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阅兵后,第一个找中国合作的西方大国来了,美欧都没有想到

前言

一边是刚刚落幕的北京大阅兵,亮出了让人吃惊的军事实力,西方普遍还在观望犹豫。

一边是英国政府的火速行动,新任商务大臣直奔北京,要重启中断7年的经贸合作机制。

同样的阅兵,为何英国率先转向?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

作者-山

家里日子过不下去了,得另想办法

英国人这次为什么这么着急?说白了,家里的账本越来越难看。

作为G7成员国,英国却顶着最高的通货膨胀率,国家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压得人喘不过气。

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双亮起了红灯,一路下滑。脱欧带来的阵痛远未结束,2023年全年GDP增长率仅为可怜的0.1%,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垫底。

这种经济表现,别说提振国民信心,能维持现状就已是万幸

更要命的是,国家基础设施正在老化,无论是民众日常出行的铁路,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电网,都亟需大笔资金投入进行更新换代。可钱从哪儿来?

银行贷款利率高得吓人,政府财政又捉襟见肘,唯一的出路似乎只剩下吸引外来投资。放眼全球,谁能提供这样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答案不言而喻。

中国不仅是基建投资的重要来源,更掌握着绿色转型所必需的关键技术,比如太阳能、风电和电动车电池,这些正是英国实现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更何况,中国背后还有着一个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对于英国的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业来说,这块蛋糕的诱惑力无人能挡。

在截至今年3月的过去12个月里,英中商品和服务贸易额骤降了21.1%这相当于凭空蒸发了231亿英镑,折合约2137亿人民币。

当年因所谓的"安全"理由,在5G建设上做出的那个决定,现在回看更是代价惨重预计损失高达数十亿英镑不说,还直接导致英国的5G部署推迟了整整两年

现实的耳光打在脸上,让伦敦的精英们终于意识到,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产业链的核心枢纽闹僵,以英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根本承受不起这个后果。

老大哥指望不上,小弟开始慌了

经济上的困顿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外交上的迷茫则让英国的处境雪上加霜

过去几年,伦敦在外交和安全议题上,几乎是华盛顿的"跟屁虫"

从南海到台海,从"印太战略"到五眼联盟,美国指向哪里,英国就跟到哪里。可这种"忠心耿耿"换来了什么呢?

美国口口声声称英国是"最铁的盟友",转头就在特朗普时期对其加征10%的关税

这种经济上的霸凌,让英国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俄乌问题上,美国的立场又被视为反复无常,让投入了巨大精力的英国感到无法完全信任对方。

华盛顿一边搞着"小院高墙"的科技封锁,强迫盟友们选边站队,要求大家一起对华强硬。

可另一边,美国自己和中国的贸易额却依然高得惊人,2024年高达6882.8亿美元

这种双重标准,让英国越发觉得自己不像个平等的"伙伴",更像一个随时可以牺牲的"工具"。

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听起来越来越像一个讽刺的笑话

更让英国担忧的是未来,一旦奉行"美国优先"的政治家再次上台,天知道会对盟友们施加怎样的压力。

会不会有更多的关税大棒挥舞过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一个篮子里,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自然会想着多个朋友多条路

这次凯尔访华,就可视作中英关系一次重要的"破冰"信号。

据悉,凯尔将出席中英经贸联委会7年来的首次会议,若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可能为未来更高层级的交往创造条件。

比如英国首相访华,也不是没有可能。

骨子里的商人天性,这回彻底苏醒了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英国人骨子里就是精明的生意人,非常现实。

绝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面子而牺牲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务实的基因,贯穿了他们整个国家的历史。

19世纪末,为了遏制德国,他们可以放下百年恩怨与法国结盟。

二战后,眼看日不落帝国余晖散尽,他们又果断抱紧了美国的大腿。

冷战结束后,他们也是最早一批和苏联的继承者们做生意的西方国家,每一次关键时刻的转向,都是基于最冷静的利益计算

如今,同样的历史逻辑再次上演。脱欧之后的英国,在调整对外政策时,比需要协调27个成员国意见的欧盟要灵活得多。

他们看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大陆的伙伴,早已和中国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

有的甚至加入了"一带一路"。越来越多的美国盟友们发现,完全追随美国的代价实在太高。

大家都在悄悄地"用脚投票",英国自然不甘落后。

当然,英国的转向也并非莽撞行事,而是充满了小心翼翼的策略性平衡

这一点,从其海军的行动中就能窥见一二。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亚太地区部署时,出发前喊得震天响。

宣称要进入南海和台海,展示"航行自由"。可真到了家门口,行动却异常谨慎。

最终选择了一条避开所有敏感水域的航线,宁可多绕1000多公里,经日本海前往韩国釜山。

这种言行上的巨大反差,再明显不过地表明,英国根本不想、也不敢去激怒中国。

嘴上喊得凶,是为了给盟友一个交代。实际行动的克制,则是为了保住合作的底线

而彼得·凯尔的这次访问,将是七年来首次召开的中英经贸联委会会议。

如果这次会议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无疑将为未来更高层级的互动铺平道路。

英国只是个开头,大戏还在后面

英国这次"清醒"的转向,既不是什么背叛,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而是其国内经济挑战、对美盟友关系反思以及历史实用主义外交传统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它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全球多极化的新格局下,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盲目的对抗只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基于共同利益的务实合作,才是真正明智的选择。

英国的选择,或许会让一些盟友感到意外甚至不快,但这无疑为中英关系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是一个基于利益而非感情的合作,但只要能为双方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的合作就能走得更远。

更重要的是,英国的这个选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后阅兵外交潮"的苗头。葡萄牙官员近期也表示要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加拿大则在酝酿新的经贸磋商。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强对抗"这条路上,西方也开始犹豫了。

当然,美国不是没发现。华盛顿已经开始不满,一些白宫人士质疑英国"背后搞小动作"

担心其破坏对华包围圈的统一性。可是说到底,美国能提供给英国什么?

除了战略口号和军事承诺,经济上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而中国这边,却是实打实的市场、项目和资本。英国不是"变心",而是"看清了"。

北京的大阅兵像一记锣,敲响了"新格局"的序章。而英国的这次访华,则像是第一颗落子。

预示着西方对华政策的"务实派"正在浮出水面。

如果连英国都能坐下来谈合作,那其他国家是不是也可以重新审视"中国机会"?

国际关系,有时候不是靠吼出来的,是靠看得清、走得稳的。英国这一次,或许比谁都现实

结语

英国这步棋,说到底就是个明白人算明白账。面对变化的世界格局,与其死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早点认清现实。

这种务实的选择,可能会带动更多国家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华政策,国际关系正在进入"利益为王"的新时代。

你觉得下一个会是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财经   北京   中国   大国   英国   美国   盟友   华盛顿   经济   利益   外交   英国人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