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梁启超的形象是多重的,他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少年中国说”,他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还是国图前身京师图书馆的老馆长。其实这些都在戊戌变法之后。而许知远这本《梁启超:维新1873-1898》,作为传记的第一部它描绘是的时间是在风暴之前的二十五年,一位时代中的青年变革者,从“跟随”走向“超越”的时代轨迹。
梁启超有“神童”之名,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在传统的科举之路上,他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当18岁的举人梁启遇到33岁的“监生”康有为,如当头棒喝,拜入康有为门下,进入万木草堂。这段经历,正如梁启超自述,是“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康有为为他打开了融合中西的学问天地,自此之后“康梁”紧密相连成了后来变法运动的代名词。
梁启超此时对于中西的学习如饥似渴,诸多人物对他都有影响,书中提到了谭嗣同、严复的经历与著作,还有外方的李提摩太和林乐知这样的传教士,梁启超与他们有过交集,有的留下痕迹,有的却不再提起,或许是那些西方老师虽然带来了知识,但也带着傲慢与冷漠,伤了梁启超的民族自尊心吧。
若说对比“康梁”两人,康有为更能说,梁启超曾记为“大海潮音,作狮子吼”,无论是在万木草堂、强学会、保国会还是被年轻的光绪皇帝召见,都能滔滔不绝令听着赞服。梁启超能写也有其独立的舞台,不仅起草了众多纲领性文件,还在上海作为《时务报》主笔笔政,展现了的惊人威力。《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如惊雷般震动全国,使其成为维新派最耀眼的“旗手”。在长沙时务学堂,他以总教习的身份,激烈宣扬民权思想,培养了一批如蔡锷般的未来栋梁。
走入戊戌变法一章是书中的高潮,梁启超随康有为进京,直接卷入政治核心。他参与创办保国会,为“定国是诏”的颁布欢欣鼓舞。然维新派诸多举措并不务实,无法下行。山雨欲来维新派远方寄于唐才常带来湖南勇士,近则是袁世凯的新军...书中结尾于一场密谋之中,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梁启超满怀期待,风暴即将来临....
25岁梁启超有着内在矛盾性——传统士大夫与近代知识分子的撕扯,他学习四书五经,成为士大夫眼中的青年才俊;他接受康有为的改制思想,主张“变器不变道” ;他有仕途希望,却仍将孙文视为可以联络的人才,希望改良时局;他成为报社主笔,有着当年的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风采;当然也少不了青年人迷茫....
接下来的历史走向我们知道,变法失败,康梁流亡。1898年成为一个分水岭。许知远将梁启超传记的第一卷结束于此,之后将是一个不一样的梁启超,一个与康有为渐行渐远,并超越他的梁启超。
书籍:梁启超:维新 1873—1898
著:许知远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