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郑庆英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钢厂工人,母亲是环卫工人。她性格开朗,长得特别漂亮也很聪明,读小学时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读初中时赶上了文革,别的同学都去参加各种活动,郑庆英多数时间都在家看书学习,当时虽然取消了高考,她却一刻也没放松学习,初中课程基本都是自学的。
初中毕业后,正赶上了上山下山运动的高潮,不能读高中的郑庆英只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3月中旬,刚过完十六周岁生日的郑庆英告别父母亲人,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了北京,开启了她到广阔天地锤炼革命意志的知青历程。出发前,郑庆英借到了全套的高中课本,她发誓一定要自学完高中的全部课程。
列车缓缓启动,车窗外父母追随着火车奔跑着哭喊着她的名字,一向性格刚强的郑庆英还是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泪。月台上父母的身影越来越远,郑庆英的心里一阵阵难受,长到十六岁,她这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出远门。
经过两天漫长的旅途,下了火车坐汽车,郑庆英他们最终坐着生产前来迎接的马车,来到了距离北京两千多里路远的吉林省长岭县,他们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新发大队第八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张队长安排大家住在了队里的三间土坯房子里。
新发大队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农村,广袤的黑土地一望无际,低矮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地形成一个自然村落。帮知青们做饭的是张队长的媳妇,她和张队长一样淳朴善良,很热情也很勤快,帮着知青们做饭,也帮着打扫房间,知青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队长婶子。
那天队长婶子第一眼看到郑庆英,热情得像一团火,她上前拉着郑庆英的手,上下打量着,嘴里念叨着:“这闺女长得真俊,咋这么俊呀,就像仙女一样,一看就有文化。”被队长婶子夸奖了一番,郑庆英反倒不好意思了,她红着脸说:“看婶子说的,我哪有这么好看呀。”
可能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吧,队长婶子对郑庆英关怀备至,一口一个闺女,郑庆英就像她的亲闺女。东北的3月天气还很寒冷,队长婶子摸了摸郑庆英的被褥有些单薄,怕郑庆英冻着,她就从家里抱来一床新被子,非要郑庆英收下不可。盛情难却,郑庆英只好勉为其难地收下了队长婶子抱来的棉被。
春耕备耕生产开始以后,郑庆英他们也跟着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由于缺乏劳动经验,几名女知青挑粪时左摇右晃,一天下来就压肿了肩膀。张队长看她们女生没力气也不会挑担子,就让她们在场院给社员们往篮子里装粪,往马车上装粪。装了一天粪,她们的手上都磨起了水泡,队长婶子看郑庆英手上也磨起了水泡,心疼的她直抹眼泪。
等到知青们自己会做饭了,队长婶子就不帮知青们做饭了,但她三天两头就往队部大院跑,她总是不放心北京来的这帮孩子。家里有点什么稀罕东西,她都会想着给知青们送来一些。
端午节那天一大早,队长婶子端着十几个煮鸡蛋来到了队部大院,笑着对知青们说:“孩子们,今天是端午节,我给你们煮了鸡蛋,一人一个,还热乎呢。”队长婶子给大家分完了鸡蛋,趁别人不注意,她从衣兜里掏出两个煮鸡蛋,又偷偷塞给了郑庆英。郑庆英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她也只能收下婶子的心意不敢声张,毕竟队长婶子是偷着塞给她的鸡蛋。
之后的日子里,队长婶子做了什么好吃的,就拉着郑庆英去她家吃饭,还常对郑庆英说:“孩子,婶子可是真心喜欢你,你可不能跟婶子见外。”
那年初秋,队里给知青们盖了新房子,成立了知青集体户,知青集体户离张队长家很近,队长婶子几乎天天都到知青集体户来,不给大家送鸡蛋,就是给他们送咸菜,知青们都发自内心地感激队长婶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郑庆英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她学会了使用各种农具,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能像当地的姑娘一样,坐在炕头纳鞋底、绣鞋垫,这些针线活都是队长婶子手把手教会的郑庆英。
在与乡亲们的相处中,知青们都感受到了乡亲们的质朴与善良,也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大家都不像刚来插队落户时那样怨声载道惧怕劳动了,大家都成了合格的社员。
1974年秋天,新发大队又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一个是去公社供销社当售货员,一个是去县副食门市部当售货员,男知青都发扬了风格,把这难得的招工机会让给了女生。可令郑庆英沮丧懊恼的是,因为她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没能通过政审,错失了到县里工作的机会。
