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深圳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不少上海人专门坐飞机来深圳,只为看一场戏剧演出。
众所周知,上海作为中国的演艺之都,以丰富的戏剧资源和高质量的演出闻名,深圳戏迷拉着行李箱去上海看演出是常有的事。
这次的“反向文化度假”现象因何而起呢?这得深圳原创全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说起。
根据主办方透露,《交易人生》开票后短短数天,国庆14天的门票几乎全部售罄。其中,有40%购票者是上海地区观众。
剧场也十分特殊,40岁的明华轮,将在10月1日写下新剧本,成为全球首个沉浸式邮轮剧场,集结12国演员、9种语言,让非戏迷也敢入场,收获人生第一场戏剧震撼。
国庆别去景区人挤人,来蛇口“交易”一段人生——万一发现人生还有B面可选呢?
全球唯一
(
把巴黎搬到深圳,把游轮变成梦境
)
2025年10月1日,深圳蛇口海上世界,一艘被陆地环抱的邮轮即将重新启航。
它不动,却足以让时间松动;它不鸣笛,却足以让灵魂出窍——明华轮,全球仅此一艘被改造成沉浸式肢体剧场的邮轮,将在国庆夜拉开《交易人生》的全球首演大幕。
自此之后,“看戏”在深圳,有了全新的流程:先登船,再入戏,最后才允许回到岸上的自己。
这艘船曾是远洋传奇,如今成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精神象征。四十年来,它经历了戴高乐亲自剪彩下水、运送过马赛的游客、莫桑比克的独立宣言、越南的华侨、柬埔寨的专家,最后尘埃落定,在蛇口挂上邓小平1984年“海上世界”的题词。
1000多天前,它被“封存”,被注入新的“灵魂”,打造全球唯一一艘“静止的邮轮剧场”。
1000多天后,它的灯光重新被点亮,船舷像一条穿越时间的丝带,将1962的巴黎、1984的深圳、2025的海上世界系在同一坐标。
船舱内的戏剧空间被切割成8大演出场景,配备3000余件道具,还原20世纪初真实瑰丽的法国。
无论是冷风中的巴黎大街、忙碌的瓦尔蒙印刷厂办公室、夜色里的爵士酒吧,每一处空间都被精心装扮设计,仿佛那是演员们真实生活的地方。
作为全球首部邮轮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场景独一无二,无固定座位、无字幕、无固定动线。
观众同时也是“演员”,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演员一起在旧货店的场景里喝茶,也可以在打印公司“上班”,或者陪他们一起跳舞……如果你胆怯,也可以站在角落里,静静地旁观着这一切。
无论如何,作为观众,都能在剧场中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身临其境地感受剧情的推进。
乐手既是剧中的角色,又穿梭在观众之中,随时出现在观众的身后。小提琴弹奏出现场的气氛、手风琴模拟着刮风和心跳,在观众的耳边3d环绕,这种表演形式在业内尚属首例。
剧组班底组成更是重量级,由享誉全球的壁虎剧团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弗(Amit Lahav)亲自执导并携手国际顶尖舞美、作曲、服装团队,历时千日精雕细琢而成。
剧组在全球招募了2000多份简历,最终在伦敦试镜通过了36名顶级表演艺术家。他们来自12个国家。
导演要求演员在演出中讲各自的母语,所以在演出舞台上,有意想不到的无障碍跨语言交流:大利语、法语、英语、粤语、普通话……
在同一个舞台,观众能听见9种语言祈祷、咒骂、调情,也能奇迹般地理解。在这里,肢体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声音只是“灵魂的口音”。
体验唯一
(
交易人生,人生必去的剧场
)
过去,上海的《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是沉浸式剧场的天花板之一,深圳人专门打飞的去上海看剧。
而如今,反向“文化度假”出现,不少上海人专门坐飞机,为了《交易人生》而来。
有戏剧爱好者测评:两部剧最大的不同,是动线的引导——《不眠之夜》几乎都是自由探索路线,《交易人生》有主线和场景移动引导,剧情更容易理解。
也正因如此,这部剧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戏剧从业者、爱好者,普通观众也很容易消化剧情,获得首部戏剧的启蒙,解锁一段新奇且震撼的人生体验。
深圳人莫莫之前从未看过戏剧,更何况是沉浸式戏剧,但提前体验过《交易人生》剧场之后,她向身边每一位朋友都安利这部剧,邀请他们一起去看。
