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绝不应被简单地当作人们争论其“好”或“坏”的标靶,而更应视作一面澄明的镜子,真切映照出消费者对于健康、环境、文化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深层态度与诉求。连日来,网络上针对某餐厅预制菜事件掀起的强烈反响,实质上,是人们内心深处对预制菜食品安全、健康营养等基础层面问题的深切忧虑;进一步而言,这背后还潜藏着对中华餐饮文化传承、社会结构变迁乃至伦理道德领域诸多问题的隐忧与思考。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安全与健康一定程度上的担心:一方面,他们害怕生产商为延长保质期、提升菜品口感而过度使用防腐剂与添加剂;同时,又担忧小厂家生产环境卫生不达标,食材来源与加工工艺难以追溯,保质期的真实性令人存疑。另一方面,高温杀菌等加工技术虽能延长预制菜保存时间,却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能会加剧慢性病风险随之攀升。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忧心预制菜一味追求口味统一削弱餐饮的多样性,抹杀地域餐饮文化特色,更害怕“妈妈的味道”被千篇一律的“工厂味”取代,导致家庭烹饪技艺传承出现断代危机。此外,预制菜生产链条长,环节疏漏极易引发安全隐患,担心使用劣质食材、张贴虚假标签等行为,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不足。而在性价比方面,消费者也十分关注价格与品质能否匹配,以及自身是否拥有充分的知情权。
要充分化解这些疑虑,需从技术革新、监管强化、文化赋能与透明化沟通四方面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让预制菜从“争议焦点”转变为“信任之选”,从“担心”转型为“放心”,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三、以文化赋能守护餐饮多样性。地域特色与非遗技艺的工业化转化,让传统焕发新生。联合地方餐饮协会,将佛跳墙、狮子头等经典菜式转化为标准化预制菜,但需保留核心工艺灵魂。例如,通过低温慢炖技术模拟文火效果,或采用手工捶打肉糜保留口感层次,避免“工厂味”冲淡“妈妈味”。同时,推出“非遗预制菜”系列,让传统美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设计“半成品预制菜+家庭调味包”组合,如提供未调味的清蒸鱼与秘制蒸鱼豉油包,让消费者在最后环节参与调味,既保留便捷性又强化烹饪仪式感。
大家对预制菜争议的本质,实则是人类在效率与品质、便利与责任之间展开的一场持续博弈,也是标准缺失下的认知混乱。预制菜的未来在于通过技术革新解决安全痛点,通过监管强化筑牢信任基石,通过文化赋能激活情感价值。当预制佛跳墙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唤起乡愁,当儿童预制菜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创造亲子回忆,预制菜不再是一面映照问题的镜子,而是一扇通往更高效、更健康、更有温度饮食方式的窗口。(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张景富)
编辑:王欣童
校对:张华清
▼
即可订阅2025年《中国食品安全报》
▼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官方网站:www.cfsn.cn投稿邮箱:cfsn51881559@sina.cn新闻热线:010-68232904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11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