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总是被西方打压?为什么美国要不惜代价围堵中国科技?德国媒体直接给出了答案。
近日,据报道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表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准备出台一项新措施。
禁止任何包含中国技术或设备的海底通信电缆接入美国,以此来防范所谓的“中国间谍活动”。
这个理由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因为此前的芯片制裁,也都是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进行的。
却没想到,现在在美国眼中,连铺电缆都要防着中国了。
海底电缆是什么,它是支撑全球互联网骨架的基础设施,全球99%的跨国数据流量,全靠它传输。
谁掌控了海缆,谁就掌握了信息高速路的收费权、管理权、话语权。
以前,美国、日本和法国三家公司垄断了全球市场。
但从2008年起,中国的华海通信就加入战局,到2024年,这四家企业一共包办了全球98%的海缆建设与维护。
而中国不声不响就成了骨干选手,这怎么能让美国安心?
于是,据《金融时报》表示,特朗普政府今年刚上台就发布了一份“美国第一”投资政策备忘录,明确提出要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中的外国对手投资”采取更强硬立场。
随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就开始讨论这个新措施,预计该委员会将于8月7日进行投票。
一旦这个法案通过,中国企业将无法获得FCC许可。
不管是自己建海底通信电缆连到美国,还是用别家公司铺好的电缆容量,全都不行。
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最大的海底电缆制造商华海通信。
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这一刀砍下去,影响可不只在中国。
《公共与国际事务》直接指出:美国其实离不开中国企业维修海底电缆。
全球每年都有数十条电缆因为捕鱼、地震等原因损坏,谁速度快,谁就能稳定网络安全。
把中国企业踢出局,就工作效率而言,他们自己修得过来吗?
所以,这个措施看似是“堵漏洞”,实则是在“自废武功”。
而美国不惜代价也围堵中国,其实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垄断地位正在被动摇。
2022年,德国《焦点》周刊就刊登了一篇题为《领先的高科技供应商之间的转变》的文章,提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用30年完成了逆袭,稳稳地坐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上。
中国高科技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全球总量的25%,也就是全球的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被贴上“组装工厂”标签的国家,正在用芯片、5G、无人机、新能源,重新定义全球科技格局。
而这,正是西方最不愿面对的现实。
过去几十年,西方一直把中国看作“组装工厂”,低端制造、廉价劳动力,是他们贴给中国的标签。
但据报道,我国制造业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与此同时,工业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档次全面提升。
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节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变频空调、汽车等中高端产品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类变化,不只是制造总量的增加,更包括技术含量的提升。
如果说出口份额说明的是市场能力,那产业链的完整性就更是技术能力的象征。
就像德国《焦点》说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这不是一句溢美之词,而是产业结构的铁证。
从原材料、基础制造、核心零部件,到终端设备、服务体系,链条完整,无缝衔接。
在光伏、锂电、电动车等领域,中国不仅掌握核心制造技术,还拥有矿产资源开采与冶炼能力。
这直接打破了西方“卡脖子”的旧把戏。
面对美国对光刻机出口的封锁,中国也并未完全陷入被动。
而是通过材料国产化、工艺优化、设备研发“三管齐下”,把产业链的短板一块块补齐。
这就是西方最害怕的局面:它封得了一家企业,却封不住一个国家自我循环的工业体系。
而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设备、高铁、无人机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更是打入了全球供应链核心。
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AI大模型数量超过160个,相关产业融资突破800亿元人民币。
英伟达一度试图重返中国市场,但受限于美国最新限制条例,只能出售“阉割版”芯片。
有需求却无法交货,中国厂商趁势而上,推出国产替代方案。
并且有实际量产能力,这些,不是一两家明星企业能完成的,这需要产业链协同。
同时,中国还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
就是这些能力,让美国越来越不安,因为中国的科技扩散力,已经不是在某一个点。
而是在面,在链,在结构。
不是中国做出了一台好无人机,而是整条无人机产业链:传感器、电池、电控、算法、机械臂,全是中国制造,全在中国组装。
中国大疆的农业无人机出口到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但美国在农业无人机这块的份额几乎被挤到边缘。
所以,西方用了几百年时间构筑起科技霸权,而中国只用了短短三十年,就在关键技术领域逼近甚至超越欧美,这不是偶然。
而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靠制造立国,靠实业突围。
西方想封锁中国,结果没想到越封锁,中国就越强。
从5G到新能源,从芯片到无人机,中国不是在等风来,而是在破风而上,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