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集团拟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的事件仍在发酵,这场涉及228亿美元的交易,表面是商业并购,实则牵涉国家安全、战略资源控制与法律监管的复杂较量。
5月1日,针对长和港口交易,香港《大公报》网站发布题为《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的评论文章,揭示了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底线思维。
香港《大公报》网站《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评论文章全文
长和集团拟出售的港口网络覆盖亚、欧、美23个国家,包含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等199个泊位及智能码头系统。这些港口并非普通商业资产,而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承载着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
数据显示,中国95%的对外贸易依赖海运,而长和控制的港口群恰是中国与南美、非洲、欧洲贸易走廊的咽喉要道。美国贝莱德财团收购的意图远超商业逻辑。其背后隐现洛克希德·马丁等军火商身影,交易条款中保留“按美国指令调整港口运营”的权利,更暴露出军事战略意图。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航运命脉,一旦被美资控制,将直接威胁中国能源、粮食等战略物资运输安全。正如《大公报》所言,此举无异于“资敌”,在中美“战争状态”下,战略资源拱手让人无异于自毁长城。
中国监管部门对此次交易的介入,展现出法律工具箱的全面升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确“两个不得”原则——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这一表态打破单纯依赖《反垄断法》的框架,将审查维度延伸至国家安全领域。法律层面的应对更具前瞻性。3月24日中国出台《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明确反制外国不正当制裁的措施。而长和交易恰逢其时,监管部门可依据该法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交易进行审查。
此外,港口作为《国家安全法》界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控制权转移需通过国家安全审查已成为法律共识。
长和集团在此次交易中展现的商业逻辑饱受质疑。港口业务虽仅占集团营收9%,但其战略价值远超财务数据。长和未通过公开竞标选择买家,反而与贝莱德财团闪电签约,甚至拒绝中远海运提出的“股权置换+技术升级”方案,暴露出非商业动机。更值得警惕的是交易条款中的“长臂管辖”风险。贝莱德保留调整港口运营的权利,配合美国在多国港口部署的“阿拉丁监控系统”,可实时追踪中国货轮动态。这种技术布局与法律条款的结合,构成对中国海运的“软封锁”,与美国《拯救我们的造船厂法案》形成战略协同。
有关人士的警告振聋发聩:“出卖国家利益者必将背负历史骂名。”李嘉诚家族在内地投资基础设施的过往,与其今日出售战略资产的行为形成刺眼对比。当企业决策与民族大义冲突时,商业伦理的边界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计算。
当前僵局反映资本全球化与国家安全的深层矛盾。长和试图通过设置天价违约金、压缩谈判时间规避监管,但中国监管部门已构建起反垄断审查、国家安全审查、反外国制裁法的多层次防线。破局需从三方面着手:法律层面明确关键基础设施界定标准,完善《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建立跨部门协同审查机制;商业层面鼓励国资企业参与战略资产竞购,推动“一带一路”港口联盟建设,形成对冲资本;舆论层面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国家安全挂钩,建立“战略资产出售”的公众听证制度。
长和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资本无国界神话的破灭。当美国将港口控制权作为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时,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坚守,不仅是对经济安全的捍卫,更是对历史大势的回应。
正如《大公报》所言:“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地与国家站在一起,才是中国人应有的风骨。”这场交易僵局,终将成为资本觉醒与制度完善的转折点。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