贺。
公元779年,铁利国又与渤海国官员,共359人一同去日本国。这次铁利国的官员还与渤海国官员在日本争座次。显然,这时的铁利不可能归渤海管理。
公元806年(唐元和年)以后,由于渤海国大仁秀的发展与强盛,他们“开大境宇”,吞并了铁利国。铁利原地未动,成为了渤海国15府之一的铁利府,下辖六州及县级建制。
公元916年(辽神册元年),渤海国铁利府归入辽国,辽太祖将其建为辽国的铁利州。
公元990年,辽国撤销铁利州、海州等十州。从此,铁利这个概念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
公元1018年,辽国因管理的需要,重新在原铁利州这个地方建立了广州。设置为观察防御团练使广州防御州。从此,原铁利州的地方叫作广州。
另外,在铁利国期间,铁利与唐朝的关系较为密切。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说:“拂涅、铁利、虞娄、越喜时时通中国,莫曳等部则不能自通。铁利,开元中六来”。
这里可能有误,据《渤海国志长篇·第三册》载,应该是十五来。在开元29年中,铁利共在11个年份中使唐15次,其中有5人先后被授中郎将、郎将、将军等。
《女真史》47页说:“唐授铁利官始见于开元六年(718年),授守中郎将,以后复授中郎将,开元十二年(724年)更升授将军”,可见铁利与唐朝的关系是很好的。
但是,自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后,就不再有铁利人向唐朝献方物或朝拜。应该是铁利国开始受制于渤海,810年左右铁利国归入渤海,变成了渤海国铁利府。
2、铁利是在辽神册初年归入契丹国的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又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从《辽史》等有关史料中可以肯定的是,辽太祖建铁利州。(高丽史) 载:“大仁秀南略新罗边境,北灭越喜、虞娄、铁利、率宾、拂涅诸国。七年(大湮譔七年,公元912年),阿保机称帝,陷我铁利府及东平寨,改铁利为州,建东平寨为镇东军,而筑长城于镇东海口。铁利镇东俱产铁,置採炼者三百户。”证明铁利在公元916年前归辽。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卷》载:“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来附者是谁?
从前面所述知,神册年是公元916年。这时归附辽国的只能是渤海铁利府!渤海国其它十四府归辽时间都已经明确。这次来附者只能是铁利府。
《辽史·卷六十》中也明确说明:“神册初得铁利”。
有人用卷六十的“注释三”,来说铁利不是在神册年间归入辽国的。
其该注释所说的意思,是要更正“平渤海”是在天显年,不是在神册初。辽广州是在开泰七年迁汉人后设立的,不是在辽神册年间的事。注释其中,并没有要更正铁利是在那一年归辽的意思。再说,注释人的语言十分谨慎。说明人家对《辽史》的内容,是很慎重的。后人怎么能轻而易举地,用注释内容来否定正文呢?
