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2025#2025年4月24日是中国的第十个航天日,五十五年前的这天,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从此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国家,它的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五十多年来我国通过“三步走”战略,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空间站,而且即将实施登月计划。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同一天(4月2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下午17时17分,烈焰升腾,长征二号 F 遥二十运载火箭托举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搭载着陈冬、陈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员驰往450千米之外的天宫空间站。
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王杰迫不及待地望向舷窗外的地球家园,这颗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星球如镶嵌在黑色天幕中的“蓝宝石”,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蔚蓝色的海洋占据大部分位置,云层如絮状薄纱覆盖着陆地,南极白色的冰盖与沙漠的金黄形成鲜明对比。飞船在轨道上转了数圈后,王杰终于捕捉到那片熟悉的黛青色褶皱——阴山山脉。像母亲当年织毯时指尖抚过的棱纹,山下的那抹绿色就是家乡 —— 巴彦淖尔草原。这位从巴彦淖尔草原走出的航天骄子,即将开启他逐梦太空的荣耀征程。他的故事,是一部用汗水与坚守浇筑的奋斗史诗,凝聚着新时代航天人的使命担当;也是一曲用坚韧与执着谱写的逐梦之歌,勾勒出属于他的星辰大海。
从太空看地球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感受这个草原男孩用坚韧与执着书写的属于他的的星辰大海。
1989 年,王杰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一个半农半牧家庭。儿时的他常手持牧羊鞭,在阴山脚下的草场上奔跑。羊群啃食牧草的沙沙声中,他总爱仰望天空,看苍鹰盘旋,幻想自己也能飞得更高。牧民谚语“雄鹰的翅膀是在风雪中练硬的”常被父亲挂在嘴边,这句朴素的哲理后来陪伴他挺过了无数次训练中的极限挑战,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将自己视作一名男子汉。每逢夏夜,他总会和弟弟妹妹躺在门前的草地上,数着漫天闪烁的星辰,听父亲、母亲讲述《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等古老的传说,那些故事如同火种,在少年心中埋下航天梦想的种子。
航天员王杰
王杰的童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浪漫,家中耕种着十多亩农田,饲养着数十只羊。为了帮父母分忧,王杰在还没有上学之前就在帮助家中放牧羊群。上学后,他在田间地头割羊草和照顾羊群的时候,也不忘带着课本随时温习。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许多牧民的孩子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回家干农活。但王杰从来没有放弃学业,而且从小就是一名小学霸。父母看他是块读书的好料,决定即使卖掉羊也要供他成才。
13 岁那年,王杰离开疼爱他的父母,独自一人到县城读初中,因为离家有十多里路,所以借住在亲戚家。远离父母照顾的王杰,越发懂事,知道全家供他读书不易,于是更加刻苦用功,凌晨五点的路灯下,少年王杰捧着课本背诵英语单词的身影,成为那条小巷最动人的剪影。"常立志不如立长志",这句贴在床头的座右铭,见证了他从年级百名之外,奋起直追,稳居前十的逆袭。
王杰的父母
2003 年 10 月 16 日,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球,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神五飞船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虽与巴彦淖尔相距 400 公里,但这也让14岁的王杰倍感骄傲。课堂上的王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 “杨利伟” 三个字,他第一次意识到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意义;当老师讲述航天员需要扎实的科学知识与强健体魄时,他在笔记本扉页上郑重写下:“我要成为像杨利伟一样的人!” 从此,这个草原少年开启了追逐梦想的征程。为了提升成绩,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学习,步行三公里到镇上的图书馆借阅科普书籍;周末帮家里放牧时,口袋里总是揣着英语单词本,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诵。这份执着,让他从牧区中学脱颖而出,考入重点高中。
2011 年高中毕业时,王杰原来打算报考飞行员,然后通过选拔活动,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儿时根植于心中的航天梦想。但是当时飞行员的体检要求条件苛刻,王杰只好退而求其次,报考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制造专业。虽然这个结果离他的目标有些偏差,但能够使自己亲手制造的航天器飞行于太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间接实现了航天梦,于是他更加废寝忘食的钻研学业。
