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仍“和妈妈不亲”的孩子,通常来自3种家庭,你在其中吗?

孩子长大后,到底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和孩子的原生家庭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

比如有些孩子长大之后就和妈妈“不亲”了,一年到头都不和妈妈说一句话。

但是有些孩子长大后,却仍旧和妈妈关系很亲,看得出来妈妈仍旧在孩子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人认为,那些和妈妈不亲的孩子,都是“白眼狼”,长大之后“翅膀硬了”,就忘记了妈妈对孩子曾经的付出,就开始嫌弃妈妈了。

但实际上,孩子长大之后和妈妈不亲,大多都和原生家庭有关。

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和妈妈不亲”呢?建议了解一下

在观察了身边那些“跟妈亲”的孩子后,发现长大后,不跟妈妈亲的孩子,大多来自三种家庭,家长要重视。

1)母亲过于强势的家庭

现代社会,讲究一个男女平等,所以很多女性也逐渐成为了事业强人。

但是,在一个家庭中,宝妈却并不适合成为家里最强势的那个人。

如果宝妈过于强势,将家里营造出“一言堂”的环境,那就会让孩子无法正常地获得父母应有的影响。

甚至会感到压迫、窒息,从而对妈妈产生一些具有矛盾性的情感因素。

比如孩子可能既需要妈妈的安全感,又恐惧妈妈带来的压迫感,从而引起一些诸如抑郁、焦虑等情绪。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潜意识地激发起自我保护机制,在情感上就会开始疏远妈妈,从而避免自己的情绪、心理受到负面的影响。

2)约束性过强的家庭

有些家长,明明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等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孩子和自己“行同路人”。

甚至孩子有时候还会对家长产生“厌恶”的情况,这其实都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过度约束孩子造成的。

这里的约束,说的不仅仅是约束孩子的言行,还有孩子的意见、思维等。

并且其中很多行为,也是一些家长认为的“为孩子好”。

比如那些从小为孩子“铺路”的妈妈,她们觉得自己是帮助孩子避开“坎坷”,让孩子能够以“最短的路”成为人生赢家,但是殊不知这却会让孩子长大后与家长产生巨大的隔阂甚至是恨意。

因为妈妈这么做,本质上就是对孩子进行了“精神囚禁”,从小到大没有让孩子拥有“发言”的权利。

可想而知,孩子长大有能力独立后,是多么想要远离这样的家庭,远离那个“我都是为你好”的妈妈了。

3)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

“要什么给什么,但孩子长大后却成了白眼狼”,这是很多妈妈说过的话。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警示:“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这类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倾注了超出平常的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非常溺爱,这就导致孩子的观念产生了偏差,认为这都是“自己应得的”,同时对妈妈也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

孩子长大后,自身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当妈妈无法满足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妈妈产生不满,从而影响到情感关系,孩子就会和妈妈“不亲”。

说白了,这样的家庭中催生出来的孩子,其实没长大的时候,就已经和妈妈“不亲”了

因为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情感对等的概念。最终收获的,只能是渐行渐远的背影。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一切问题,都是父母的反射。”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我们对孩子做的一切,都会存在孩子的心里。

那些长大后依然“跟妈妈亲”的孩子,是因为妈妈在账户里存有丰厚的“存款”。

而以下3种家庭的妈妈往往最能为孩子存储“存款”,你在其中吗?

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大多来自这3种家庭,你在其中吗?

✔注重仪式感的家庭

仪式感在有些人眼中是“虚的”,但其实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关键影响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仪式感。

在《小王子》有一句话:“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这种独特性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关键影响。其实生命就是由各种仪式组成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缺乏了仪式感,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消极状态。

英国儿童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仪式感的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概率比同龄人高出40%,部分甚至会产生危害自身的行为。

而注重仪式感,能够让孩子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并且从不同的仪式感中获得不同的能力提升。

就像生日仪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过年仪式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庭团圆的幸福等等。

简单的一个睡前仪式(妈妈讲睡前故事等),都能够让孩子与妈妈之间产生更多的情感羁绊。

所以,注重仪式感的家庭,更容易养出一个一直保持“和妈妈亲”的孩子。

✔成员关系融洽的家庭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等)之间的关系,会对家庭的氛围产生很大的影响。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直接塑造着孩子对情感关系的认知与体验。

比如一家人关系都很融洽,那么孩子就可能会生活在一种充满温馨、和谐与幸福的环境中,孩子就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这就会让孩子产生情感留恋,在长大之后自然和妈妈更亲了。

如果说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勾心斗角,比如婆婆和妈妈不和,就会让孩子生活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

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会想要极力摆脱这些制造紧张氛围的因素,即其他家庭成员。那么,孩子自然就和妈妈没那么亲了。

✔父母情绪稳定的家庭

父母情绪的波动,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个波动不仅仅是负面波动,也有正面波动。

任何的“一惊一乍”都会让孩子受到异常的刺激,从而让孩子产生一些尴尬,甚至厌烦的情绪。

并且,过度的情绪表达,会让孩子无法清晰地判断事情的好坏程度,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情绪剧烈波动家庭中的孩子,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速度比同龄人减缓18%。

这一区域负责情绪调节与理性决策,发育迟缓会导致孩子难以控制自身情绪,也无法准确判断事物的好坏程度。

如果说父母情绪都比较稳定,对待任何事物都能够以正常的态度进行处理,孩子犯错也不会一惊一乍,孩子有成就也不会表现得过度,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会更稳定,心理环境也将会更健康。

这种积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更乐于亲近母亲,成年后也能保持亲密关系,依然和妈妈亲。

结语

总之,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决定了未来孩子和父母关系。

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如果妈妈要想孩子长大之后仍旧和自己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育儿   妈妈   孩子   家庭   情绪   仪式   父母   情感   关系   家长   可能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