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视觉中国 图
许倬云在《许倬云八十回顾》里写道,他“生于1930年阴历7月10日,阳历9月3日”。他是清代布政使许松佶的后代,远祖为宋代状元许将。其父许凤藻,其母章舜英,出身无锡官宦世家。
许倬云晚年多次表示希望归葬家乡无锡与父母同眠:“坟地买好了,碑也刻了……父母走时吩咐过,我对他们有承诺。”梦中仍常忆父母关怀:“母亲摸摸我的背问‘痛不痛?’。”
许倬云生来身体便有残疾,四肢先天畸形,手脚内翻,需要借助双拐才能走路。而与他同时出生的孪生弟弟许翼云却身体健全,这种现象在医学上也非常罕见。这样的身体状况,让许倬云没法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常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童年时期的抗战经历让许倬云终身难忘。93岁时他在访谈节目中被问及有何毕生遗憾,他沉默后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并哽咽道:“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他提及抗战牺牲的军民,称“不能忘,忘不了。”
7月24日,许倬云的实名微博“@许倬云说历史”发布最后一条微博仍在讲述抗战记忆。
许倬云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1970年移民至美国,后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他曾先后执教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美国的多所大学,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其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2024年夏,《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六册)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套著作集,选取了许先生本人认可的最能代表其学术生命的六种著作,经过细致的编辑工作和许先生本人亲自审定。以学术的眼光观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的早期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
新书出来后,2024年12月15日,许倬云于比兹堡家中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并发言。当时参与发言的学者余世存回溯说,“只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节点上,中国文化相较于世界落后了、落伍了,他们不一定抬得起头。许倬云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非常了不起的传人,承袭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学术大家们的学问关怀,加上他个人的生命的关怀以及对华夏文化的关怀。恰好在他这里上了一个台阶,是以对我们华夏文化的生命力量充满了自信。”
在余世存看来,“许先生不仅仅对当下国际大事随时关注,他对人类历史上几十个文明共同体的兴起、繁荣、萧条和衰落其实也都做过研判和研读。在这个基础上,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发展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可能在他的心目中早已了然于胸。尤其是对当今世界,凭他对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参与的份额的关注程度,让他有这样的自信。这是我们应该向许先生学习的地方。”
澎湃讯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