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特展启幕!把广东11个“全国十大”考古现场搬进展厅

视频加载中...

广东这些“全国十大”,如何串起华夏文明的“岭南注脚”?

9月28日,“看见岭南——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主办,共九家文博单位和研究机构给予支持。

展览现场

展览汇集了1990年以来广东省1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省内重要遗址的361件/套文物,按时间线索,分为“岭南祖地”“文明进程”“融合之路”“潮舶千年”四个部分,串联起岭南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从考古的角度,阐释岭南文明,以考古发现,展现岭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同时展现考古工作是如何建构岭南起源,为华夏探源、解读“何以中国”提供岭南注脚。

展览现场

多件出土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

何为“看见岭南”?展览策展人、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博士冯筱媛介绍,在为展览定名时,策展团队特意选取了“看见”这一动词,希望观众能够在展览中看到从80万年前慢慢过渡到明代,然后到今天的岭南的全过程。

“这次展出的很多文物,其实长久以来都是存放在库房里,很难和观众见面。虽然有的文物看起来有一些‘土香土色’,但是从我们考古人的角度来讲,这些文物正是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历史面貌。”她说。

咸头岭遗址出土文物

尽管看过很多次文物图片,但在第一次做文物点交时,冯筱媛还是被实物所触动。“比如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彩陶和白陶,会让我觉得原来广东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文化沙漠’,它也是有着自己的历史,这些彩陶就展现了当时岭南与中原、北方地区交流的印记。”

“考古是发掘和解读历史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则是保存传播文化遗产的核心阵地,我们共同构建公众和历史对话的平台。所以这次展览中,我们把库房里‘压箱底’的宝贝都送来了,希望展览能够成为公众看见岭南、理解中国、拥抱世界的重要窗口。”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说。

旧石器时代手斧

记者注意到,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件距今一万至数十万年前不同类型的石器,以及与古人类猎食相关的动植物遗存。

“这些磨刀山出土的石器,我们从它的类型跟功能上能推断出当时人们使用石器的方式,可以看到几十万年前岭南人类的生活是一种渔猎采集生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发掘领队刘锁强为观众“科普”道,比如砍砸器比较粗笨,它可以砍伐树枝树木做工具,也可以用来粗加工食物;手镐手斧有相对尖锐的刃部,可以用来挖掘野生类块茎类的植物;刮削器类似现在的小刀,可以用来切割动物的肉皮毛,类似相对精巧的加工肉食的工具。

英德青塘遗址出土刮削器

据悉,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打破了多个“最早”的纪录——

1958年在韶关曲江狮子山岩层中发现的古人类头骨,被命名为“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这一“最早”的记录至2014年被新的考古发现打破。位于云浮市郁南县的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是广东首次发现并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旷野类型遗址,将本地区人类活动历史从距今13万年左右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目前广东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空白。

继磨刀山人和马坝人之后,在英德青塘遗址,发现距今约1.35万年的墓葬,出土年轻女性人骨化石1具,命名为“青塘少女”。其葬式为蹲踞葬,这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且可确认葬式的墓葬,发现的人骨也是广东1万年以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化石。而青塘遗址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出土刮削器(屠宰、肢解动物的工具)、大量不足3厘米长的动物骨骼(经加工)、植物遗存等,及迄今所见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样本,展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是岭南文明首次加速发展的珍贵见证。

展览现场

“从这些出土文物上面,我们不光是看到了一个简单的历史脉络,实际上可以看到从史前时期开始,我们岭南就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形成发展阶段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阶段,我们岭南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刘锁强说。

广东是“全国十大”中项目门类最齐全的省份

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曾提出“重瓣花朵”理论,形容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重瓣花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遗存,既展现出岭南的本土特色,又见证了岭南与周边区域的物质与文化交流,折射出岭南吸收各地文化而迅速成长、逐渐融入华夏一体的文明进程。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钺

岭南向海而生,从远古先民的海洋探索,到秦汉以来的海贸通航,从唐宋市舶制度初建,到明代广州一口通商,岭南在海陆交往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也孕育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

