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近十年打造沙特高铁,后却亏损40亿?我国此次基建投资当真失误了吗?
据2025年两会报道,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已经达到4.8万公里,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都居世界第一位。
而放眼全球,如中老铁路、中越铁路合作、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马东铁)项目以及中非合作项目等都是中国高铁在全球发展的足迹。
但必须要说的是,中国高铁的全球征途也充满了荆棘。
如,沙特麦麦高铁项目,由中国铁建2009年启动、历时近十年打造,虽账面亏损40亿元,却架起伊斯兰教圣城麦加至麦地那的钢铁纽带,全长450公里,是当时全球首条穿越沙漠的高铁。
尽管项目最终于2018年顺利通车,但据财务核算,中方因工程超支、环境恶劣等因素亏损约40亿元。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经济上的“失败”,但深入分析可知,这一项目远非简单的盈亏账目所能概括。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早期标志性工程,麦麦高铁不仅考验了中国基建的技术极限,更成为中沙深化战略合作的纽带。
从技术突破到地缘政治布局,亏损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国家利益博弈与长远战略考量。
在国际工程领域,短期亏损与长期收益往往并存。
麦麦高铁项目虽在财务上亏损,却为中国打开了中东市场的大门。
沙特作为全球石油出口大国,其基建需求与能源合作潜力巨大。
2009年项目启动时,沙漠环境恶劣、施工难度过高,但是中国则选择迎难而上,以技术实力和履约能力赢得沙特信任。
这一选择背后,是中方对中东地缘战略的精准判断。
沙特长期依赖西方盟友,但在基建领域亟需可靠伙伴。
中国通过麦麦高铁项目展示了“基建狂魔”的硬实力,同时传递了“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合作理念。
项目竣工后,沙特将高铁五年运营权交予中方,以信誉拓市场”的良性循环。
更为关键的是,此举巩固了中沙能源合作基础。
沙特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而中国则以基建输出为纽带,推动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逐步削弱美元霸权对能源市场的控制。
这种合作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打破西方技术垄断、重构全球产业链的经典案例。
麦麦高铁的施工难度堪称“地狱级”。
项目穿越阿拉伯沙漠,夏季地表温度超50℃,沙质松软、流沙频发,传统轨道技术几无可行性。
为攻克难题,中国团队采用抗高温合金材料、三层防护林阻隔风沙、冲击压路机夯实路基等方案。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确保项目成功,更填补了全球沙漠高铁建设的技术空白。
此外,项目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工程管理经验。
由于沙特本土劳动力不足,中方需从国内调派大量技术人员,并适应跨文化协作模式。
通过应对业主频繁变更设计、协调多方利益等挑战,中国铁建培养出一支精通国际标准、熟悉中东市场的专业团队,为后续承接吉达地铁、沙特新城等项目奠定基础。
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制定,麦麦高铁的“试金石”作用不容忽视。
其成功运营证明中国高铁不仅适应平原与城市,更能征服极端环境。
麦麦项目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性价比优势,推动中国标准成为中东、北非地区基建的优先选项。
麦麦高铁通车后,年运送朝觐者超百万人次,极大提升沙特宗教影响力与旅游业收入,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名片”。
沙特由此将中国视为“可信赖的战略伙伴”,双方合作从基建延伸至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
经济层面,中国通过该项目获得沙特的长期能源优惠与投资准入。
2022年,沙特宣布“2030愿景”万亿美元基建计划,中国参与合作。
政治层面,中沙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沙特在涉华议题上多次表态支持,成为中东地区平衡西方压力的关键力量。
更深层次看,这一项目凸显了中国“以工程换市场”的全球化策略。
通过承担高风险项目树立品牌,再以技术输出和资源合作实现可持续收益。
这种模式在非洲、东南亚等多地复制,推动中国从“产品出口”向“标准输出”转型,重构全球基建权力格局。
麦麦高铁的40亿亏损,是一笔“战略性投入”而非“经营性损失”。
它验证了中国基建的技术韧性,打通了中沙合作的战略通道,更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以基建撬动全球产业链的新路径。
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此类项目证明:真正的国际竞争不仅在于短期盈亏,更在于谁能以技术、信誉与远见赢得未来。
这场看似“赔本”的交易,实则是大国崛起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唯有超越账本思维,方能在全球棋局中落子无悔。
参考资料
人民网:《沙特麦麦高铁上的“中国队”》
中国一带一路网:《沙特麦麦高铁开通仪式举行 将于下月正式对公众开放运营》
中国一带一路网:《麦加到麦地那高速列车24日开通运行 时速可达360公里》
新华社:《沙特新未来城:“全球追梦者之地”》
澎湃新闻:《【一带一路】梁海明教授、冯达旋教授:中国在沙特修建高铁面临哪些挑战?》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