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神十九航天员出舱要抬着走?美国同行却能自己蹦跶?

最近神舟十九号返回的画面刷屏全网,三位航天员被小心翼翼抬出舱门的场景,让不少网友产生疑惑。

与此同时,美国“蓝色起源”飞船6名女性乘员却在4月中旬的亚轨道飞行后,笑着跑向亲友——这样的反差,真的是技术差距吗?

«——【·科学探索与富豪体验·】——»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轨驻留183天,完成3次太空出舱、80多项科学实验,单次出舱长达9小时

他们不仅要安装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维护舱外设备,还要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复杂的生命科学实验。

这就像马拉松选手冲线后需要担架,而短跑运动员跑完百米还能做拉伸——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挑战!

反观美国蓝色起源公司2025年4月14日的NS-31任务,更像是"太空边缘观光巴士"。

这趟11分钟的亚轨道飞行,最高触及104公里的卡门线,乘客们体验了4分钟的失重漂浮,整个过程与游乐场过山车的刺激程度相当。

全女性乘组中包含歌手凯蒂·佩里等名流,她们仅需三天基础训练就能参与这场"太空自拍之旅",全程无需承受长期太空驻留的生理压力。

这种短时、低负荷的飞行,对身体的冲击与坐过山车类似,自然可以行动自如。

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任务时长,更反映在身体负荷上。

中国航天员每天需进行2小时抗重力训练对抗肌肉萎缩,返回地球时因体液重新分布需要担架协助,而蓝色起源乘员只需接受3天基础训练即可“上天”。

由于失重时间极短,生理状态与常人无异,着陆后能自行出舱挥手致意,前者是科学探索的“硬核出差”,后者是富豪们付费体验的“太空蹦极”。

«——【·太空健身房与骨质疏松危机·】——»

长期太空驻留对人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地球上,人体约60%的体液因重力作用集中在下半身,进入太空后,体液会均匀分布至全身,导致面部浮肿、下肢变细(俗称“鸟腿化”)。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的面部肿胀正是183天体液重新分配的结果,而美国“蓝色起源”乘员仅经历短暂失重,体液未发生显著迁移,自然无需“消肿期”。

长期失重环境下,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系统会经历不可逆的退化。

航天员每月流失1%-2%的骨密度,半年相当于地球人十年的钙质流失量,骨质疏松风险直逼老年人。

更扎心的是,抗重力肌群每月萎缩1%-5%,返回地球后,骨骼脆弱到连站立都可能骨折,连站立都可能需要重新学习。

神舟十九号乘组返回后,需通过5-6个月的康复训练才能恢复站立能力。

当航天员重返地球时,血液系统还要经历"过山车式"考验,原本漂浮均匀的血液突然涌向下肢和头部,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晕厥,连内脏都可能因压力骤变受损

更微妙的是大脑的"空间定位系统"需要重新校准,曾有航天员描述落地后"地板像波浪般起伏",仿佛置身奇幻梦境。

而蓝色起源公司的游客仅经历4分钟失重,体液还没来得及大规模迁徙,自然免去了"消肿期"的烦恼,出舱后自然行动自如。

«——【·被误解的航天医学·】——»

事实上,航天员被抬出舱是国际载人航天界的通行做法。

这个看似"娇气"的操作,其实是国际航天界的常规操作——NASA宇航员在太空站驻留一年后出舱同样需要担架护送,俄罗斯联盟号乘组长期任务后也会接受全程医疗监护。

例如,今年3月返回的两名被困太空286天的美国宇航员,出舱时也需担架护送。

俄罗斯“联盟号”、美国“龙飞船”的长期任务乘员,落地后都需医疗团队全程护送。

中国航天医学体系更强调“以人为本”,神舟十九号返回后,医监医保人员在舱内对航天员身体状况做了初步评估。

出舱后立即进入医监医保车接受全面检查,包括心血管功能检测、骨密度扫描等。

恢复过程分为隔离恢复、疗养恢复和恢复观察三个阶段,通过理疗康复、中医药调理等手段,逐步让身体机能全面恢复。

反观美国蓝色起源的商业飞行,其医学保障更像是“过山车式体验”,乘员返回后仅需简单体检,无需长期恢复。

这种差异源于任务性质的不同:一个是国家主导的科学探索,一个是商业公司的娱乐项目。

«——【·从“太空第一步”到“家常便饭”·】——»

在太空中“遛弯”需要多少黑科技?中国航天员用20年时间给出了答案。

2003年杨利伟首次从神舟五号自主出舱时,他的舱内服还是重达10公斤的初代装备。

如今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已化身太空空调服,既能扛住月球般的极端温差(-100℃至120℃),又能保障航天员连续工作8小时,甚至超额完成19次出舱任务仍状态良好。

这背后藏着套精准的太空生存法则:返回舱着陆时,反推发动机会在最后1米处点火,把落地冲击力控制在人体可承受的8G以内,相当于帮飞船踩了脚精准刹车。

舱外作业更讲究“人机合一”,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特意设计在空间站边缘,不仅舱门更大方便搬运设备,还自带全套生命支持系统,让出舱变得像进出自家阳台。

要成为太空“六边形战士”,得先通过地球上的魔鬼训练。

蔡旭哲保持的5次出舱纪录背后,是每次长达6小时的中性浮力水槽训练——这相当于穿着200公斤装备在水下练杂技。

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要掌握的技能清单更夸张:从维修空间站设备到操作精密仪器,甚至要在模拟器里体验183天密闭环境的心理极限。

就连看似简单的出舱动作都有讲究,早期航天员出舱要系着“脐带”移动,像婴儿学步般谨慎。

现在虽然改用自由移动模式,但每步7.9公里/秒的宇宙速度,仍要求每个动作都经过上千次地面演练。

从神舟七号19分钟的首次出舱,到如今9小时刷新世界纪录,这套严苛的训练体系已培养出22位能常态化“太空出差”的超级人类。

«——【·殊途同归的航天价值·】——»

当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在2025年4月14日将6名女性送上太空时,这场仅11分钟的亚轨道飞行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

乘客们在失重环境下自拍、欢呼,随后轻松走出舱门——这场“太空边缘游”本质上是一场商业营销,单张票价高达数百万美元,目标客户多为高净值人群和名人。

相比之下,中国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2024年10月31日出发后,完成了长达183天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返回地球时因长期失重导致的肌肉萎缩和骨骼钙流失,需借助特制座椅被抬出舱。

下次看到航天员被抬出舱,请记住:这不是“技不如人”,而是中国航天迈向深空的勋章

两种路径并无高下之分:美国商业公司用“短跑”式体验激发公众兴趣,推动技术迭代,中国则以“马拉松”模式夯实深空探测基础。

2023年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已超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200亿美元。

无论是抬着出舱的航天员,还是活蹦乱跳的“太空游客”,都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前者用身体丈量科学,后者用资本激活市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科技   航天员   技不如人   美国   同行   太空   神舟   乘员   起源   体液   蓝色   担架   空间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