好长一段时间,郑庆英的情绪很低落,队长婶子就宽慰她:“孩子,不能进城工作就在咱新发大队生活,咱这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吃穿不愁,在这生活一辈子都不会挨饿受冻。”
队长婶子的关爱令郑庆英倍感温暖的同时,令她有些尴尬的问题也渐渐浮现出来。队长婶子和张队长对她有着更深的期待,他们很想让郑庆英做他们家的儿媳妇。张队长虽然很少说话,但每次看郑庆英的眼神里都透着慈爱与期盼;队长婶子则常常在郑庆英面前念叨着自家儿子的好,言语中满是赞美和暗示。
郑庆英心里明白队长婶子的心思,她对队长一家充满了感激,他们的关爱让身处异乡的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张队长的儿子张红军也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为人踏实诚恳,长相也不错,还读过书。郑庆英的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她不想这么早就在农村恋爱结婚,她渴望有一天能够进城工作,期望着有一天也能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深造。可她又不好意思拒绝张队长一家人的这个美意,毕竟他们对自己关爱有加。每次面对队长婶子的暗示,郑庆英只能微笑着岔开话题,心中却充满了无奈、纠结和愧疚。
就在郑庆英为此烦恼不已的时候,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悄然降临。1977年冬季,国家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消息在知青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郑庆英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她知道,这可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可她也知道,自己虽然自学完了高中课程,但还有很多问题没学明白,想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有着顽强毅力的郑庆英没有退缩,她下定决心要抓住这个机会。白天,她依然像往常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不耽误队里的农活;夜晚,当别人都已进入梦乡,她却独自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复习功课。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她就向一起插队的知青们请教,或者步行十几里路到公社中学的高中部,向高中老师寻求帮助。队长婶子看郑庆英如此辛苦,心疼不已,总是默默地做点好吃的,给郑庆英送到知青集体户去。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12月份,郑庆英和几名还没招工进城的同学一起到县里参加了高考,幸运的是,郑庆英的努力没有白费,全公社就她一名北京知青考上了大学。当她拿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喜悦之余,郑庆英的心中又充满了对乡亲们和张队长一家的不舍。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乡亲,都让她倍感亲切和温暖,特别是张队长一家,给予了她无微不至地关爱和照顾,这份恩情她永远都会铭记在心,永远都不会忘记。可一想到队长婶子曾经的暗示,她心里就觉得对不住张队长一家人。
分别的那天,队长婶子拉着郑庆英的手,呜呜痛哭起来,她真的舍不得这个乖巧懂事的姑娘离开。哭够了,队长婶子哽咽着说:“庆英,你不知道婶子有多喜欢你,婶子一直想着让你给我做儿媳,可我没这个福气……”
听了队长婶子的话,郑庆英猛然扑在队长婶子的怀里,哽咽着说:“妈!不能做您的儿媳,我就做您的闺女……”这一声“妈”,饱含了她对队长一家的感激和感恩,也婉言拒绝了队长婶子让她当儿媳妇的这一要求,这不亏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回到北京后,郑庆英顺利地迈进了高校的大门。在大学里,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毅力,郑庆英圆满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市郊的一所高中任教,成为了一名高中教师,三年后调到政府机关工作。
后来的日子里,郑庆英依然会时常想起在长岭县插队落户的那段岁月,那是她青春的记忆,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生活经历。她与张队长一家的情谊,也一直延续着。每年过年,她都会给队长一家寄去礼物和问候,退休后她还带着家人回到第二故乡,看望了乡亲们和张队长一家。
图片来源网络
曾经的知青岁月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让一代人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真诚、善良和温暖,得到历练和成长。郑庆英说,她这一生最难忘的就是在长岭县插队落户的那段时光,那段知青经历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也是她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旅程,乡亲们的恩德,她将永远记在心里。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郑庆英老师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