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顶级期刊《细胞》的服务器被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引爆。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团队,经过整整二十年的努力,终于破解了自1902年提出、已困扰全球科学界125年的“植物细胞全能性”之谜。这个课题曾被《科学》杂志列为“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中的第九位。此前,美国团队曾因“实验体系不稳定”而中途放弃,如今它被中国科学家彻底攻克。
张宪省教授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就像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群猴子,我们知道细胞能变成整株植物,但搞懂背后的原理却难如登天。”这句话道出了整个研究的艰辛与曲折。
研究团队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十几万次的实验。他们运用扫描电镜、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首次完整捕捉到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普通体细胞先分裂成两个,随后以“三个一组”的模式形成十二细胞的胚体。这个过程直观地证实了“全能性源于单细胞”——而这正是美国学者追寻了近百年的核心答案。
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触发细胞全能性的两把关键“钥匙”:一个是叶片气孔前体细胞特有的基因SPCH,另一个是可人工诱导高表达的基因LEC2。这两个基因协同作用,激活大量生长素的积累,推动细胞完成染色质重塑,使原本“沉默”的基因被重新唤醒。就这样,一个普通细胞成功“变身”为全能干细胞。面对这一突破,日本学者坦言:“我们从未想过中国能建立如此稳定的诱导系统,这确实是世界级的实验设计。”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的评价非常到位,他说:“这标志着中国在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根本性转变。”要知道,早在上世纪美国就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攻关,却始终受困于“体细胞起源不明确”和“诱导效率低”的瓶颈。而中国团队不仅清晰阐释了其内在机制,还构建出可重复、稳定的实验体系,为全球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
这项突破的意义早已超出实验室的范畴,它正在悄然改变农业的未来格局。目前,团队已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上推进实验,三大变革正在落地:
第一,育种周期大幅缩短,优良品种加速普及。团队核心成员苏英华这样解释:“杂交水稻育种通常需8到10年,借助南繁技术最多也只能缩短一半时间。”而现在,通过基因开关的精准调控,优良品种靠单个细胞就能实现“克隆式”繁殖,杂种优势可直接固定,育种周期有望再减少50%。这意味着,未来优质大米和高产玉米会更快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珍稀植物有望“起死回生”,生态保护获得新利器。相比传统育苗方式极低的成活率,用单个细胞培育新植株的技术可将成功率提高十倍以上。像野生兰花、华盖木这类濒危物种,不再依赖稀少难寻的种子,只需一小块叶片组织就能实现批量繁育。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开了全新通道。
第三,农药与化肥减量,农业走向绿色高效。在精准激活细胞全能性之后,作物抗逆性显著增强。我们可以参考抗虫棉推广的成功经验:从1997年至2000年,其种植面积从2000公顷迅速扩展至70万公顷,农药使用量大幅下降。未来,小麦、玉米也有望凭借自身抗性抵御病虫害,既帮助农民节省成本,也减轻环境负担。
从2005年团队组建,到2025年成果正式发布,二十年的坚守背后,是中国植物生物技术实力的厚积薄发。如今,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相关研究队伍,政府科研投入也占到了全球公共投资的三分之一。张宪省教授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科研人的底气:“我们用二十年解开了百年难题,我们更要用技术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这场发生在实验室的“领跑革命”,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餐桌与自然生态,也更向世界证明:中国科研正以破局者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