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103岁母亲仍健在,4个弟妹全靠他暴富,90年代年入千万

别人塌房,他“塌坟”。

嘴里说着“全家没有外国籍”,结果刚离世一年多就蹦出3个美国籍私生子。

生前是商界大佬美名远扬,现今却被拉出来嘲弄。

宗庆后一生的努力和奉献,仿佛一夜之间被推翻,再也没有任何价值。

但实际上,他除了这点私生活,还真没啥可以诟病的。

作为家里的老大,宗庆后从小就很有奉献精神。

他的父亲因为在南京政府做过职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压根找不到工作。

母亲原本是家庭主妇,为了养家不得不出来工作。

宗庆后曾在采访时说,“母亲靠一个月40块的工资养活了全家”。

家里条件差,宗庆后和弟弟妹妹根本吃不饱。

为了改善家里的困境,原本成绩优异的他17岁辍学,开始帮家里赚钱。

十几岁的少年,偷偷倒卖针头线脑、饮料和日用品。

赚来的差价他全部交给母亲,每一个弟妹都沾过大哥的光。

1963年,街道鼓励知青们下乡。

宗庆后当时没有工作,心想“自己下乡的话就可以省下家里的口粮”。

于是申请去了最艰苦的马目农场。

一个从未干过体力活的少年,在农场挖盐、晒盐、挑盐。

因为皮肤嫩,没干过体力活,他的肩膀烂了结痂,好了再烂,直至形成老茧。

皮肤在长期的暴晒下,更是褪了一层又一层的皮。

因为干活积极,他第一年就被评为“上山下乡积极分子”。

第二年,宗庆后又被调到绍兴茶场工作。

在这里,他种茶、割稻、烧窑、喂猪,一干就是14年。

那时他的工资一个月才28块钱,除了留一点自用,剩余的他全部邮寄给了家里。

后来宗庆后发达了,他的母亲接受采访,提及这段时光说,“是他自己非要去的啊,我又不能拦着他”。

看似无奈的话语,实则是对儿子的冷漠和不在乎。

自始至终,宗庆后都是家里最不被重视的一个。

宗庆后的母亲王树珍原本是格格之女,从小生活优渥,娇生惯养。

可惜父母亲早逝,家道中落,被哥哥匆忙嫁给了宗庆后的父亲。

早前宗父还是一位政府职员,但1949年之后,他只能东躲西藏。

王树珍生育宗庆后时,他们全家躲在宗父的二哥家。

那时候家家困难,他们受尽了白眼。

宗庆后出生后,因为营养跟不上,王树珍没有奶水,宗庆后一直不停地哭。

所以对于这个孩子的突然到来,宗母从最初就不太喜欢。

对于母亲吃过的苦,宗庆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从小独立、坚强,对于父母的不在乎,他也一直独自默默承受。

中国早期的大部分多子女家庭,貌似都是这种相处模式。

老大默默吃苦,带大弟妹,做好榜样,但凡出错就是老大不对。

父母们对于老大们的期望格外高,但却天然的不关心他们,认为他们就应该是付出的那一个。

这一点在“大哥”宗庆后身上,得到了折射。

宗庆后在乡下干了15年体力活。

直至1978年王树珍退休,弟弟们无人看得上母亲的工作,他才得以顶班回城。

因为文化程度不够,宗庆后进入学校下属的纸箱厂当工人,一当就是10年。

这期间,他所有的工资、补贴、票据,全部给了家里。

即使在1980年和施幼珍结婚后,他的工资依旧是交给家里。

因为不往家里交钱,施幼珍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工资到底有多少”。

对于宗庆后的所作所为,他的父母装聋作哑,从未考虑过一个已婚的男人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对于自己的家人,宗庆后是问心无愧的!

现今,宗庆后离世了,但103岁的王爱珍依旧在世。

看到大儿子离世后,叔叔们和外室子门围剿自己的儿媳和孙女,不知她作何感想?

在校办工厂工作的10年间,宗庆后因为头脑灵活,被领导鼓动去做推销员。

那时校办企业自己有很多工厂,宗庆后卖过汽水、冰棒、文具纸张和儿童营养液。

这期间,他还帮着厂里办过电扇厂和电表厂。

虽然没有拿到一官半职,但这些对于宗庆后未来的创业之路,都有莫大的帮助。

1987年,各大国营厂效益都慢慢不行了,开始鼓励私人承包。

宗庆后抓住风口,四处借钱,筹了14万承包了“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

在这个过程中,施幼珍一直在鼎力支持他。

施幼珍心疼他没有家人疼爱,从婚后就各种包容他,且很明白他想改变命运的决心。

现在大家只看到了娃哈哈的元老杜建英,却忘了最早帮宗庆后的人,其实是施幼珍。

宗庆后在长期跑销售的过程中,发现一种学生营养液很受欢迎。

但这种营业液包装高端,价格不菲,很多家长想买却有心无力。

宗庆后抓住家长的这个心理找到厂家合作,自己开通了一条“简装灌装神生产线”,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436万元。

