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曼帝国崩塌到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的命运在20世纪初被彻底改写。
1917年《贝尔福宣言》承诺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犹如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
当时这片土地上居住着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和少数的犹太人,双方都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随着纳粹迫害升级,大量犹太难民涌入,到1947年犹太人口已达63万,占总人口三成以上。
这种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激化了矛盾。
1947年的联合国分治方案本意是化解冲突,却成了新冲突的导火索。
这个给予犹太人更多土地的计划遭到所有阿拉伯国家反对,他们认为这完全不符合人口比例。
更棘手的是,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让问题更加复杂——计划将其设为国际城市,但各方都难以接受。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托管,犹太领导人立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这个新生国家第二天就面临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围攻,这场被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的冲突,最终导致约75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他们称这场灾难为"Nakba"。
这段历史就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犹太人历经迫害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但巴勒斯坦人却为此付出了失去家园的代价。
个人看来,问题的核心在于,两个民族都对同一片土地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联系,而外部势力的介入往往让情况更加复杂。
这种历史包袱至今仍在影响着每一次冲突的走向,理解这一点,才能看懂今日的巴以局势。
1967年的"六日战争"彻底改变了中东地图,也深刻影响了巴勒斯坦人的命运。
以色列在六天内击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夺取了包括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加沙和戈兰高地在内的土地。
自此,约百万巴勒斯坦人开始生活在以色列控制之下,这种占领状态持续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
如今约旦河西岸居住着约300万巴勒斯坦人,这里与东耶路撒冷、加沙一起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
最棘手的要数定居点问题。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现有约160个以色列定居点,居住着70万犹太人。
这些定居点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将巴勒斯坦领土分割得支离破碎。
虽然国际法院在2024年7月裁定这些定居点非法,要求以色列撤出所有定居者,但现实是定居点仍在扩张。
特别是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后,定居者对巴勒斯坦村庄的暴力袭击显著升级,联合国记录显示在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期间就发生了2208起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袭击事件。
和平进程同样陷入困境。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曾带来一线曙光,为双方谈判提供了框架。
但如今以色列断然拒绝"两国方案",认为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会威胁其安全。
而控制加沙的哈马斯也不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虽然表示可以接受基于1967年边界的临时国家,但坚持难民回归权。
这种立场上的根本分歧,使得和平进程举步维艰。
更令人担忧的是,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在最新冲突中已有超过6.7万人丧生,饥荒风险不断加剧。
这场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冲突,似乎还远未看到终点。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