我们只能并且必须认定,铁利府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
3、铁利和铁骊在历史中曾同时出现
铁利始于唐初独立为国的,后被强大起来的渤海国吞并,则称为部。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渤海传》载:渤海国“以铁利故地为铁利府,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也就是说,自公元810年左右,铁利开始是渤海国的铁利府。公元916年,铁利府归附了契丹国。
74年以后,到公元990年,辽圣宗皇帝撤消了铁利等十州、八县,“以其民分隶它郡”(《辽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圣宗四》)。从此,铁利的名称在辽国的行政机构中消失。
铁骊与铁利的基本情况如下:
时间 | 铁利 | 铁骊 | 有关说明 | 注 |
约公元670年 | 在汉襄平县地立国 |
|
|
|
约公元724年以后 | 铁利国 | 在原豆莫娄地立国 |
|
|
公元779年 | 铁利国 | 铁骊国 | 在此前,铁利国多次出使唐、日本等国 |
|
公元819年 | 被渤海国收归成铁利府 | 铁骊国 | 铁利国在原地成为渤海十五之一的铁利府 | 领广、汾、浦、海、义、归六州 |
公元916年 | 成为辽国铁利州 | 铁骊国 |
|
|
公元926年 | 辽国铁利州 | 成为辽国附属国铁骊国 |
| 铁骊国并纳贡 |
公元990年 | 辽国撤消铁利州 | 铁骊国 |
|
|
公元1018年 | 辽国在铁利地方建广州 | 铁骊国 |
|
|
公元1114年 | 广州 | 归入女真,成为铁骊部 | 广州于公元1116年被女真占领 |
|
又过了27年,到了开泰七年,既1018年。又在这个地方,重新安置汉人,建立了辽国的“广州”。
在《辽史·本纪三、太宗上卷》中载:铁骊国自926年归顺十一年后,即937年,辽国“遣使高丽、铁骊”。若以铁利就是铁骊的说法,辽国人这时去铁利州,是不应“遣使”的。
4、铁利不可能位于松花江北或俄罗斯犹太州(伯力)附近
有人说,铁利(铁骊)位于松花江北、嫩江东侧,也有的说是在俄罗斯伯力附近。可是不论是铁利还是铁骊,都不可能位于伯力附近。
①辽铁利州在916年就已经设立铁利州了,是在辽国未得到整个渤海国的时候。如果铁利在伯力附近,这时,辽国和铁利州之间将隔着渤海国的夫余府、率宾府、显德府、鄚颉府、龙泉府等众多州府。试想,渤海国的铁利府如何能绕过这么多的地方归属辽国?辽国又如何跨越这么多的地方去建立自己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铁利州?
②不可否认,《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黑水靺鞨传》载:“初,黑水西北……,东北行……。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部,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不复于王会矣”。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古人写作习惯和必然性来看,铁利应是距黑水靺鞨最远,在它的最南端,其次远的是越喜。显然,铁利应与粟末部或包括高丽在内的地区相接。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载:“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 那么,铁利该与黑水靺鞨有多远也可见一斑了。
③辽国大臣、曾任“东丹国”(前渤海国)右相的耶律羽之曾给辽太宗上书时说:“渤海……梁水之地,乃其故乡”(见《全辽文》卷四)。“梁水之地”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是现在的太子河。
《续日本纪》卷16载:“是年(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来朝”,同书曾两次写铁利与渤海同去日本。另一次是在日本大兴42年(公元779年),铁利官和渤海官共359人,一同去日本国。但因官阶不同,铁利官员和渤海官员在日本争座次。此时的铁利,不可能归渤海国。
这个年月,正是渤海国刚开始发迹。如果铁利国(部)在俄罗斯伯力附近,则铁利也一定有自己的海岸线。从那里直去日本是很近的,何必绕远路,走陆路后,再走水路,仅去的两次都要与渤海人搭伴,然后到了日本还和渤海人争座位?
可见,铁利国,及后期的渤海铁利府,是不可能位于伯力附近的。而再后期的辽国铁利州,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辽国的国界,从来就没有到过伯力附近?