上北航时的王杰
大学四年,他将图书馆当成第二个家,系统钻研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等专业课程,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导师吴大方教授回忆:"王杰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2015 年,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并顺利完成硕博连读。在北航实验室,他专注于航天微振动隔振技术研究,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基于深厚的技术基础与广泛的调研论证,王杰提出了精益求精的微振动抑制总体方案,为航天器精密仪器稳定运行提供了设计新思路。这段科研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深厚的航天专业知识,更锤炼出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到2018 年,选拔航天员的条件相对已变得较为宽松,这年举行的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首次面向科研院所与高校开放。这意味着像王杰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首次获得了直接参选航天员的机会。彼时,已在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从事航天器结构设计的王杰,听到消息动心不已,出征太空的夙愿有望实现。然而习惯了整天与图纸、代码打交道的这幅身躯,能否在体检时过关?王杰有些犹豫。但机会已经摆在面前,错过了岂不是要后悔终生?抱着 "试一试" 的心态,他报了名,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一路过关斩将,于 2020 年 9 月正式入选第三批预备航天员。
训练时的王杰
选拔过程堪称 “万里挑一”,需通过基础医学、心理学、航天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 300 余项严苛的测试。面对离心机训练时中8倍重力加速度带来的窒息感,他凭借顽强意志完成所有动作;在水下模拟失重训练中,连续6小时高强度操作,手指被训练服磨出血泡仍坚持到最后。最终王杰以综合排名优异的成绩入选第三批航天员,实现从 “造飞船” 到 “乘飞船” 的角色蜕变。这个过程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付出的努力要比飞行员出身的其他队友更加艰难,但他一路坚持,最终将所有困难全都克服。
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后,王杰迎来更严峻的挑战。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他用 10 个月时间啃下 30 余门专业课程,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 20 多个笔记本。理论课程学习对学霸出身的他而言不算难事,但环境适应性训练和体能训练却是明显短板。要想真正遨游太空,这些短板必须补齐,这就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训练才能实现。
工作中的王杰(左一)
在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中,王杰每天穿着 120 公斤重的训练服,在水下完成舱外维修、设备安装等操作,常常累得手臂颤抖仍反复练习。面对体能短板,他制定 “魔鬼训练计划”:凌晨 5 点进行 5 公里越野,午休时间加练器械,晚上进行平衡能力专项训练。三年间,他的 3000 米跑成绩从 13 分钟提升至 10 分 30 秒,各项体能指标达到优秀水平。“我不是天赋型选手,只能靠努力弥补差距。”这是他在训练日记中鼓励自己的话语,通过4年多时间的刻苦训练,王杰终于取得了执行飞天任务的资格,
2025 年 4 月23日,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王杰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此次任务中,他不仅要完成与神舟十九号乘组的在轨轮换,还要执行多项高难度舱外任务,包括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回收等。在发射前三个月的合练中,他与乘组人员反复推演任务流程,对飞船上万个操作节点烂熟于心。
神舟十二号乘组出征誓师大会
出征前的媒体见面会上,王杰深情的说道:“上大学时我选择了航天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后来又幸运地参加选拔并成为一名航天员。我感到很幸福,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同时他还准备将一张特殊的 "全家福"带入太空。 照片中,王杰年迈的父母站在阴山脚下的老房子前,身后是金黄的向日葵田。"这是我离家前拍的。" 他轻声说,"这次在太空,我想看看家乡的黄河、河套,看看那片养育我的土地。"
神舟二十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当神舟二十号在太空写下壮美篇章时,阴山脚下的牧羊少年已成为时代的追光者。王杰的故事,是个人奋斗与国家崛起的同频共振,是草原儿女对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只要肯脚踏实地,终能到达梦中的星辰大海!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