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外出确实需要格外小心,科学防护才能避免中暑等健康风险。以下是一份实用的高温外出注意事项清单,助你安全度夏:
核心原则:避热、防晒、补水、警觉
1. 避开高温时段:
最佳外出时间:尽量选择清晨(早8点前)或傍晚(下午5点后)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避免正午暴晒: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烈、气温最高的时段,尽量避免外出,尤其避免剧烈活动。
2. 做好全面防晒:
物理遮挡: 戴宽檐帽(保护脸、颈、耳朵)、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保护眼睛,预防白内障)、使用防晒伞。
防晒霜:出门前30分钟,在所有暴露皮肤(脸、颈、手臂、腿、手背、脚背)涂抹SPF 30+、PA+++ 或更高指数的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或在大量出汗、游泳、擦拭后及时补涂。不要忽略耳朵、后颈、脚面等部位。
主动、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随身携带水壶(如大容量水杯),每隔15-20分钟就喝几口水。目标是保持尿液颜色为淡黄色。
首选饮品:白开水是最佳选择。也可以选择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尤其在大量出汗时,帮助补充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饮料或酒精饮料(酒精会加速脱水)。
避免过凉饮品:大量饮用冰水可能刺激肠胃,引起不适。常温或微凉的水更佳。
4. 穿着轻薄、透气、浅色衣物:
材质: 选择棉、麻、真丝等天然、透气、吸汗速干的材质。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化纤衣物。
颜色:浅色系白色、浅蓝、浅黄等)能反射阳光和热量,比深色衣物更凉爽。
款式:选择宽松、长袖、轻薄的衣物,既能防晒(物理防晒效果很好),又能促进空气流通散热。不要赤膊,裸露皮肤反而更容易晒伤和吸收热量。
5. 寻找阴凉,善用环境:
步行时尽量走在树荫下或建筑物的阴影里。
在户外停留时(如等公交、排队),主动寻找有遮阳棚或空调的场所(如便利店、银行大厅)短暂休息降温。
避免长时间停留在无遮挡的广场、水泥地、柏油路等热辐射强烈的地方。
6. 合理使用降温措施:
可以随身携带小喷雾瓶装上清水,适时喷洒在皮肤上(尤其是脸、颈部、手臂)帮助物理降温(喷后扇风效果更好)。
用湿毛巾擦拭皮肤。
在室内或有空调的地方适当休息,让身体降温。但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避免骤冷骤热引发不适。
7. 避免剧烈运动:
高温时段严禁进行跑步、打球、爬山等高强度的户外运动或体力劳动。
如果必须进行活动,务必降低强度、缩短时间,并比平时更频繁地休息和补水。
8. 特别关注高危人群:
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肥胖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等是中暑高危人群。
确保他们得到更严密的防护,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家人或看护者要密切关注他们的状况。
9.保持警觉,识别中暑征兆:
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可能正常或略升高(<38℃)。
轻度中暑:体温升至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呕吐加剧等。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高达40℃以上,意识模糊、谵妄、昏迷、抽搐、无汗、皮肤干热发红。这是急症,可致命!
一旦出现先兆或轻度中暑症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0. 中暑急救要点: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
快速物理降温:
脱去多余衣物。
用冷水(非冰水)喷洒或用湿冷毛巾擦拭全身,尤其是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大血管经过处。
扇风(可用电扇或手扇)加速蒸发散热。
有条件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额头、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患者清醒且能饮水,给予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小口慢饮。意识不清者禁止强行喂水。
紧急求助: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抽搐、体温极高(>40℃)、无汗等重度中暑(热射病)症状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时持续进行物理降温。
除此之外,保证充足睡眠,高温天体力消耗大,保证良好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应对高温。
清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水分。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 出行前查看高温预警信号(橙色、红色预警尤其要重视)和实时气温。
不要把孩子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即使车窗留缝,车内温度也会在短时间内飙升到致命程度。
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注意不含酒精的剂型)等(使用前请遵医嘱或阅读说明书)。
总而言之,高温天外出,预防是关键!记住“避、防、补、警”四字诀:避开高温时段,做好全面防晒,科学及时补水,随时警觉身体状况。安全第一,切勿大意!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