如果铁利是在松花江北的嫩江东岸,是不可能有隔山过海,数千里迢迢去日本。
5、铁利的地理位置
辽时,底确有很多迁徙百姓的事。也有把某一地名仍然冠在迁徙地地名上的事情。但也有还继续在原地沿用原先地名的事,如:辽阳这个地方是自汉朝起就叫这个名称,辽人不也在原来地区使用了吗?辽时的衡、瀋、渤、正、慕等很多州,紫蒙县等都是在原地沿用了渤海国的原名。所以,对辽国的地名决不可一该而论。不能见到辽国的地名,便认定是迁徙以后的名字。
铁利的位置在哪里?分析如下:
辽国铁利州,就是渤海国的铁利府。渤海国铁利府所辖的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归州等六州的地方,是可以查得到的。这六州的位置,也就是铁利府的位置。
⑴广州
《辽史·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句丽为當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省。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以汉户置,统县一。”这个广州,应是句丽国时建立的,现指辽国于公元1018年成立的广州。铁利郡,既铁利府所在地,是前后时期的不同称呼。渤海铁利府下辖六州(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归州),那么铁利郡应该就在广州的辖区内。到辽时,太祖迁渤海人到这个地方居之,建铁利州,官职为防御使。到圣宗统和八年,辽铁利州被辽国彻销,这个地方归东京辽阳府管辖。开泰七年又在这里建立辽国的广州。所以,辽国后建的这个广州,仍然是原渤海国铁利府中的广州的辖区范围内。
先说汉襄平县,《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载:“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首山,在现今辽阳市西南、近临太子河,汉襄平县的位置可知了。
辽时,原先汉襄平县的地面被分别设置了四个州:广州、贵德州、同州、汤州。
其中,“汤州,本汉襄平县地,在京西北一百里”(《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这个“京”,是指辽东京,是在现辽阳市和鞍山市一带。辽时的汤州距东京辽阳府,西北方向仅四十公里左右(旧一百里左右),也是“多铁”地带。则襄平县位置更加清楚,辽铁利州或广州的位置,也就进一步明确了。
《清一统志》中说:“汤河在辽阳府(现辽阳)东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岭,北流入太子河”。与《辽史》所载基本相同。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句丽传》载:“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句丽所立京观”。
隋朝曾四次征讨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并在辽东死亡很多将士。高句丽为纪念自己的胜利,建一座京观塔碑作为纪念。唐太宗让曾经属于高句丽的地方,唐时设为广州这个地方的司马收葬隋军骸骨,毁灭高句丽的纪念建筑。说明高句丽的当山县,唐时的广州位于辽东。
同时可知,在唐朝时期,东北古代的广州名称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广州的名称曾历经了句丽、唐和渤海三个朝代,到辽时再设置广州,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辽史·地理志二》中明确地说,辽广州本是渤海铁利郡,辽太祖迁渤海人建为铁利州。当时,迁渤海民建铁利州的,只能是在辽国首先得到的渤海怀远府、安远、东平府,及铁利府和鸭绿府范围内的移民。与后来耶律羽之上书辽太宗以后,大举迁移渤海居民是不同的。
《辽史·地理志二》中,明确地说东京辽阳府周围有:辽河、太子河、蒲河、清河,还有“浿水,亦曰泥河,又曰蓒芋泺”等。显然,这个位置与辽广州是一致的。
蓒芋,既莸草。衍义曰∶莸(音犹)草,《尔雅》曰∶蔓于。《左传》亦曰∶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者。是此草。顾祖禹说:“泥河,在卫东七十里,亦曰蓒芋泺,以水多蓒芋草也”。卫,指东宁卫。
《金史·志第五·地理志上》载:“章义,辽旧广州,皇统三年降为县,来属。有辽河、东梁河、辽河大口” 。章义,是辽时的广州;金时,属东京路辽阳府管辖。显然,此处所说广州地理位置,与前面所述的位置完全吻合。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八·辽东行都司》:
