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碧落千山
编辑|可口枫达
好吃好喝供着,打不得骂不得,这群宝贝蛋到底有什么好抑郁的?
相信这句话是当今不少家长共同的心声,原因无他,这一届青少年是越来越厌学了。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高达15.0%,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而在新华社7月28日的一篇采访中,看着13岁女儿从优等生到厌学拒学,花了大半年四处奔走的李女士,如今脸上也只剩下绝望。
在重庆、昆明、海口多地,厌学、拒学的青少年数量正在悄然增长……
就连央视也看不下去,甚至拍了纪录片来曝光这个社会现象,这一代孩子,到底怎么了?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新京报】【新华网】【央广网】【浙江日报】(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流行率已达24.6%。这个数字意味着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受到抑郁困扰。
更令人心惊的是,抑郁患病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0%,初中阶段检出率为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高达4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研发现,延误就诊非常普遍。29.31%的家长要在孩子发出四次以上的请求后,才带他们去就诊。
只有不足三成的家长,会在孩子首次发出寻求专业帮助的信号时带其就医。
“下课铃一响,一群男孩子立马冲出教室,三五成群,打弹珠、拍纸卡、嬉戏打闹;女孩子们则聚一起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丢手绢。”
这代父母的童年记忆,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奢侈。
一个杭州爸爸就因为小孩课间在走廊里玩挨了批,还成了社会热点。不少学校为了安全,课间十分钟不允许跑动,不允许串班,上厕所要举手申请。
今天的孩子们,正面临着“空间的狭窄”——他们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到仅有几平方米的课桌。
“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小。”有专家如此形容这一代孩子的困境。
安徽,深夜11点,一个9岁男孩伏在桌前写作业,突然崩溃痛哭。
从六点半放学到家开始,他就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吃饭、背书、写作业。他告诉妈妈,自己最近好像出问题了,好几次都想从楼上跳下去。
今天的孩子们,还面临着“时间的狭窄”。
央视报道中的18岁皓然,自从上了初中后,每天从早到晚就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没考好就会被爸爸打一顿,甚至关在家门外。
一位心理医生点明关键:“其实过去的孩子也同样有压力,但他们往往有发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什么不开心都烟消云散了。”
16岁的杨青就读于当地优质中学,在全市联考时成绩稳居前列。但高一开学后,他开始害怕上学,不仅恐惧上课,还恐惧和同学待在一起。
最终,他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父母为他办理了休学。
杨青从小就不会主动社交,没有亲密朋友,也不会在外人面前流露情绪。他拼命学习以为这样父母会刮目相看,却发现他们更在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过度追求优秀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是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
19岁的迈迈从小被父母灌输“你要当第一,你必须要优秀”的意识。他将成绩和自我价值等同起来,开始害怕自己没有父母期待得那么成功。
进入大学后,他不再是最优秀的,开始逃课、沉迷游戏,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焦虑症。
在央视8月27日发布的新闻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孩子病了,往往是整个家庭病了。”
她接诊过数千个家庭,发现许多孩子的问题都与家庭环境有关。
一个15岁男孩在自述中回忆,父母总是吵架,妈妈总是问他:“儿子,妈妈去小姨家,你是跟妈妈走,还是留在家?”
他讨厌这种选择:“为什么每次爸爸和妈妈吵架,做选择的都是我?我讨厌做选择!”
这样的“家庭三角化”模式,让孩子无所适从。
对于青少年抑郁休学现象,多位专家认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家庭教育指导师于兰建议,家长应从“盲目指责”转向“倾听核对”,把隐藏在心里的“爱”说出来,理解孩子的缺点,尊重他们的感受。
心理咨询师李永则指出,父母要提升自己的能量:“在一个家里,能量是会传染的。什么样的家长,就赋予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能量。”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正视这一问题,好在一些创新教育机构正在尝试“接”住休学的孩子。
海口嘉木学校的120名学生中,80%以上是因为适应不了原先学校的学习方式转学而来。校长包瑞说,转来的孩子中有三成以上有严重厌学、拒学状况。
杭州17岁女孩小满两年前被诊断出双相情感障碍,多次住院治疗,花费超过10万元。为了孩子将来,家长计划送她出国留学,这又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当然,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线上短视频平台出现越来越多围绕抑郁、休学等关键词的主播,推出售价数百至上千元的课程包。
詹大年创办的昆明丑小鸭中学,已帮助近4000名厌学、拒学的孩子回归正轨。他说,这些孩子主要来自北上广深、长三角等地的“三高家庭”。
连央视都能关注到,足以证明青少年抑郁休学这件事,现在已经不再是个别父母眼中的“孩子闹情绪”那么简单。
但这个问题也并非不可挽回,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宽容,别让少女王琳在特校的悲剧再次上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新京报】【新华网】【央广网】【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