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毛主席准备任命田维新为总政主任,交谈时故意问:曹植埋哪了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一场军事会议后的单独留谈,问的却是一个文学家的墓地。

这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背后藏着什么玄机?1973年那次对话,至今让人回味。

突如其来的古代文学考题

1973年,北京。会议结束了,大家准备离开,田维新却被叫住了。

当时他是总政治部副主任,军衔少将,这种被单独留下的情况,说不紧张是假的。周围的人都走了,偌大的会议室里,就剩下他和毛主席。

田维新站直了身子,等着重要指示。

"你是哪儿人?"毛主席问。

"山东东阿人。"

"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

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你想想,军事会议刚开完,讨论的都是部队调动、干部任命这些大事,现在突然问起一个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葬在哪儿,谁能反应过来?

田维新愣了一下,还好他是东阿人,对家乡这点历史还真知道。

"鱼山。"他答得干脆。

毛主席点点头,紧接着又来了第二个问题:"左边有个湖,是什么湖?"

这回田维新得想一想了,鱼山那一带,地形他熟悉,可要说湖,还真得琢磨琢磨位置。

"要说湖,那离鱼山还远,是东平湖。"

这个回答很微妙,他没有为了讨好而胡说,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距离问题。就这么一句话,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毛主席听完,突然话锋一转。

"总政治部就交你负责了!"

田维新脑子嗡的一下,德生同志刚调走,总政确实缺主任,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位置会这么定下来。

"德生同志走了,总政就我一个副主任了,让我继续留在总政工作是需要的,请主席委派主任。"他赶紧表态。

"不,就是你负责了!"

声音不大,语气却斩钉截铁。

田维新还想再说什么:"我资历、经验都不够,还请主席派个主任吧!"

毛主席没再回答,转身和旁边的人说话去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一个东阿青年的战火淬炼

说田维新,得从1937年说起。

那年他22岁,东阿县城外,鬼子的炮声越来越近,范筑先在鲁西北拉起队伍抗日,田维新二话没说就参军了。

范筑先

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1939年,组织把他送到抗大一分校学习。你别小看这个机会,当年能进抗大的,都是部队里挑出来的好苗子。学了几个月,田维新就被派到基层当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场上,政工干部的作用大着呢。部队士气靠谁鼓舞?战士思想工作谁来做?伤亡惨重时谁稳住阵脚?都得靠政工干部。

田维新在太行山区一待就是好几年。那地方山高路险,鬼子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要和敌人打游击。他既要做政治工作,还得指挥作战。

百团大战,他在场。

上党战役,他参加。

一场场硬仗打下来,这个山东青年成长得很快。

到了解放战争,田维新已经是团政委了。淮海战役那会儿,他率领的部队担任主攻任务。这种任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伤亡最大,压力最重,可也最能体现一支部队的战斗力。

1952年,朝鲜战场。

田维新又去了,虽然入朝时间比较晚,可该打的仗一场没落下。

从1937到1953,十六年战火,他基本没停过,这份履历,放在哪儿都够硬。

1964年,田维新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9年,他调到中央,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这个位置不低了,可要说到主任这一级,那就是另一个台阶了。

为什么问曹植的墓

咱们得说说这个曹植墓。

它在东阿县城南二十公里,鱼山西边的半山腰上。墓不大,很简朴,和曹植生前的遭遇倒是挺配。

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本来有机会当太子,结果因为喝醉酒误事,彻底失宠。曹丕当了皇帝后,曹植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他被封到东阿当王,名义上是诸侯,实际上是软禁。每次换封地,待遇都在降,手下的人都是些老弱残兵。曹植在东阿待了三年,登鱼山的时候,看着黄河水东流,他突然觉得,死后就葬在这儿吧。

232年,曹植病死,才41岁。

他儿子遵照遗愿,把他葬在了鱼山。

这座墓一直很荒凉,隋朝的时候就塌过,曹植的十一世孙曹永洛上书朝廷,才修了修。元朝时候,当地人竟然把曹植当城隍爷供奉,后来纠正了,又在县城里给他建了祠堂,墓地反而更没人管了。

1951年,平原省文物部门发掘了这座墓。

挖开一看,随葬品简陋得可怜,除了几颗玛瑙珠、几块玉,就是些陶器:陶鸡、陶鸭、陶狗、陶灶。这哪像个王的规格?分明就是个落魄文人的墓。

1977年,考古人员又有了新发现,墓室前门道的墙壁上,藏着一块刻字的砖。

上面写着:"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

这下实锤了,墓主就是曹植。

东阿人对这座墓很熟悉,田维新从小在东阿长大,鱼山就在家乡,关于曹植的传说听了不少。鱼山还有个说法,说是曹植在山上听到天空传来的音乐,就创作了中国最早的佛教音乐——梵呗。

这些典故,田维新多少都知道点。

所以当毛主席问起曹植墓在哪儿,他能答上来,而且答得很准确:鱼山。

第二个问题就更有意思了。

"左边有个湖,是什么湖?"

这个问题有点绕,鱼山南边是黄河,东边接泰山余脉,要说湖,那得往西北方向,确实有个东平湖,可离鱼山还真不近。

田维新没有为了讨好而瞎说,他如实回答:"要说湖,那离鱼山还远,是东平湖。"

这句话很关键。

考的是什么

你以为毛主席真是在考地理知识?

不是。

他考的是一个干部的基本素质。

第一,你对家乡了解不了解?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都不关心,说明这个人心里装的东西太少。田维新能准确说出曹植墓在鱼山,说明他平时有积累,有文化底子。

第二,你实事求是不实事求是?东平湖和鱼山的距离,田维新没有含糊,明确指出"离得还远"。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不迎合,该怎么样就怎么说。

第三,你在突如其来的提拔面前,保不保持清醒?田维新被告知负责总政工作后,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说"我资历、经验都不够",请主席另派主任。这种态度,恰恰是一个成熟干部该有的样子。

总政治部主任这个位置,在军队系统里分量很重。它直接管全军的政治工作,从思想教育到干部选拔,从纪律监督到宣传工作,都归总政管。这个位置上的人,不光要懂军事,更要懂政治,懂人心。

1973年那会儿,李德生调走了,总政只剩田维新一个副主任。从资历看,他确实算不上最老的那批人。1964年才授少将,在开国将帅里头,这个军衔不算高。

可毛主席看中的,不是你的军衔高低,而是你这个人行不行。

田维新从抗战开始,一直在做政治工作。十几年的基层经验,大大小小的战役都参加过,对部队的政治工作门儿清。这种干部,放在总政主任的位置上,能干得了事。

那次谈话后不久,田维新就开始主持总政的工作,他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在总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年。

回头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真正的考察,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细节里。不是看你怎么表态,而是看你怎么做事;不是听你说什么漂亮话,而是看你是不是实事求是。

一个关于曹植墓的问题,考出了一个干部的文化底蕴、工作态度和政治品格。这种选人用人的方法,值得琢磨。

参考资料:

人民网:《毛泽东对调八大军区司令员:"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原文详细记载了1973年毛主席与田维新的对话过程)

中国青年报:《东阿鱼山的荒冢,曹植的长眠之所》(2022年9月20日,详细介绍了曹植墓的考古发掘和历史背景)

凤凰网历史频道:《1973年毛泽东为何要将总政治部交给一名少将负责?》(完整记录了这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总政   主任   田维新   东阿   总政治部   部队   实事求是   干部   军衔   东阿县   少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