“章义城卫西南六十里。《辽志》云:汉襄平县地,高丽置当山县,勃海为铁利郡,契丹初置铁利州。统和八年,州省。开泰七年,复置广州,治昌义县。金皇统三年,州废,改县曰章义,属沈州。元废,今为章义站。”
所以,辽广州或铁利州,在现辽宁省沈阳市附近无疑。
⑵蒲州
渤海铁利府所辖的蒲州位置,可见《辽史·卷三十六,志第六、边境戍兵志》记载:“来远城宣义军营八:太子营正兵三百,大营正兵六百,蒲州营正兵二百……”。这里,就有个“蒲州”。
从《辽史·地理志》中查知,辽国的行政区划中没有这个地方,说明蒲州只是辽国的一个地名,是一个驻军的地方。
辽国不会随意乱用不相干地名的,显然是因为这个营地正处在被废弃的渤海国铁利府蒲州的地方,才沿用了这个地名。这里有蒲河,近临辽河东岸向南入海。其“太子营”也是在太子河一带,概念是统一的。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载:“来远城,本熟女真地”。“熟女真”既“南女真”,熟女真兵马司是在汤河。显然,蒲州距广州不能太远,必是在《辽史》地理志二中所述,在东京辽阳府附近的蒲河一带。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蒲州只能位于辽东。与前面所提的,广州位置相吻合。是后来的辽国,沿用了渤海国的历史地名。
《渤海国志长篇·地理志》及《元统志》中载:“蒲河在瀋阳路,源出铁利国蒲谷,流经蒲水田过,故名。”也就是说:铁利国即在当时的承德县(即今辽宁沈阳附近),这里,再次说明了铁利国的位置。
蒲州必定是按照蒲河的名称而起,并且也进一步证实蒲州和蒲河与原铁利国有关。各志书所述的薄州位置吻合,与辽广州位置呼应。
⑶归州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归州,观察,太祖平渤海,以降户置,后废,统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伐高丽,以所俘渤海户复置,兵事属南女真汤河司”。南女真既是熟女真,兵事属汤河司。辽时的归州,先废,后重新再恢复。
《清一统志》中说:“汤河在辽阳府(现辽阳)东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岭,北流入太子河”。
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八·辽东行都司》中说:“八角湖,在卫(盖州卫)西近海,铁岭卫盐场百户所置于此。海卫西十里。又西十里为归州。”归州,在辽东无疑。
《辽史》中还说:开泰元年,十二月“归州言其居民本新罗所迁……”显然,归州原先的居民是被迁走了,才又迁来新罗居民的。如果这个归州不是原归州,只能是跟着原住居民走的地名,就不需要再迁新罗民了。既:辽国决不会仿制渤海国的行政区划,又在另一个地方再设一个新的归州,且不是安置原归州人,而去安排外迁的新罗人。
这个归州,只能是渤海国遗留下来的,铁利府的那个归州。是辽国把原归州人迁走,又迁来了新罗人。
这个归州既然兵事属南女真汤河司,就不会距汤河太远,只能是渤海铁利府的归州,与广州,蒲州的地理位置相统一,都在辽国汤河统军司辖区内。
《渤海国志长篇·地理志》中:“归州故城在今盖平城南90里”,又说:“其统县曰归胜”,这个地方说的已经非常清楚了。“盖平城”,现辽宁省盖州市,曾称谓盖县、盖平县等。
⑷义州
《辽史·地理志一》载:“富义县,本义州。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辽富义县的居民,是原渤海义州居民。起码在太宗迁民之前,义州的地名是没有变的,其人还是渤海人。否则,辽国就不用迁民到富义县了。
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辽太祖在得到铁利府的时候并没有大量迁移民众,只是把渤海铁利府改为辽国铁利州。也就是说,太祖建铁利州后,义州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它的位置,应该在东京辽阳府西侧。
在辽太宗大举迁涉渤海移民时,把义州居民迁至辽永州和庆州交界的富义县处(《辽史·地理志一》)。新的地方,是契丹人的祖居地附近。
⑸海州
辽国初期,曾有两个海州。其中,一个是渤海国的南京南海府,辽时把它改为海州。另一个是原渤海铁利府的海州,曾延用其名。但到统和八年(公元990年),与铁利州一起被撤销了。
《辽史·本纪第十三、圣宗四》载:秋七月“省遂、妫、松、饶、宁、海、瑞、玉、铁里、奉德等十州,及玉田、辽丰、松山、弘远、怀清、云龙、平泽、平山等八县,以其民分隶他郡”。
