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995年,全球的企业界就像一场武林大会,美国和日本的高手占了九成席位。
当时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美国有151家企业,日本紧随其后149家,而中国只有3家国企在门口张望,连美日总和的零头都不到。
那时候,三菱商事、丰田这些日本巨头横扫全球,美国通用、沃尔玛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中国企业几乎是透明人。
但三十年过去了,风水轮流转,2024年最新榜单一公布,全球都惊掉了下巴。
1995年的美国,沃尔玛以1392亿美元营收首次登顶,直接把第二名甩了几条街。
美国企业不仅数量多,赚钱能力更是逆天,151家企业赚走了全球500强总利润的38%,妥妥的是躺着在数钱。
而日本那时候表面是风光无限。
三菱商事、三井物产靠着“全球买、本土造”的套路,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丰田、索尼在汽车和电子领域几乎无敌,149家日本企业的总营收甚至超过美国。
但这一切都是泡沫堆起来的,日元疯狂升值,企业拼命借钱扩张,就像吹气球一样,看着大,一戳就破。
1995年的中国,中国银行、中化集团、中粮集团作为仅有的三家上榜企业,全是国企,干的都是能源、粮油这些基础活。
那时候的中国企业,技术落后,国际市场又处处碰壁,和美日的差距就像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深。
中国以133家企业含港澳台142家稳居第二,美国139家保持领先,日本却暴跌到40家。
2024年的美国,虽然企业数量少了点,但依然稳坐头把交椅。
沃尔玛连续11年蝉联榜首,亚马逊、苹果、微软这些科技巨头稳居前列,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前沿领域,美国还是“话事人”。
然而,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全球商业史上的奇迹,国家电网以5459亿美元营收位列第三,中石化、中石油紧随其后。
更让人惊喜的是,华为、腾讯、比亚迪这些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华为5G专利全球第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丰田,拼多多首次上榜就引发全球的关注。
现在的中国企业,从能源、基建到互联网、生物医药,几乎什么都能干,真正实现了全能发展。
这时再看日本,早就被时代遗落。
1995年风光无限的三菱商事,现在跌到了第45位,索尼、东芝在中韩企业的冲击下节节败退。
虽然丰田还能排到第15位,但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把它逼到墙角,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电池、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让日本汽车产业的优势荡然无存。
日本上榜企业数量从149家锐减到40家,背后是“失去的三十年”。
1995年到2024年,中国GDP从7000亿美元涨到18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8%。
加入WTO、“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打开了国际市场,“一带一路”更是让中国企业走向全球。
华为5G、大疆无人机、DeepSeek大模型,这些都是中国研发投入的成果。
2024年,据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不算少,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从低端制造到高端智造,中国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路。
就拿汽车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百分比的一半还多,比亚迪、蔚来已经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
美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占全球不到一半,139家上榜企业中,科技公司占比超30%,摩根大通、高盛通过资本运作收割全球财富。
美国企业海外利润占比很高,美元霸权让他们在国际贸易中躺着赚钱,然而这也有弊端。
在2024年,美国制造业企业在500强中的占比不足20%,而中国这一比例超过40%。
日本企业长期依赖“精益生产”,在数字化转型中反应迟缓。
索尼搞AI和虚拟现实没搞出什么名堂,丰田在新能源领域落后中国至少5年。
不光如此,日本65岁以上老人居多,缺少劳动力,所以企业的成本很高。
日立、东芝不得不剥离非核心业务,规模缩水直接影响竞争力。
加上本土市场饱和,海外市场又被中韩企业挤压,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5年的25%降至2024年的12%,电子产品市场份额更是不足10%。
虽然中国企业数量多,但利润水平落后美国,提升技术附加值、打造全球品牌,是未来的关键。
华为昇腾芯片、百度文心一言等产品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很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内改写行业的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企提供了广阔市场,但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怎么平衡本土化与国际化,还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必修课。
再来看下美国的战略调整,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效果有限,2024年美国制造业岗位数量仍比2000年减少30%。
高昂的人力成本和供应链断层,让美国难以重建完整工业体系。
对华为、TikTok等中国企业的制裁,短期内虽然保护了美国科技的巨头,但长期可能激发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2024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35%,国产替代加速。
美国想要通过“印太经济的框架”围堵中国,但是盟友间的利益分歧严重。
欧盟对美国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调查、韩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独立诉求,都显示美国影响力在削弱。
而日本的丰田,计划2030年实现氢燃料电池车普及,索尼加大半导体研发投入,这些举措可能成为翻盘关键。
放宽移民政策、推动女性就业,也是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无奈之举。
2024年,据说日本外籍劳动者数量突破200万,但文化冲突和社会接纳度还是难题,在中美得博弈中,日本想要两边下注。
既参与美国的“芯片四方联盟”,又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合作,这种骑墙策略可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长期风险巨大。
中国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美国通过技术垄断维持优势,日本则因为固步自封走向衰落。
这场变局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不断的创新与变革。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将进入更激烈的竞争阶段,希望中国可以在科技自主、产业升级上取得新的突破。
对此,你怎么看?
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步伐加速 进口依赖度持续下降
证券时报2025-04-17
「环时深度」“对等关税”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吗?
环球网2025-04-16
百度百科: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中国GDP增长8.1%,总量近18万亿美元!美国、印度、日本呢?
海峡快讯2022-01-20
更新时间:2025-05-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