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鹰眼守护”预警系统,到底有什么用?

国庆中秋假期,大家自驾出行了嘛?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今年这个长假,国内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其中,自驾出行依然是主流方式,预计有18.7亿人次选择开车上路,占总出行量的80%左右。


吴庄收费站的国庆车流


今天这篇文章,就和自驾出行有密切关系。


9月28日,应急管理部直属的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在北京共同召开了一个发布会。在会上,他们推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鹰眼守护”预警系统



可能是因为临近假期,所以公众对这个发布会并没有很关注。但实际上,这个系统的作用非常大,和我们每个人的安全息息相关。


今天,小枣君就给大家做个深入解读。



█ “鹰眼守护”,到底有什么用?


我先详细说说这个系统到底是干吗用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24年5月1日,在广东梅州发生了一次特大交通事故。


当时,凌晨2点10分左右,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因为持续降雨,导致发生塌方灾害。路过的车辆毫不知情,结果纷纷发生坠落。最终,统计有23辆车坠落,造成52人死亡,30人受伤,损失极为巨大。



无独有偶,事故发生的2个月后,在陕西商洛,丹宁高速严坪村Ⅱ号大桥发生垮塌,造成了25辆车辆坠河,62人死亡失踪。


类似事故,其实还有不少。国内有密集的高速交通网络。遭遇自然灾害时,难免发生塌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些伤亡,让很多家庭陷入悲痛和绝望。


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政府和产业各界一直都在努力。而这次发布的“鹰眼守护”预警系统,就是努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实时采集大量路面车辆的行驶数据,然后基于部分车辆的突发异常(速度骤降、刹车),判断是否出现紧急状况(车祸、坍塌等),然后立刻提醒后方车辆。



预警系统包括车辆终端、数据采集、云端AI分析、预警推送、用户端展示等核心组件。它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名叫“TrafficVLM”的交通视觉语言模型。


我们来看看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



首先,是数据采集。


系统会基于高德地图app,实时收集全国范围内数百万辆汽车的数据流(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置、时间戳)。而且,这些数据都会进行脱敏,删除用户隐私信息。


然后,是数据聚合、分析。


系统搭建了一个空间智能架构,将采集的多源数据按地理位置和时间进行空间聚合。这里面很可能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一个数字空间的道路交通场景。


刚才提到的那个大模型(TrafficVLM),可以对海量的异常行为(速度骤降、急刹等)进行精准识别,判断是否为“重大事件”。


系统的多级检测机制


第三,是推送预警。


当系统判定前方发生“重大异常事件”时,会通过“语音+地图界面”双重方式,迅速向后方车辆推送预警信息。后方驾驶员收到预警后,可以提前做出判断,进行减速或刹车。


预警提醒


小枣君个人觉得,这个系统看似原理简单,但背后的技术实现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例如,海量数据的采集和聚合,考验大数据技术和能力。TrafficVLM大模型,需要有足够高的判断准确率,考验AI大模型的训练调校能力,以及数据集的质量。系统需要做到极低的时延,考验云平台的处理能力和通信技术的掌握能力。


换言之,项目团队既要非常了解交通行业和场景,也要十分熟悉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导航定位和移动通信技术,还要能够灵活驾驭AI大模型。


“鹰眼守护”预警系统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高德地图联合研发。前者是应急管理部直属的科研单位,后者背靠阿里巴巴。在经验、技术和资源等各个方面,都属于强强联合。如果只凭借一家的力量,很难搞定。


不久前,项目组在山东某基地进行了实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重大异常事件”情形下——速度超过80公里/小时、多个车辆同时发生急刹异常行为,后方车辆可在数秒内接收到预警信息,覆盖距离接近1公里,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


这充分说明,系统具备了极高的可用性,可以实现路桥灾毁事件的秒级感知、预警、发布与示警拦阻,增强实时应急避险能力。



█ 如何开启这个预警系统?