彻消的这些地方中有,海、铁里,是指海州和铁利(里)两州郡,原属渤海铁利府。这个海州,与铁利(广州)不会太远。被撤销的这个海州肯定与辽铁利州不远,也是因为名字重复,且邻近东京辽阳府权力很大,没有存在的必要。
⑹汾州,
这个州的情况至今不详,还没有找到。但这个州与其它五个州的距离一定不会太远。
显然,铁利府所辖的广、蒲、海、义、归、汾六州都位于辽河以东,太子河、蒲河、首山、盖州左右。这一带,正是辽国的东京辽阳府附近,现在的沈阳、辽阳、鞍山附近。
渤海铁利府原先管辖的六个州,都在辽国东京辽阳府附近。其兵事归南女真汤河司或东京兵马司所管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归属黄龙府管辖,二者相距甚远,不可同语。
铁勒与铁骊无关
铁勒:在唐朝中后期,就已经是一个古国了。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北狄传》载:铁勒属于匈奴别种,当时有15个部族,散居在碛北,先是臣属于西突厥,一段时间后叛离,居于燕末山北,其中回纥等六部居住在郁都军山,并在其山北建国,这个地方位于长安西北六千里。贞观时,“东至靺鞨,西至叶护,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后来又向东移到“都尉建山北,独逻河之南”,距长安三千三百里,“东至室韦,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临瀚海”。到武则天时,“突厥强盛,铁勒诸部在漠北者渐为其所并。回纥,契芘,思结,浑都徙于甘、凉二州之地。”后来,虽然有铁勒旧部又收归了这些零散的部族,但是未以铁勒之名再现。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二》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 其部落曰袁纥、薛延陀、契苾羽、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 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凡十有五种,皆散处碛北”。
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四十五,回纥传》和《旧唐朝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一百四十九,铁勒传》中都说:唐曾分封他们十六个州府,分别为:瀚海府、燕然府、金微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皋兰州、高阙州、鸡田州、榆溪州、鸡鹿州、滞林州、置颜州、坚昆府、玄阙州、烛龙州,封铁勒王为燕然都护府都统,统管这些州府,其中也没有铁勒州或铁骊州。
所说铁勒,实际是回纥,属匈奴后裔。从新唐书的记载看,铁勒应该是在“碛北”地区居住,与辽河、松花江的距离较远,与铁骊无关。
到北宋和辽时,铁勒已经消失数百年。《辽史》中始终未见到铁勒字样,《新唐书》中也对铁勒说得十分简单。但在《金史》中却多次出现铁勒字样,如,《金史·卷六十七》中载:“铁勒者,古部族之号,奚有其地,号称铁勒州,又书作铁骊州”,“甲午岁,太祖破耶律谢十,诸将连战皆捷,奚铁骊王回离保以所部降,未几,遁归于辽。”
《金史》中还说:“及辽以兵徙铁勒、乌惹之民,铁勒、乌惹之民多不肯徙,亦逃而来归”。
铁勒的范围很广,其东部先后分别与室韦相接;室韦的西界一直是在呼伦贝尔以西。铁勒在西北消失之后铁骊才在东方出现。很清楚,这里所说的铁勒,实际就是铁骊。但是,找遍史料,没有铁勒与铁骊有丝毫关系的记载。
把奚与铁骊弄到一起,是个笑话。
在铁勒被突厥吞并以后,回纥等部曾臣属于奚,奚也确实占据了一部分古铁勒的地方。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四十五,回纥传》中载:回纥“其食用粮羊皆取给于奚王硕舍朗。”还说:“回纥,其先匈奴之裔也,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回纥只是依靠奚的势力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又独立为国,但它并没有再用铁勒名称。无论新、旧唐书,还是辽史中所述,奚的六个部族中都没有铁勒部,其六部先是: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堕瑰;后来辽圣宗时,把奥里、梅只、堕瑰合为一部,又以南剋、北剋补充进去,仍为六部,在辽号为六部奚。其最先时的五部族为:阿会、处和、奥失、度稽、元俟折,更没有铁勒部,也无铁勒王。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奚传》中述:唐封奚的地方为六州:饶乐州、弱水州、祁黎州、洛瑰州、太鲁州、渴野州,设饶乐都督府统领之。其中也没有铁勒州或铁骊州的字样。