“服道化非常真实,演员很帅很美,非常能带动情绪。一开始看不太懂,后面对照着剧情介绍小册子,竟然发现自己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能看懂九成了,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
从题材上,《交易人生》创作灵感源于歌德的《浮士德》和果戈里的《外套》,取材自西方经典文学。
男主人公马塞尔,贫穷、善良、羞涩、怯懦,他爱上了美丽的女同事,并试图一次次努力来证明他的能力,以冀赢得芳心。
在残酷的竞争与现实面前,马塞尔最终败下阵来,一念之差使他用自己的灵魂向魔鬼交换了一件象征着权力、财富和成功的华美的“外套”。
在获得了短暂的巅峰体验过后,马塞尔交出灵魂,并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这个追逐爱与理想的故事,既是剧情,也是一面镜子,照出观众的人生映像。
剧中小人物微不足道的快乐与深沉的命运,放在当代,现代人为了生存和成长,努力奋斗,也经历着相似的挑战和困境。
底层打工人面对着工位对面心动的同事,追逐着完成职场KPI,拿到那件“成功外套”,最终为所谓“成功”付出了代价,才明白了真正的心之所向。
即使语言不通,对戏剧的了解不深,但探索人生意义的理想和情绪是互通的。
以至于不管是否能真正完全读懂戏剧,观众在剧场真实又虚幻的音效和光效中,都会感觉一时分不清虚实。
剧情没有给出更具体的解释和定义,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答题——人生选择这道题,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
最后,走出剧场,如穿越过盗梦空间,回到灯火通明的海上世界,有一种完成交易人生,人生如梦的感觉。
看得懂、有收获、很值得,花一张门票的价钱,带走关于半生的思索,这是人生必去剧场的魅力。
时代唯一
(
把改革写成剧本,把老船变成未来
)
1984年,邓小平登上甲板,挥毫写下四个字——“海上世界”。
那一笔一画,挂在明华轮最显眼的船板上,等于给深圳人发了一张“世界通行证”——“去吧,去跟这个世界做任何你觉得划算的交易。”
于是,明华轮成了第一批港商的“海上招待所”,也成了第一批打工仔的“梦想邮轮”——哪怕只是站在甲板上拍张照片,都能跟老家亲戚吹一年。
40年后,这艘船从酒店到餐饮,接待了无数的深圳人,也接受了岁月的洗礼,锈迹攀爬在船舷上,可深圳人舍不得让它老去。
直到招商蛇口拍板:改!跟着改革开放的节奏与时俱进——以前交易的是订单、股票、集装箱;现在交易的是情绪、选择、自我。将服务业,升级为文化输出。在改革开放第一炮的地方,推出一部与深圳创新基因一脉相承的精品剧。
于是,老邮轮变身新剧场,英国导演、意大利演员、法国装修图纸,全被装进这艘“时光邮轮”,将再次鸣笛,为全球带来文化品位的共振。这是深圳原创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也是深圳市委宣传部支持打造的新的文化名片。
从前,深圳对外输出的文化名片是:华强北的电子产品、大芬油画村的《向日葵》……
而现在,明华轮重新鸣笛,递出了一张新的国际化名片——全球首部且唯一的邮轮沉浸式肢体剧,原创的深圳故事IP。
当邮轮不再远航,它开始载梦。从全世界而来的登船旅客,都可以像1984年的港商一样,登船谈生意;也可以像2025年的马塞尔一样,登船谈灵魂。
原创文化输出,提升了深圳人的文化自信,也为深圳人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
曾被浓缩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老精神仍然为内核,加入了更加从容的“灵魂也是货币,选择才是生命”。
老精神告诉你:跑快点,别掉队;新精神告诉你:跑的方向自己挑,掉不掉队自己说了算,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未来,明华轮将不只是深圳人的记忆,更是世界游客心中的“文化目的地”。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登船,与这座城市的灵魂短暂交汇,在肢体与音乐的交织中,完成一次次跨越语言与国籍的“交易”。
而深圳,也将借此继续在世界舞台上,用创新的方式讲述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
文丨白粥
图片 | 《交易人生》剧照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