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财经社 纳兰
10月27日的港股早盘,小米集团-W(01810.HK)的股价的一波大跳水惊出投资者一身冷汗,一度跌超4%至43.88港元,创下今年4月以来的最低纪录,直到下午又缓慢回升,跌幅收窄至1%以内。
这波大跌的诱因是花旗集团在最新研报中发布的业绩预警,预计11月18日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将略低于预期,该报告预测智能手机毛利率下滑与IoT业务收入不及预期,而曾被寄予厚望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遭遇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质疑。


机构预测分歧加剧
机出货量预测下调200万台,并调低毛利率假设。
不过,花旗维持对小米的“买入”资本市场对小米的态度正呈现明显分化。
花旗在10月下旬发布的研报中明确指出,小米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调整后净利润达102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64%,按季度减5%),受智能手机毛利率因地区组合不利及内存产品价格上涨而拖累,以及物联网收入因中国补贴效应减弱所影响。
花旗将其2025至2027年智能手评级,目标价从66港元微降至65港元,因长期增长主题不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泰证券的乐观预判,该行预计小米Q3汽车业务出货约10.9万台,实现收入286亿元,毛利率维持在26%以上的较高水平,因此维持“买入”评级。
中金公司10月27日发布研报称,预计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68.88%,主要受益于手机高端化进展及汽车业务首次盈利。

尽管存储成本上涨带来压力,但整体盈利能力改善趋势明确,汽车产能释放与新车型推出将驱动未来利润加速释放。
雪球平台的行业分析则给出了更长期的市值展望,认为若汽车业务放量与AI技术突破形成共振,小米市值有望突破2.5万亿港元,甚至挑战4万亿港元天花板。
但这种乐观预期难以掩盖短期业绩压力,截至10月27日,已有多家国际投行下调小米目标价,其中瑞银在今年8月份就将小米目标价从62港元调至60港元。
汇丰也在8月份将小米集团2025至2027年净利润预测下调5%至6%。目标价下调至75.9港元,原因为供应链限制对电动车业务扩张的影响,以及2025年第三季度传统淡季和新机发布减少对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制约。
从历史财务数据来看,小米的业绩波动已显现端倪。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营收2272.49亿元,归母净利润228.29亿元,净利润率达10.02%,但这一亮眼数据主要依赖Q1的爆发式增长,Q2以来智能手机业务增速放缓。
根据IDC,3Q25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8%至435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同比略降1.7%至1000万台,该行判断主因“国补”退坡。

生态战略遇阻
小米“手机×AIoT×汽”的生态蓝图看似宏伟,实则在研发与制造环节暗藏隐忧。
在研发端,尽管公司过去5年累计投入1050亿元,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超300亿元,其中75亿元专项用于自动驾驶技术优化,但研发资源的分散导致核心业务突破乏力。
智能手机领域,自研芯片“玄戒O1”虽号称综合性能接近高通骁龙8Gen2,却迟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高端机型仍高度依赖高通芯片供应;IoT业务则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怪圈,连接设备超9亿台的背后,是白电、智能家居等品类的同质化竞争。
制造环节的问题则更为突出。
汽车业务作为小米的战略重心,产能与品控现在都出了问题。
特别是小米汽车的品控缺陷引发的信任危机持续发酵。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小米SU7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以97km/h时速撞上水泥桩,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且迅速起火,导致3人遇难。
更令人诟病的是,SU7 Ultra车型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车主实测为普通铝制结构,引发大规模维权事件,尽管小米提出补偿方案,但未能平息消费者不满。
供应链管理的短板也在加剧困境。
小米汽车核心零部件和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成本控制难度加大。高额的研发与供应链成本让小米汽车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境地。

雷军公信力遇冷
如果说研发制造问题是小米的“内伤”,那么汽车安全事故引发的品牌危机则是“外伤”,且已严重伤及雷军本人的公信力。
尤其是3月底铜陵高速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销量急剧下降,零售销量从3月的2.92万辆下降到一个月后的2.72万辆。

更致命的是成都天府大道事故后的公关失当。
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在成都街头失控撞击后迅速起火,由于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施救的路人只能看着汽车燃爆。
事件一出,瞬间点燃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疑虑,小米的股价应声下跌,跌幅一度达8.74%、蒸发市值近千亿。
尽管该事故主要责任在于车主酒驾超速,但车辆碰撞后起火、车窗无法砸破的细节再次引发公众对安全设计的质疑,而小米选择的长时间沉默,与雷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的呼吁形成强烈反差。
《钱江晚报》发文尖锐批评:“企业不应将安全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这种偷换概念实质是转移焦点”,胡锡进也评论指出“小米已给公众留下傲慢的印象”。
对于押上“全部声誉”造车的雷军而言,品牌形象的崩塌比业绩下滑更为致命。
从最初“135km/h能刹停故障车”的高调宣传,到事故后未能兑现的安全承诺,雷军的个人IP与小米品牌深度绑定的优势,如今已转化为劣势。
尽管人民网曾发文肯定小米在芯片、新能源车领域的创新,称“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但消费者的信任重建并非易事,很多消费者表示,将观望安全整改结果再决定是否购买。
如果小米不能正视研发制造的短板,不能修复受损的品牌信任,那么越过一座山丘后,等待小米的可能是更高的悬崖。
雷军和小米,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