要知道,那可是1987年,不是2025年。

这条生产线就是在“上城区清泰街160号落成”,现在是娃哈哈的总部。

仅仅3年的时间,宗庆后就雇佣了130多名员工,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随着国人思想的开放,以及对保健品的了解,有人发现这个营养液含有性激素。

宗庆后很快就调整工厂的发展方向。

他拿出大笔经费,邀请专业营养技师,要开发属于自己的安全的儿童营养液。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宗庆后对员工们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为了邀请老教授张宏辉,他让出自家刚分的三室一厅的房子。

当时施幼珍带着女儿宗馥莉,还住在10平方的筒子楼里,房间里只有一个小窗户,夏天密不透风,根本不适合居住。

宗庆后对员工的奉献精神,员工们很感激,可施幼珍母女却吃尽了苦头。

1991年,宗庆后兼并了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正式成立,

当年,公司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亿,净利润7000多万。

随着时代和厂里的飞速发展,娃哈哈在九十年代初雇佣了很多大学生。

为了照顾她们,宗庆后优先建立了大学生宿舍,让员工们毫无后顾之忧。

在工资补贴方面,宗庆后也一直很大方,所以集团内员工的粘性很高。

但凡谁家里有婚丧嫁娶,他都记在心里。

有位老员工说,自己老公要出国留学,一直办不下手续,宗庆后得知后主动帮忙,全家至今都感激他。

因为一直和教育系统打交道,宗庆后赚钱后,先给教育局捐了大笔资金,建设了教师住宅区。

为了保障退休教师们的权益,娃哈哈一直在发放补贴,至今还有人在享受这项福利。

年幼时的老师,公司的老员工等,受过宗庆后帮助的人太多太多。

宗庆后发家之后,更是没有忘记自己的父母和弟妹。

宗庆后的二弟宗端后,在宗庆后发家之后,购买了一家破产的食品助剂厂。

开始生产水解植物蛋白、蛋白饮料、山梨酸钾、甜味剂等,专供娃哈哈使用。

在整个九十年代,宗端后就靠这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一年就能赚上千万。

2003年,宗端后获得美国绿卡,带着全家定居到了美国圣马力诺豪宅区。

这个位置很有意思,是宗馥莉当年留学的地方,也是杜建英生育三个孩子的地方。

现今,宗端后名下还有好几家公司,在源源不断的给他赚钱。

不过据老三宗泽后爆料,宗馥莉上位后就不让宗端后做供应商了,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只有白眼狼们明白。

宗庆后的三弟宗泽后,这几天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绝对的白眼狼一号。

宗泽后是家里最受宠的一个,不好好上学,一直梦想出国。

宗庆后八十年底发家之后,他的心就活了,一直央求哥哥送他出国。

九十年代,娃哈哈要发展国外进出口业务,宗泽后作为其中的代表,就去了美国。

在美国,他一边卖娃哈哈,一边卖罐头、服装、饮水机。

后期宗泽后成立了好几家公司,看似非常风光,实则因为经营不善,多数的结果都不太好。

宗泽后和杜建英早年蹭一起在美国宣传娃哈哈,后来一起负责进出口业务,关系很近。

现今,宗泽后欠了一屁股债,已经被限制高消费。

最近宗泽后一直在说宗馥莉不厚道,六亲不认等,如此背刺侄女的行为,一直为人不耻。

老三之后,王爱珍生了一个女儿叫宗蕊。

因为当时家里太困难,宗蕊被送给亲戚家抚养。

对于这个妹妹,宗庆后一直有所亏欠,所以发达之后一直在帮妹妹。

目前,宗蕊在全国各地有七八家香精公司,专供娃哈哈使用。

杜建英2010年离开娃哈哈,自己创立三捷投资集团时。

不知是为了帮宗蕊,还是为了防着杜建英,宗蕊至今都是该公司的股东。

宗庆后离世后,宗蕊出席葬礼,就站在宗馥莉身边,还曾被误会是施幼珍。

老五宗宇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他应该是全家最低调的一个,成年之后成立了一家包装公司。

这家公司专门生产娃哈哈各种产品的包装,在全国各地有20多家企业。

这阵子网上有人传言说“宗馥莉和宗继昌都是宗宇后的孩子”。

这简直就是扯淡,从年龄上看都对不上。

现今,虽然很多人因为宗庆后的私生活诋毁他。

但不管是从企业员工的角度,还是从亲人的角度,他几乎都是无可挑剔的。

纵观他的一生,貌似只亏欠了施幼珍母女。

好在最后他不糊涂,知道私生子能力不行,把企业留给了宗馥莉。

希望宗馥莉继续做六亲不认的自己,对娃哈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守住属于自己的一切,补偿自己和母亲吃过的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财经   弟妹   母亲   年代   宗庆   娃哈哈   家里   员工   全家   公司   现今   工资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