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强行立法,赖账中国97亿债务,还要硬抢中国钢厂?

前言

5月22日,英国政府正讨论通过新立法来注销英钢欠中国的债务。这笔债务高达近10亿英镑,约合97亿人民币

英国不仅要赖账,还要倒打一耙,将当年雪中送炭的中国企业说成"危害国家安全"。当年濒临破产的英国钢铁公司,正是靠着中国敬业集团的巨额投资才起死回生。

英国凭什么这么干?英国凭什么如此理直气壮地赖账?

不要脸也能这么理直气壮

4月12日,本该放复活节假的英国议员们被紧急召回。这是自1982年马岛战争以来,英国议会首次在周六休会期召开紧急会议。议员们匆匆赶到威斯敏斯特宫,不是为了应对什么天大的危机。而是要通过一部让人瞠目结舌的法案。

《钢铁行业特别措施法案》,听起来挺正经。实际上就是一张"合法抢劫"的许可证。法案内容简单粗暴:政府有权强行接管中国敬业集团控股的英国钢铁公司。更狠的是,还能一笔勾销公司欠中方的近10亿英镑债务。

这招玩得真是炉火纯青,连黑社会都要甘拜下风。英国商务大臣乔纳森·雷诺斯被赋予了"超级权力"。他可以指导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维持工厂生产运转。必要时还能强行进入工厂,美其名曰"保护资产"。这哪里是保护,分明就是明抢

当年中国企业花了7000万英镑收购这家破产钢厂。随后又陆续投入12亿英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引入电弧炉技术,能耗降低了18%。新建智能控温系统,产品合格率从68%飙升到92%。甚至还拿下了马来西亚610吨高铁钢轨的大订单

这是英国钢铁20年来首次实现高端钢材出口。可以说,没有中国企业的救助,这家钢厂早就变成一堆废铁。现在英国政府却说这些投资"威胁国家安全"。这逻辑简直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还离谱。

更荒唐的是,英国政府给出的理由竟然是"邪恶的东方国家"动摇了战略资源根基。这种冷战思维的措辞,让人怀疑是不是时光倒流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法案以"鼓掌方式"在下议院通过,连计票都省了。

这种一边倒的支持态度,暴露出英国政治精英的集体焦虑。然而,这种看似聪明的小算盘,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当跟班也要拿出诚意

英国这番操作绝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自脱欧以来,英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失去了欧盟这个大靠山,只能紧紧抱住美国大腿。这种依附关系在贸易政策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对中国钢铁加征145%关税后,英国立即亦步亦趋。单方面终止与中企的扩建谈判,理由还是那套"供应链安全"的老调。更早些时候,英国还以"反垄断"为名,强迫敬业集团贱卖法国钢厂。市场价3.5亿英镑的资产,硬是被压到1.2亿英镑出手。

这种强买强卖的手段,连中世纪的强盗都会脸红。英国政府心里很清楚,要想在"新冷战"中站队美国,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打压中国企业,就是最好的"投名状"。国内经济一团糟,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胀压力山大。

民众怨声载道,政府急需找个"替罪羊"。中国企业正好成了完美的靶子。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外国势力",这招屡试不爽。英国媒体也很配合,天天渲染"中国威胁论"。仿佛中国企业不是来投资的,而是来"殖民"的。

这种舆论操作手法,跟某些政客煽动民粹主义如出一辙。问题是,这种短视的政治游戏真能解决英国的根本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反,这种做法正在让英国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英国的营商环境。

连一向友好的印度和日本投资者都开始犹豫了。毕竟,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合法劫掠"的冤大头。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正在让英国的国际声誉雪上加霜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英国政府以为自己打了一手"好牌",实际上却是在玩火自焚。消息传出后,国际社会的反应比英国预想的要激烈得多。印度塔塔集团原本计划在英国追加20亿英镑投资。现在这个计划被无限期搁置。日本软银也暂停了对英国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计划

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更是直接撤回了部分英国资产。这些动作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但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英国的营商环境已经打上了"不安全"的标签。国际评级机构也开始重新评估英国的信用风险

穆迪和标普都发出了"负面关注"的信号。一旦信用评级下调,英国政府的借贷成本将大幅上升。这对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更要命的是,英国可能面临一波天价诉讼。国际仲裁法庭已经接到了相关的仲裁申请。

初步估算,赔偿金额可能高达50亿英镑。这个数字足以让英国财政部的官员们夜不能寐。英国钢铁行业的工人们也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没有了中企的资金支持,钢厂每天的亏损就像无底洞。政府承诺会兜底,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画饼充饥

更讽刺的是,英国很可能成为G7中唯一无法自产原生钢的国家。这对一个曾经的工业强国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历史的车轮在这里开了个黑色幽默的玩笑。当年英国人凭借钢铁工业称霸世界,如今却要靠立法来维持最后一座高炉。

国际媒体也开始冷嘲热讽。《纽约时报》刊文称,这是"大英帝国最后的体面"。《金融时报》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英国此举"自毁长城"。连一向支持英国的澳大利亚媒体都开始质疑这种做法的合理性。

农夫与蛇的故事在现实中重新上演,只是这次蛇变成了农夫。面对如潮的质疑声,中国方面的态度格外引人关注。

中国不惯这个毛病

4月1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的回应简洁有力。面对外媒的挑衅性提问,林剑没有激动,也没有长篇大论。他只是平静地说了几句话,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敬业集团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基于市场化原则与英方合作。"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机锋。言下之意很清楚: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是什么"威胁"。"对于英钢经营遇到的困难,双方应本着互利原则商谈解决。"这话说得更有意思,既表达了理性态度,又暗示了谈判的可能性。

但关键在于"互利原则"四个字。单方面立法赖账,显然不符合这个原则。"希望英国政府公平公正对待在英投资的中资企业。"这是最后的警告,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是任何一个正常国家都应该做到的。

林剑还特别强调,要"避免将经贸合作政治化和泛安全化"。这句话直击英国政府的软肋。明明是商业问题,非要扯上国家安全,这不是欲加之罪是什么?中方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怕事,但也不惹事。

你要是讲道理,咱们就商量着来。你要是不讲道理,那就别怪我们奉陪到底。这种外交智慧让国际社会刮目相看。既没有咄咄逼人的火药味,也没有软弱可欺的妥协感。中国企业界对政府的表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商务部随后发布的声明更加具体明确。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必要时会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中企合法权益。这种有理有节的回应方式,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连英国国内的一些理性声音也开始质疑政府的做法。

《卫报》和《金融时报》都发表评论,认为此举得不偿失。工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一些议员私下表达了不同看法。但政府已经骑虎难下,想要回头已经不太可能。这种僵持局面对谁都没有好处。

英国政府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承认错误主动和解,要么一条道走到黑。从目前的情况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这意味着这场博弈还远没有结束,后续的发展值得所有人关注。

结语

这场闹剧暴露出英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焦虑与短视。用立法手段摆脱商业债务,失去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国际信誉这个无价之宝。

中国企业救活濒死钢厂,创造数千就业岗位,如今却被说成"威胁"。这种恩将仇报让国际社会看清了某些西方"规则"的真实价值。

不过英国这么干也让其他投资者都长了心眼。毕竟谁也不想当下一个被"合法劫掠"的冤大头,你们觉得还有哪些国家可能步英国后尘

参考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8

标签:财经   英国政府   中国   钢厂   债务   英国   英镑   中国企业   国际   法案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