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在2025年Citadel Securities的对话会上,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当时他脸上的神情有点微妙,像是带着遗憾,又透着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不愿明说的焦虑。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曾经的95%直接归零,过程之快、下场之狠,连黄仁勋自己都没能完全掩饰心底的失落。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博弈,看起来像在谈芯片,其实牵动的是中美之间那根越来越紧的科技神经。事情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得往前翻翻账本。
要理解英伟达这次“退市”,得从它在中国的辉煌讲起。2024年,英伟达在中国大陆的收入达到171亿美元,占到其全球营收的13%。
这个数字,不只是漂亮,更是扎根的象征。那时候,英伟达的A100、H100几乎是AI服务器的标配,市场份额高达95%。
但光景转到了2025年第二财季,收入直接跌到27.69亿美元,短短几个月缩水近9亿美元。表面上看像是市场波动,实际上是政策直接“拉闸”。
美国政府收紧出口,从最早的A100、H100禁令,到后来的特供版H20也被拦下,一步步堵死了英伟达的对华通道。
英伟达不是没挣扎。它试图用A800、H800、H20这些“降规版”产品维持市场,但性能打了折扣,价格没便宜多少,中国市场自然不买账。
更别说还有网络安全审查、数据合规问题压着,客户被建议规避这些“特供芯片”,这条路基本走死了。
真正让这条路失败的,是它既没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也没能躲过美国的政策红线。这种“左右都不讨好”的局面,把英伟达推到了退路尽头。
英伟达的困境,不是偶然撞上,而是中美政策的“双面夹击”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那边加码出口限制,外加什么“销售收入分成”这种前所未有的要求,已经被不少法律专家质疑是否违宪。
英伟达估算,光这项政策就可能让它损失55亿美元。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进行调查,同时要求就H20芯片的安全问题作出说明。
过去可能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显然是“该查就查、该问就问”。
黄仁勋的表态也随着局势不断变化。5月时,他还有点试图稳住市场,说中国份额只降了一半。但到了10月,他已经公开承认完全退出。
这种态度的转变,其实也反映出企业在政策面前的“无能为力”。它看起来像是在做出战略调整,但背后还有更深的考量,英伟达根本没有选择的空间。
而在资本市场上,英伟达的股东们已经接受了“失去中国”的现实。他们不再指望中国市场能带来确定性收益,反而把任何来自中国的销售都当成“意外收获”。
英伟达的退出,并没有让中国市场陷入真空。相反,本土厂商的机会窗口就此打开。
从“能用”到“好用”,中国芯片的进步速度已经让竞争对手不得不重新评估。黄仁勋也不再回避中国的技术进展。他甚至说,中国在AI芯片领域只比美国“落后几纳秒”。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轻描淡写,但能从竞争对手口中说出这样的评价,说明中国的芯片产业已经不是“追赶者”,而是“接近者”。
在这场产业重构中,英伟达腾出的市场位置并没有空着太久。中国的云计算巨头,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等,也开始加大自研芯片投入。
而美国的政策反噬也开始显现。ASML、AMD等国际芯片企业,受限于对华出口政策,业务扩展明显受阻。
一开始大家以为只是限制中国发展,结果连带让整个全球供应链变得更不稳定。表面上是封锁中国,但一旦细看,会发现美国企业自己也在为此买单。
黄仁勋说 “伤害中国的事儿,搞不好更伤美国”,这话不是随口发泄,看英伟达最近的动作就能明白。
之前英伟达的 H100、A100 这些 AI 芯片,国内搞大模型的百度文心一言、做自动驾驶的小鹏汽车都得用,没这东西,不少技术项目推进都费劲。
现在因为美国政策,英伟达没法给中国卖最新芯片了,这不仅让它丢了中国市场,还让它把自己从全球 AI 生态里摘了出去,以后想再深度参与进来,难度会越来越大。
技术领域从来不是 “攥在手里不让别人用,别人就永远需要你”。英伟达现在等于主动放弃了 “参与中国 AI 发展” 的机会,国内企业用不上它的芯片,就只能转头搞自主研发,没别的路可走。
比如华为,之前一直在做自研芯片,现在加速推出昇腾系列,百度、阿里已经开始用华为芯片搭建 AI 系统。
短期内,咱们的芯片性能确实赶不上英伟达,比如跑同一个大模型,英伟达芯片可能一天完成,咱们的得两天,但至少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不会出现 “别人一断供,AI 项目就停摆” 的情况。
英伟达退出,其实给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化提了速。不过要说明的是,英伟达不是自愿退出的,美国政府的政策逼着它选边站。
现在美国政策压下来,不退出中国市场,可能会被罚款、限制技术,甚至没法在美国做生意,这种时候企业只能先考虑 “能不能活下去”,赚钱的事只能往后放。
现在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早就不是 “某款芯片能不能出口” 这么简单了。
美国想的是制定技术规则,让中国按它的规则来,还想挖走中国的技术人才,让中国没人可用;中国则是按自己的节奏推进技术研发,同时跟其他国家合作,不接受单方面的压制。
英伟达这件事,把科技战的代价摆得很清楚:美国企业丢了市场,中国企业短期内得花精力找替代方案,但长期来看,中国能建立起自己的芯片供应链,不用再受制于人。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 “用短期阵痛换长期安全” 的博弈,而英伟达,就是这场博弈里最先被推到台前的 “牺牲品”。
英伟达的离场,不是主动告别,而是被现实推下牌桌。而那句“伤害中国,也可能更严重地伤害美国”,也许会成为很多跨国企业未来回头看时最深的一声叹息。
合作的窗口还在,但前提是不以牺牲对方为代价。单边决策、强硬政策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双输。这场博弈,从英伟达开始,却不会止步于英伟达。
信息来源:“95%→0%”,黄仁勋:伤害中国的事,往往更严重伤害美国
2025-10-17 21:00·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