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发财:一条叫谷峪的沟,连接了一处石姓的庄子


我说的这条沟,叫谷峪沟,全长大约十公里左右,曲曲折折,像一条百节虫,在山间爬行。它是由好几个老庄场串起来的一条沟。近几年,人们开始搬迁,原来九个生产组的人,变得十里没人烟,更不用说“鸡犬相闻”了。于是,合并了高滩,谷峪两个大队,成为现在的高峪村了。飘着一面红旗的地方,就是村办公室,进沟不远,就看到了。

缓步而行,就看到有几家农家乐。每个农家乐都占有一定的场地,建设有门楼,上面悬挂有红灯笼,里面的环境设施也不错,朴素,雅致,富有乡村特色。周边环境也不错,青山绿水,小桥人家。主食是米饭,面条,菜品则有土鸡蛋,香椿,山木耳,腊肉,肉羊牛肉等,这些都是本土所有的,没有任何的添加,口味也能满足城里人大鱼大肉后的清淡。在这里一日游,疲惫了还能坐听松涛,山泉的奔涌声,唐诗里的境界,不觉间就涌上了心头。


在这几家农家乐中,土门公社采用了七八十年代的装修风格,里面有军用水壶,老式电话,墙上张贴着红色的宣传标语等,就连喝水的茶具也是粗瓷缸子,吃饭则是粗瓷大碗等,主打的是一个怀旧。


总能看到一股长流水,穿过山峦,铁匠树,缓缓地走下坡来。一条沟分开了两边的风景。东边比较潮湿,阴凉,西边向阳,树木也更加茂盛,葱绿。最独特的是沟里有一块百余吨的大石头,阻隔在水的中央,上面不知何时有了一座土地庙,庙旁有了一棵大柏树,树上有了红绸,于是有了“一柏一石一座庙”的说法。外地人不明白,还以为这里有一百一十一座庙呢。

三转四折后,便来到了一个庄子。这个庄子叫石家庄。这里聚集的,多数是石姓,夹杂着三五户外姓。


石姓的祖先是弟兄三人,从甘肃武威一路南下到商洛时,已经剩下两人了。然后一个留在了土门镇,一个继续南行,到了竹林关一带。留在石家庄的这个,不断开荒修田,逐渐把这里发展成了一个有学校,有卫生所,更有磨面坊、榨油坊的兴隆之地。石家庄最能代表当地道教文化的五圣庙,就建在青龙的脖颈之处。不远处,就是石姓的宗祠。每到祭祖之日,石姓的人从远方赶来,加入到这一弘扬传统文化,不忘先辈创业精神的盛事之中。他们在这里摆开了桌子,鸣炮喝酒相庆,有传统的戏剧,也有本土的花鼓小调助兴,热闹非凡。


越过石家庄,到了岭上,就能看到一座寺庙。这是兴建于唐时的古鱼寺。古鱼寺雕龙画栋,古色古香,位于五个大的村落,五座山顶的交界之处,属于“五龙捧圣”之风水宝地。早期,这里住有和尚看管寺院。每到节日,村落的人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赶来,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七八十年代时,这里就有二十户上百口人家了,出现了一些木匠,篾匠,赤脚医生,法师等手艺人。他们走村串寨,凭本事吃饭,养家糊口,竟然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石家庄经过几代人的改造后,有了通村的水泥路,路边装上了路灯。于是,在春日,在枫叶满山的时节,也有了探险旅游的人。这里多的是竹子,连翘,香椿,五味子,木耳,板栗,柿子等山珍土货,等待着远方知它懂它的人来欣赏。也许,在未来的某年,一个新的旅游版图在这里规划,也许,终将走向没落。十年百年后的事,谁知道呢!


如今,却只有三五户人定居在这里了。多数的房屋都荒废了,依稀能看到一些石板房,而那些曾经风光一时一砖到顶的砖混房,像山花一样点缀在这里,显得有点突兀。搬到移民新村的老人,住在那里不习惯,有的又搬住了回来,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空气,也舍不得大片的土地荒芜下去。虽然一部分人住到了省城,新村,老的时候,灵魂和骨头还是要回来的,血脉在这里,他们躺在这片土地上,安心。




作者简介:

石发财,陕西丹凤土门人,文学爱好者,《周易》专修者,命理学家。潜心研习易经和各类命理经典四十余年,应用广泛,见解独到,为百姓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旅游   庄子   石家庄   香椿   乐都   村落   商洛   松涛   丹凤   新村   篾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