目前,只有高德地图app支持这个预警系统。开启这个功能的方法非常简单:打开高德地图导航,开启语音播报功能,就可以匿名加入“鹰眼守护”预警系统。



事实上,“鹰眼守护”预警系统,是高德地图“车道级安全预警”功能的升级版。


这些年,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车道级安全预警”功能。


当你开车时,如果开启了这个功能,系统会提醒:“前方有车辆急刹”、“无灯路口有来车”、“前方弯道有来车”、“后方有快速来车”、“前方有慢速车”等语音。


百度地图app,也有类似功能。



升级后的“鹰眼守护”预警系统,功能和性能都更加强大。除了“重大异常事件”外,它还支持另外16种常见驾驶场景:




█ “鹰眼守护”与车路云一体化


“鹰眼守护”预警系统,揭示了交通数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车路云一体化(车路云协同),能够打破“单车智能”的天花板,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几年,关于“车路云一体化”和“单车智能”的路线争议很大。



有人认为,单个车辆凭借发达的摄像头、雷达等设备,就可以实现高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搞车路云一体化,需要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大量投入,并不划算。


但实际上,想要实现真正的安全出行,就必须对包括车况、路况、信号灯等在内的所有交通要素进行全面感知。要想实现这种全面感知,就离不开“车路云一体化”。


车路云一体化


目前的“鹰眼守护”预警系统,是“车-云-车”的协同,是简版的“车路云一体化”。它是在已经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进行告警,防止损失扩大。


而真正的“车路云一体化”,道路也是有感知设备的,可以及时通过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等路侧设备,发现落石、前车坠物、塌方、桥梁坍塌等异常情况。它能够带来更及时、更全面的预警,提供更长的”黄金反应时间“,大幅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试问,如果是单车智能,遇到路面塌方或者桥梁坍塌,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呢?


最近频繁出现的辅助驾驶事故(包括某知名品牌3月份的隔离带碰撞事故),都和单车智能技术的局限性有一定关系。


如果真正实现了“车路云一体化”,交通安全系数将得到明显的提升。随之衍生出的安全驾驶应用场景,也会更多。



█ 系统的潜在改进方向


最后,说回“鹰眼守护”预警系统。其实,这个系统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跨app之间急需打通。


“鹰眼守护”预警系统的本质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使用这个系统的人越多,判断和预警就越准确。


目前,系统只支持高德地图,不支持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这限制了系统的覆盖人群,也影响了准确率。


后续,还是应该由政府牵头,尽快实现跨平台打通,让所有人都能用上,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除了跨app平台打通之外,系统还应该和交管、路政、急救等部门进行数据打通,第一时间触发救援联动。


其次,是可以考虑融入智驾系统。


“鹰眼守护”预警系统需要开启app。但是,万一用户没有开启app,怎么办?


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系统直接植入到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默认开启。


目前,系统是“语音和界面”双重提示,但仍然考验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未来如果和智驾系统的深入融合,可能实现车辆的自动刹停或避障。(目前,很多智驾系统是基于单车智能进行判断和执行。)


第三,融入更先进的计算和通信技术。


“鹰眼守护”预警系统的端到端时延,包括了云平台的处理时延,还有通信网络时延。


云平台方面,通过算法的优化,以及算力的升级,可以进一步加快处理速度,提升处理效率,缩短处理时延。


通信网络方面,随着5G/5G-A等技术的普及,其实可以让通信时延更小(毫秒级)。5G/5G-A里的D2D技术,可以让车辆与车辆直接进行媒体面连接,也很适合车路云协同。



█ 最后的话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


交通出行,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场景。而安全,则是交通出行的头等大事。


“鹰眼守护”预警系统,在守护安全出行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我个人建议大家都开启这个功能,给自己的出行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同时,我也希望这个系统能够解决刚才提到的几个问题,变得更好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旅游   预警系统   深度   系统   车辆   地图   数据   发生   功能   交通   智能   异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