辽时,奚部分为东部奚和西部奚,两部都居于大辽国本土境内。其中遥里、伯德、奥里、南剋、北剋五部隶属辽国东北路统军司管辖。
而铁骊国是辽的附属国,居辽国外。
辽“南府”管辖下的黄龙府中,设有铁骊军详稳司。是监察管理部门,与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咸州兵马详稳司、及东北路统军司等同属长春路。它们与奚王府都统归辽国“北府”管辖,互相之间没有上下隶属关系(详见《辽史·百官志二,营卫志下,兵卫志中》等)。把铁骊列在奚的下面,是不对的,是历史的差误。
奚的历史很长,但与铁骊毫无任何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
所谓“奚铁骊王回离保”这个人,底确是辽国的奚王。
《辽史·卷四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逆臣传下,奚回离保传》中,根本没有只字片言的铁勒或铁骊字样。回离保这个人,曾担任过辽国铁鹞军详稳。其“铁鹞”只是辽国一支正规军队的名称(见《辽史·百官志二》),与部族或国家的概念无关,更与附属国无关。回离保曾在辽国上京、北女真、咸州、东京等地任职,后被提升为奚王,直至他与别人另立辽皇,后又自称奚皇,并被杀。从没有得到过“奚铁骊王”这个称号,也没有到铁骊国去的历史记载。
显然,铁骊国与铁勒、奚、以及奚王回离保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金史》中的这些说铁骊国的语言,是有差误的。
铁骊与辽五国部无关。
《辽史·卷三十三,志第三,营卫志下》载:“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重熙六年,以越里吉国人尚海等诉酋帅浑敞贪污……”。
在《辽史》的“营卫志下”和“百官志二”中,都十分明确地把五国部列在辽国境内部族中。五国部中,只有盆(蒲)奴里国,被列在境外部族和属国序列中。《辽史》中,五国部与境外部族和附属国,是严格、且明鲜区别开来的。
铁骊,是在辽太祖时加入辽国,是辽国境外的附属国,早于五国部入辽60年左右的时间。辽国在辽黄龙府设有“黄龙府铁骊军祥隐司”,隶属于辽国南府管辖。而辽五国部,是在辽圣宗时归辽,与铁骊国相差60多年。则隶属于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属辽国北府管辖。在辽国五十九个属国军中,列有铁骊和盆(蒲)奴里,而其它五国部的军队却是列在国内部族军序列内(辽史,兵卫志)。
辅带说一句:《辽史》中的这些记载,显然与《契丹国志》中“五国东接大海”有出路,东接大海之说与豆莫娄东接大海,同样不符合历史事实。
如果以《辽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圣宗七》中载:开泰七年“三月辛丑,命东北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盆)奴里,铁骊等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马三百”所述,说铁骊是五国部之一,理解是有误的。
在《辽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圣宗五》载: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三月,铁骊来贡。夏四月,“戊辰,兀惹,渤海,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等五部遣使来贡”。这时,明显说铁骊与五国部不属于一类。同文又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秋七月,“丁亥,兀惹、薄奴里、剖阿里、越里笃、奥里米等部来贡”。这里都是与奥里米、越里笃等相关的“五部”,“五部”岂不乱套了?!
《辽史·卷二十四·本纪二十四·道宗卷》中载:大康八年(公元1082年)“丁酉,铁骊、五国诸长各贡方物”。——这里,很明确地把铁骊和五国部分开得明明确确。
五国部与铁骊、兀惹、生女真、蒲卢毛朵等国或部相邻。这些部族和属国,都在临近辽国的境外。再考虑与它相关的辽国境内黄龙府和龙、宾、祥、信州及北唐古等部的位置,则辽五国部极有可能在拉林河与牡丹江之间,滨松花江流域的范围内生存。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