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背后的家国情怀

“20世纪80年代时,琼海文化馆征集到这张照片。这么多年来,这张照片一直提示我们,记住上一代南洋华侨在抗日战争时期虽远居海外,却仍心系祖国的故事。”近日,在琼海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档案室,该中心主任王仪从一份牛皮纸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黑白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8月13日,是新加坡孟里南旅同乡会的活动合影。照片上一行字写着“星嘉坡(新加坡)孟里南旅同乡会纪念‘八一三’售花助赈暨欢送回国机工大会”,揭开了一段琼籍华侨热血抗日的故事。

1939年8月13日,新加坡孟里同乡会纪念“八一三”售花助赈暨欢送回国机工大会合影。琼海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供图

卖花助赈,支援家乡抗日

这张照片上所写的“售花助赈”是指抗战期间,南洋华侨通过义卖鲜花的方式筹款支持祖国抗日。

王仪介绍,为了支持抗战,当时琼籍华侨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宣传、募捐活动。1938年,旅居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尼等地的琼籍华侨成立琼侨联合总会后,利用团体组织向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的抗战宣传。其中,琼东籍华侨王国蕃等人领导的新加坡孟里南旅同乡会,发动其成员走大街串小巷,深入华侨聚居的地方进行宣传。

琼东华侨们还积极开展输财助战活动。在募捐活动中较为普遍的办法是卖花筹款。其中,孟里南旅同乡会也通过义卖鲜花,发动募捐,筹集了大批资金和物资送回家乡支持抗日。

据《地灵人杰——塔洋百名人物录》收录的文章记载,琼海塔洋镇孟里村华侨、孟里南旅同乡会的王云峰在口述中提到,1936年,20岁的他到新加坡后,通过学割橡胶,埋头苦干,有了不错的收入,原本计划过段时间就把妻儿接到新加坡。

“正策划着,却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祖国一旦灭亡,我们海外华侨就无脸见人,难以立身世界……”王云峰在口述中提到,此后,他便开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包括上街卖花。

据当时新加坡报刊的不完全统计,除孟里南旅同乡会之外,琼东华侨参加售花的单位还有育英学校、醒华学校、琼州青年剧社、金刚音乐会等。此外,为筹集捐款,琼东华侨还组织宣传队义演、琼剧义演和女子篮球义赛。最终,通过积极的募捐行动,除捐献数量可观的现款外,琼东华侨还捐献了大批物资,如药品、医疗器械、衣服、棉被、布匹、胶鞋以及文化用品等。

机工回国,援助军火运输

照片上另一个关键词“回国机工”,揭开了另一段琼侨支援祖国抗战史。1938年,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战时重要的国际运输线。1939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号召广大华侨,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到祖国西南边陲参加抗战。

1939年,孟里南旅同乡会欢送的回国机工中,同样有王云峰。原本王云峰因不会开车,并不符合报名条件。于是,他与几个好友,凑了一笔钱,合租了一辆小包车,还请了一名教练,一起到公园草地上学习驾驶,最终成功报名。

1939年8月,王云峰和同胞们一同从新加坡启程,乘“丰庆轮”在海上行驶了三天三夜,经越南上岸,转火车到达昆明,进了西南运输处潘家湾训练所,后被编入西南运输处第九大队,开赴滇缅公路,从事抗战军火运输。1942年,惠通桥被炸断后,滇缅公路中断,王云峰又报名参加远征军到印度参加抢运援华物资。后来,又参加炮兵团。1945年,王云峰由印度返回昆明,又调回贵阳等地,继续从事抗战运输。同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结束。

“我刚出生不到一年,父亲就去新加坡了。惠通桥被炸后,差不多有10年都杳无音信,我们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近日,在琼海市嘉积镇,王云峰之子、年近90岁的王诗琼对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说,父亲于1952年返乡,直到1989年去世。

王仪介绍,据统计,抗战期间,仅塔洋镇孟里村便有10名华侨报名并获批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记者:李豌

来源: 海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情怀   华侨   新加坡   机工   同乡会   南洋   琼海   照片   祖国   东华   越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