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大家的追求也从“吃饱”转为“吃好”。
酸奶在生活中是一个畅销的食物,食用之后可以补充我们人体的蛋白质,是一个很不错的营养品。
可谁能想到市面上有过半数的酸奶竟不是真的奶制品,充其量算是个“小甜水”。营养不达标不说,甚至还是危害健康的“科技与狠活”!
——【·挂羊头卖狗肉·】——»
前段时间,北京一位70岁的崔女士在网购时刷到了一款“新西兰酸奶”,看着介绍感觉很不错,于是就买了一箱。收到货的时候还美滋滋呢,但是打开喝了一口突然察觉到味道不对:这压根就不是酸奶,而是平常小孩们喝的那种饮料。
后来崔女士仔细看了看外包装才发现,外包装上的确明明白白的用深蓝色大字号写着“新西兰酸奶”,但是在包装的下方还有一行浅黄色小字“酸奶风味饮品”。
别说70岁的老人家了,就算是年轻人都不一准能发现。
然而,崔女士踩雷可并非个例,这事也算是揭开了超市里“假酸奶”的遮羞布。
而最近市场监管局对市面上有的所有酸奶都检查了一个遍,好家伙,这一查还真查出些事来。
调查发现,市面上已经有七款知名酸奶蛋白质不达标、添加剂超量。其中就包括东致、爱养牛这些常年摆在超市冷柜里显眼位置的酸奶。
按照国家标准,真正的酸奶配料表的第一位应该是生牛乳,但是这边被查出来的产品配料表前两位全是水和白砂糖,甚至有的白砂糖含量比生牛乳还高,这不就是一瓶水里面有半杯的糖吗?
不仅如此,这些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仅仅只有1.2g/100g,连国家标准的一半都没有达到,更别说配料表中的含量还有什么糖浆、香精、增稠剂。那些所谓的“营养酸奶”就靠着这些东西增稠调味出来的!
而把这些加起来喝下去,哪是喝酸奶,这和直接往肚子里灌了盒糖没什么区别,把它叫成小甜水都算是抬举它了。
更让人生气的是,一些标有“儿童酸奶”“孕妇专用”的产品,看着包装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你以为孩子喝的是营养,但其实给孩子灌了一肚子的“科技与狠活”。
明知道酸奶有问题,却还这么明目张胆地把产品摆到货架上让大家购买,这些商家都这么嚣张了吗?
——【·商家套路深似海·】——»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这些商家可是把“文字游戏”玩的透透的,消费者是一踩一个坑。
比如,很多产品的包装上写的名字是“风味酸奶”“益生菌发酵”,但是说白了,就是含乳饮料。
还有很多商家把酸奶这两个字印的大大的,然后把饮料这两个字打的比蚂蚁还小,颜色也浅的几乎看不见,眼神不好的不拿着放大镜看都看不清楚。
当然,一些商家除了包装上忽悠人,就连宣传也开始忽悠人了。
2024年,知名品牌Blueglass推出了一个针对男性消费者的酸奶系列,因为名字为“Super 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的系列产品。
在它的宣传海报中,不仅多次强调酸奶含量中增添了玛咖、人参、鹿鞭等成分,就连宣传语也十分擦边,“18周岁以下我不卖”“建议一天喝一杯,多了我不卖”。
正因如此,这款酸奶被很多人调侃称为“壮阳酸奶”。最后还是被北京市朝阳区市管局罚了40万元的罚款而告终。
而今年5月份,在某直播间中,主播宣称一款Melodicent营养粉是“澳洲品牌的蓝胖子牛奶粉”,当时介绍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什么澳大利亚原生牧场直采、配料表干净、高钙高蛋白,说的是要多好听有多好听。
可没过多久这款奶粉就被曝光是假借外国品牌国内代工的固体饮料,然后就下架了。
然而被查到后还没老实几天呢,就换了个包装叫“Mentrience全脂高钙牛奶营养粉”,两款产品除了包装不同,并且将之前的“方便食品”改成了“固体饮料”之外,其他的东西都一模一样。
但是,为什么商家要这么干呢?
说白了,就是为了挣钱!
真正的酸奶要用新鲜牛奶加益生菌发酵,时间长、利润少。而这些假酸奶呢?在奶粉里面加点糖精、增稠剂,基本上一条生产线就能搞定。做一次真酸奶的功夫都够生产好几批假的了。
然而,这些商家骗钱都算是好的,有些商家为了挣钱,甚至连良心都不要了。过期奶粉、变质原料,甚至连杀菌都不好好做。要是消费者喝了这样的酸奶,生病是必然的了。
比如,有个孕妇就喝了这样的酸奶,结果自己得了妊娠糖尿病;有个山东的一岁的小朋友喝了确诊了急性胃炎。
所以到底如何才能避开这些假酸奶呢?
——【·如何分辨真假酸奶?·】——»
其实,要想避开这些假酸奶并不难。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仔细看酸奶的名字,有些包装上会写“风味酸奶饮品”“乳酸菌饮料”,这些商品想都不用想,一看就是饮料。
如果包装上没有写清的话,那就看配料表,配料表中的含量都是从高到低排的,真的酸奶的配料表都是干干净净的,第一位也一定是生牛乳或者鲜牛奶。要是上面第一位是水,不用动脑子就能知道这一定是兑出来的。
另外,还有两个营养成分表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得注意。国家标准表明,发酵乳的蛋白不能少于 2.9 克,风味酸奶不能少于 2.3 克,比这低的,就是一定是假的。
当然,从2025年9月份开始,新国标就要开始实施了,对于那些实施了“障眼法”的包装的管理将会越来越严。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也不能一直靠相关部门的管理,我们在购买时也要拥有一双慧眼,看清是自己需要的酸奶之后再购买。
从充电宝到网络医生,现如今,就连我们平常经常购买的酸奶都暴雷了!
原本我们只想给家人、孩子买瓶健康的酸奶,但是现在在购买的时候也要三思而后行,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踩雷的对象。
可是,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提心吊胆的担心,而是一个可以放心大胆买东西的世界!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