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年来,最深的一道沟足有4.5米深。考古人眼里,这是跨越约700年的时间窗。残砖瓦块、碎瓷片等破土而出。考古人眼里,这些是元大都的建筑、明清两代可追溯的匠心,还有东西方技艺的切磋和匠人们的菜单。11月3日,“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宫永寿宫开幕,166件文物揭开一段北京城秘事。

展览主角是造办处旧址,内务府以北、慈宁宫建筑群东南区域。这里紧傍三大殿,在各个时期都曾是各种重要宫廷建置的选址之地。自2020年启动考古发掘,这里取得了紫禁城考古迄今为止最为丰硕的成果,为阐释故宫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北京建筑史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实证。

最显著的成果浓缩在一面展墙上——1:1复原的编号JP24解剖沟截面。重重叠叠的铲痕上,墙基等元明清三代遗迹交错重叠分布;金代至清代的建筑构件、陶瓷、动物骨骼等遗物零星冒头。
“这一眼,700年。”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诗意形容这面土墙,“北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址。我们熟悉的红墙黄瓦、青砖地面下,密布着几个时代的营造、改建、废弃的痕迹。”

细土沫里可以窥探“千年工程”的气派。“明早期紫禁城外朝西路的建置,官修文献惜墨如金。此次发掘找到了3座明早期建筑,运用的建筑技术代表了永乐时期官式建筑的高规格基址做法。”徐海峰说,这里还发掘出了一座明中晚期建筑,面阔九间。
砖瓦虽残,记录着生生不息的传承往事。出土的多件元代龙纹模印砖残件,纹饰与金上京出土模印砖相似;清代的龙纹勾头、滴水等琉璃瓦件延续着明早期奠定的模式……徐海峰说,这里确认了多处元明清营造叠压的局面。出土的早期建筑构件中,金代构件占比甚至超过元代,证明了金中都北郊离宫建筑群与故宫在空间上的邻近。“这也是一种古人的环保意识。明代匠人也将前代建筑遗存集中消纳,并在此基础上夯筑紫禁城的基础,后世的营造又不断叠压最初基础。所以故宫的地面不断被抬升,直到现在的高度。”

老物件还定格着当年的“新质生产力”。明早期官式建筑打地基,多以黏土层与碎砖瓦层交替夯筑,这种“千层糕”结构酷似现代建筑的基础底板,减少建筑发生局部沉降的可能。砖上发现了多处戳记,记载着烧制时间、地点与窑户等信息。这是当时的溯源管理系统。

作为清代巧匠汇聚地,存在了236年的造办处里,绝活儿更是数不过来。徐海峰指着一柜子出土玻璃残件举例:“橄榄绿玻璃残片、绞丝玻璃残块,还有蓝色的玻璃吊坠,见证着玻璃在清代的发展。康熙在造办处建立玻璃厂后,这种当时的新兴工艺材料开始被各传统匠作门类融合。出土玻璃制品种类丰富,钟表附近出土量最大。”

匠人的生活日常也被从土里解读出来。通过土样浮选、骨骼物种等研究方式,当年“打工人”的饮食构成揭秘:家猪、羊、牛、鸡、鹅都上桌了,偶尔还会吃螃蟹、贝类等水产食物。匠人还抽空将吃剩的骨头加工成酒令牙牌,日常娱乐。
徐海峰说:“地层如史书,考古就是将书页从历史的尘埃中层层揭示。过去5年,考古人遵从‘最小干预’的原则,利用一些稍纵即逝的窗口,窥探、读懂这些痕迹,还原清代造办处的前身。明年,更精细化的考古还将继续。”
展览将从11月4日起面向公众开放,展期3个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冕,邓伟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