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海运费率指数在过去一年内上涨了18.6%。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用的政策,正处于国际航运“风暴眼”。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5年全球贸易报告,2024-2025年全球集装箱航运流量中,中国占据53%的市场份额。美国港口协会(AAPA)7月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仅第二季度,通过美国主要港口的中国船舶数量同比下降了近13%。在港口一线,货主、船东、工会、港口管理局的博弈愈发白热化。
美国造船业长期萎缩,年初的美国海事报告显示,全美现有商船船厂仅剩12家,远逊于中国的112家。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全球份额自2023年达到顶峰后,虽在上半年因美方政策影响有所回落,但依然牢牢占据“半壁江山”。美国工会联合会今年3月向贸易代表办公室递交的诉状中,明确指出中国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等政策,助推中国船厂低成本抢单,令美国本土企业陷入困境。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从2024年4月启动的301调查,聚焦点直指中国在海事、物流和造船产业链的政策优势。
年初发布的调查报告中,USTR认为中国船舶业的政策性红利带来了不公平竞争,导致美国船厂订单锐减,全球供应链格局被改写。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报告,成为美国征收中国船舶港口费的直接依据。
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联邦公报正式发布“港口服务费”征收方案,明确自10月14日起执行。新政策规定,所有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含香港、澳门企业)进港需按净吨位缴纳服务费。首年50美元每净吨,按7万吨船只计算,一次进港费用高达350万美元。未来三年内,费率将逐步上调至每吨140美元,单艘大船每年最多计5次。
非中国公司运营但中国建造的船舶同样难以“幸免”。这类船只按净吨位18美元起步,或每个标准集装箱120美元,取高数额收取。以一艘装载1万个集装箱的大船为例,单次进港费用平均每箱350美元,2028年后还将继续上涨。汽车运输船则按车辆容量单位计费,最低150美元起。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同步上线Pay.gov专属缴费通道,要求所有费用通过银行账户实时转账,拒收现金。系统后台已与船舶AIS(自动识别系统)联网,自动匹配船籍和航次数据,实现精准征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政策操作透明、流程严密,堵住了传统“钻空子”的所有可能。
美国海关明确,未按时缴费的中国船舶,将被暂停装卸货许可,禁止靠岸,甚至不给予离港许可,船舶只能在锚地漂泊。CBP拥有强制扣押权,严重者可直接扣船。数据显示,7月已有两艘中国籍货轮在洛杉矶港因缴费争议被暂扣,单日经济损失超过5万美元。
为确保政策顺利落地,CBP加紧系统调试,首批执行目标锁定美西和美东主要港口。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也同步修订了合同模板,明确要求船东提前告知租船人所有额外费用,费用由租家先行垫付,违约则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多家国际知名航运公司已在内部调整合同条款,将港口费纳入计价体系,最终转嫁至外贸企业和货主。
新政同时设立多项豁免条款。参与美国环保、安全项目的船舶可申请减免;空船、船东在美新造船订单可获三年豁免。运送美国出口煤炭、粮食的船舶则为保障本土农业利益而被豁免。小型或特殊用途船舶也在豁免范围内。但业内分析认为,绝大多数中国远洋货轮无法满足这些特殊条件。
配套措施还包括对中国产港口设备(如起重机、集装箱卡车)加征最高100%关税。液化天然气出口的运输船舶,未来必须使用美国本土制造船只,2025年占比提升至3%,2047年目标为15%。
美国港口新政落地前夕,全球航运市场已出现明显震荡。7月,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集装箱运价指数环比上涨12%,美线涨幅尤为突出。多家中国大型航运企业开始调整航线,部分货物改道加拿大、墨西哥港口中转,避免高额港口费。船东加速购买欧洲二手船,或将新船订单转向日本、韩国,规避中国制造标签。
中国船厂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份额从72%骤降至52%,为近十年最大单季跌幅。韩国造船业则趁机承接高端船订单,市场份额提升明显。航运联盟内部出现分歧,部分成员拒绝与中国船舶共同运营,以免“被连坐”导致成本激增。
中国对美出口企业受冲击最为明显。运费上涨直接压缩利润空间,7月以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数百家外贸企业因成本压力缩减出口订单。美国消费者感受到进口商品价格普涨,尤其是家电、家具、服装等传统“中国产品”。
美国农业及能源出口商由于豁免条款,暂时缓解了运力瓶颈。但液化天然气等大宗能源出口,因必须使用美国制造船舶,运输成本较2024年上涨17%。业内预计,2028年后中美航线总运价至少再上涨20%,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持续加剧。
新一轮贸易摩擦激起全球舆论关注。多家国际航运和贸易组织公开质疑该政策违反WTO自由贸易原则。美国经济政策研究院(EPI)专家在7月底论坛上警告,此举虽短期可刺激本土投资,但长远看将推高通胀,伤及本国消费者利益。
中国商务部多次发表声明,坚决反对美方的贸易限制措施,认为其严重扰乱全球供应链稳定。中国船东协会则已就相关政策影响向国际海事组织(IMO)递交申诉。中美双方在多轮谈判中,港口费政策成为新一轮博弈的关键筹码。
面对高额港口费和潜在法律风险,越来越多中国航运企业选择将船舶注册地迁往第三国。8月,巴拿马、利比里亚、新加坡等船旗国新注册中国背景船只数量同比增长22%。部分船公司转向东南亚、欧洲等新兴市场,积极拓展东南亚-欧洲-非洲等替代航线。
船东还通过优化航线、缩短单程距离、增加小型船舶运营频率等方式,试图分摊新增成本。业内分析,未来2-3年全球航运联盟格局将重组,合同条款变化频繁,最终费用链条依旧将传导至下游企业和终端消费者。
参考资料:
财联社:2025-08-07 17:54·:航运巨头马士基:全球航运需求表现强劲 除了美国……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