南澳Ⅰ号出水漳州窑青花折枝花卉悯农图瓷盘

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发掘领队崔勇告诉记者,广东入选“全国十大”的项目涉及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作业方式既有陆地考古,也有水下考古,使广东成为“全国十大”项目中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作业方式最多样的省份之一——

展览现场

“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见证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发现于汕头南澳,实证了南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地位,填补了区域海洋史的空白,为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提供了东方物证。

南海Ⅰ号出水的金链

在这些“十大”中,也藏着广东考古人薪火相传的故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发掘领队肖达顺直言,自己刚来到广东从事考古时,就跟着崔勇在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实习,后来又跟着进入了“南海Ⅰ号”的发掘项目中。他表示,目前“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大部分船货文物的信息采集已经完成,同时集合了国内众多团队进行跨学科研究,预计2027年完成出版“南海Ⅰ号”发掘报告。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在展出多件出水文物以外,着重展示了广东水下考古的技术与成就。中国水下考古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历经技术探索、方法革新到国际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而广东作为海洋大省,凭借“南海Ⅰ号”“南澳Ⅰ号”“南澳Ⅱ号”等标杆性沉船遗址考古项目,始终处于这一历程的核心位置,既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成长轨迹,也以创新实践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完善。

【链接】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广东“身影”

1990年,中国文物报社提议每年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一届评选成功后,这项活动成为定式,为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年度评选活动,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项权威盛事。

评选以来,广东省入选“全国十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共11项,涵盖10处遗址,涉及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遗址类型包含洞穴、沙丘、贝丘、墓地、宫苑、沉船等;作业方式既有陆地考古,也有水下考古,使广东成为“全国十大”项目中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作业方式最多样的省份之一。这些考古发现,记录了石器时代岭南大地上的狩猎与农耕,讲述了商周及秦汉岭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展现了以宋、明时期为代表的海贸与繁华,串联起一部山海交融、兼容并蓄的岭南文明发展史。

1.【1995年入选】广州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西汉南越国时期)

2.【1997年入选】广州南越国御苑遗迹(西汉南越国时期)

遗址图

遗址图

由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组成的南越国宫苑人工园林水景,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宫苑实例,为探寻南越国宫署的确切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文王墓,于2021年共同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3.【2000年入选】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商周时期)

是岭南迄今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商周墓地,填补了广东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考古缺环,阐明了其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联系、发展及融入中华古文化的历程。

遗址图

4.【2001年入选】深圳屋背岭商代遗址(商时期)

是岭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商时期墓葬群,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商周时期陶器编年的空白。

遗址图

5.【2004年入选】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五代十国南汉国时期)

南汉二陵包括五代十国南汉国烈宗刘隐的德陵和高祖刘䶮的康陵。康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建制也与历代陵寝制度有所不同,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

遗址图

遗址图

6.【2006年入选】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000-6000年)

是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大面积、高规格中心聚落遗址;迄今为止广东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图案最丰富的彩陶文化,是岭南中国化进程的始发地。

遗址图

7.【2006年入选】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距今5900-5000年)

是目前所知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保存最好、信息量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贝丘遗址,填补了珠江三角洲新石器中期到早商以前考古学编年体系的空白。

遗址图

8.【2010年入选】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明代)

是中国首艘正式发掘的明代沉船,开创28米深水大规模考古先例。沉船实证南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地位,填补了区域海洋史的空白,为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提供东方物证。

南澳海防史博物馆内的“南澳Ⅰ号”模型

9.【2014年入选】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距今80万-60万年)

是广东首次发现并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旷野类型遗址,是广东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将本地区人类活动提前至数十万年前,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空白。

遗址图

10.【2018年入选】英德青塘遗址(距今2.5万-1万年)

出土早期陶器,是迄今所见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样本。遗址系统展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是岭南文明首次加速发展的珍贵见证。

遗址图

11.【2019年入选】“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南宋)

是中国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成功案例,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历程。

遗址图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通讯员:南越王宣

【作者】 黄堃媛;仇敏业;杨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历史   重磅   广东   展厅   现场   全国   遗址   岭南   南越   南澳   文物   中国   沉船   南海   广东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