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后,医生提醒:牢记三忌、三宜、三秘诀,秋冬少生病!

每年一过秋分,天气就像突然换了频道,白天不再那么长,早晚的温度落差也越来越大。人们的身体在这种季节转换中,其实也在经历着一场不小的考验。

气候从热转凉,湿度开始下降,呼吸道、免疫系统、血管、消化功能这些原本就容易“出岔子”的环节,常常在这个时候被放大。

中医里有“秋冬养阴”的说法,现代医学也发现,这个季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代谢能力、激素分泌水平都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换句话说,秋分之后的养生不仅仅是“穿多点衣服”这么简单,它关系到整个秋冬季的免疫力、防病能力和衰老速度。

如果在这个时候忽视了身体的变化,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到了冬天可能就会变成真正的健康隐患。首先得明白一点,秋天最大的变化其实不是气温,而是“干”。

空气湿度的下降,对身体的伤害远比人们以为的要大。皮肤干、咽喉干、鼻腔干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

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呼吸道上皮纤毛的清除功能会下降20%\~30%,病毒颗粒在呼吸道内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感染机会大大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深秋,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这些呼吸系统问题就会明显多起来。所以,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嫌麻烦”而不补水。

一天至少要保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而且最好分散到全天慢慢喝,而不是等渴了才灌几大口。同时,家里湿度太低时,可以适当使用加湿器,让空气维持在45%\~55%,这是对呼吸道最友好的湿度范围。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穿得太随意”。很多人总是凭感觉穿衣服,早上出门还热得出汗,晚上回来却冻得直打哆嗦。殊不知,这种忽冷忽热的状态对血管是巨大的刺激。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会让血压波动加剧,对中老年人来说,这可能直接增加心梗和脑梗的风险。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追踪数据显示,秋分后四周内,因心脑血管急症入院的患者比夏季高出28%。所以这个季节最需要“懒一点”,出门前查一下天气,衣服分层穿脱,不要为了“图方便”而让身体受冷刺激。特别是颈部、腰腹、脚踝这些关键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它们都是血管反应最敏感的区域。

除了衣服和水分,饮食结构也是秋季调养的核心。很多人到秋天食欲变好,就开始大鱼大肉,殊不知这样对肠胃是种负担。

秋天气候干燥,消化液分泌本就减少,暴饮暴食会让胃肠道更容易发炎。再加上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会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让秋冬本就紧张的血管雪上加霜。

更何况,秋冬季是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紊乱高发的时期,大量摄入油腻食物只会让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下降。所以饮食上应该多加一些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莲藕、百合、南瓜、苹果、梨等,既能润燥,又有助于维持血糖和血脂稳定。

还有一点常常被忽略,就是“睡眠的节奏”。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熬夜,觉得天气凉快了,不影响身体。其实秋分之后,人体的褪黑素分泌曲线也会发生变化,晚上入睡的时间如果推迟太多,昼夜节律就会被打乱。

睡眠紊乱不仅让免疫力下降,还会影响血压、血糖的调节。韩国延世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秋冬季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患上感冒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是睡足7小时以上者的1.8倍。

换句话说,秋天的睡眠管理比夏天更重要。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对免疫力和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

然后是运动的问题。很多人到了秋天就“懒”了,觉得天气凉快就该休息,实际上秋天正是运动养生的黄金季节。因为气温适宜、心率稳定,是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代谢能力的最佳时机。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冬季患病风险。

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秋季每周坚持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散步的人,冬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不运动的人低32%,代谢综合征指标改善幅度达18%。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3点到5点,这个时间段体温和肌肉反应最稳定,也最不容易受凉刺激。而早晨刚起床或晚间气温骤降时,激烈运动反而容易诱发心血管事件。

在笔者看来,秋天养生最重要的,其实是“慢下来”。气候、昼夜、身体状态都在悄悄发生改变,这时候如果还像夏天一样“大意”,等冬天疾病找上门才后悔就晚了。除了前面说的那些大方向,生活细节里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地方。

例如,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防止皮肤屏障受损;早晚出门记得带围巾,保护颈部呼吸道;每天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御力。别看这些都是小事,积累起来却是秋冬少生病的关键。

与此同时,心理状态的调整也不能忽视。秋季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季节,和褪黑素、血清素水平的季节性波动密切相关。

情绪低落会抑制免疫系统活性,让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多和朋友交流,多接触阳光,都是“养心”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情绪稳定比补药补品更能保护身体。

总的来说,秋分不是一场“节气仪式”,而是一次身体的调试机会。身体所有的适应性变化——从血管到免疫,从神经到代谢——都在提醒人们,是时候调整生活方式了。

你说,健康这件事,说到底从来都不是靠一两次“进补”或者“吃药”解决的,而是日复一日的细节积累和习惯塑造。如果能在秋分后这段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运动和心理习惯,那么整个秋冬都会平稳得多,不容易感冒、不容易疲惫,甚至连老毛病都可能少犯。

换句话说,秋分后的这一个月,是为整个冬天打底的关键期。忽视它,接下来的几个月就可能一直“被动应付”;重视它,身体就会在寒冷到来时更有底气、更有防线。

毕竟,健康不靠运气,它靠的是每一个细微的选择。秋天已经来了,从今天开始,给身体一点“提前准备”的机会,就是对整个秋冬最大的投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秋冬养生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冬季养生饮食注意事项[J].家禽科学,20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养生   秋分   秋冬   秘诀   医生   身体   秋天   呼吸道   血管   湿度   秋冬季   季节   稳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